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82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The Carboniferous system in the Xiaohaizi area, Bachu Coun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omposed of typical mixed terrigenous clastic, carbonate and sulphate sediments, was mainly deposited in the tidal flat and lagoon environments. The mixed sediments occur as the following eleven types: 1. limestone intercalated with siltstone; 2. interbeds of shale and limestone; 3. gypsolyte interbedded with limestone; 4. gypsolyte intercalated with siltstone; 5. gypsolyte interbedded with shale; 6. gypsolyte intercalated with siltstone, limestone and dolomite; 7. siltstone interbedded with gypsolyte and limestone; 8. terrigenous detritus scattered in carbonate matrix; 9. carbonate as cement in clastic rocks; 10. mixed sediments of carbonate and terrigenous mud; 11. mixed sediments of carbonate grains with terrigenous s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mixed sediment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se types of mixed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ontrolled by climate, sea level change and so  相似文献   
22.
中国内陆干旱、半干旱区苦咸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野外调查、水样采集和化验分析,对中国内陆干旱、半干旱区的苦咸水和高氟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采集到的地表和地下水样中,分别有51.0%和41.5%属于苦咸水;55%和59%水样氟化物含量超标,属于高氟水。研究区的苦咸水以Cl--Na+和HCO3--Na+为主要离子类型,SO42--Mg2+和SO42--Ca2+为次要离子类型。苦咸水和高氟水主要分布在内陆河流域下游尾闾、封闭内流区低洼湖盆低地、北部准平原化干燥剥蚀低山残丘间冲积洼地、沙漠低洼湖盆和黄土高原中西部径流系数较小的河流及部分露头潜水等区域,并具有区域富集性分布特点。季节性降水、季节性河流或渠系灌溉对苦咸水的季节性或年际间变化和空间分布有较大影响。较高浓度基质含盐量、水文地质结构、气候条件和特定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是苦咸水和高氟水形成与富集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
硫酸盐渍土机场地基处理换填覆重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爱红  蔡良才  顾强康 《岩土力学》2010,31(12):3880-3886
盐胀是硫酸盐渍土的主要危害,硫酸盐渍土机场地基处理的关键在于减少盐胀。通过不同荷载作用下的盐胀试验,研究了荷载对不同压实度、不同含盐量的硫酸盐渍土盐胀的抑制效果,拟合了盐胀经验公式,探讨了换填覆重法硫酸盐渍土机场地基处理。压实度不宜太高,在满足道面承载力的条件下建议在90%~95%之间取值;道面2 m以下可以填弱盐渍土,建议含盐量不要超过0.5%;水分危险点危害最大,必须重视排水设计。给出了确定换填覆重法最小荷载及最小厚度的方法。计算表明,覆重荷载50 kPa基本能抑制含盐量小于0.5%的硫酸盐渍土的盐胀,采用砂砾石材料最小覆重层厚度约2 m。换填覆重法在西北地区硫酸盐渍土机场地基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4.
刘畅  陈天虎  周跃飞  金杰 《矿物学报》2011,31(4):742-749
探讨了固定床除Cr工艺以油菜秆为微生物生长的缓释碳源,含SRB的混合微生物和油菜秆对Cr(Ⅵ)的还原和固定的共同作用。动态实验分2阶段开展:初始2周的驯化阶段和梯度增加Cr(Ⅵ)浓度的除Cr实验阶段。除Cr实验中,间歇对固定床出水pH、氧化还原电位、SO42-及硫化物浓度、DOC、Cr(Ⅵ)浓度进行测试,实验结束后对固定床中固体产物进行SEM、EDS和XPS等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秆固定床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效果明显。当进水Cr(Ⅵ)浓度ρ[Cr(Ⅵ)]〈19.52 mg/L时,出水Cr(Ⅵ)和Cr(Ⅲ)浓度均低于排放标准(0.05 mg/L);Cr(Ⅵ)被还原为Cr(Ⅲ),Cr(Ⅲ)以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附着于油菜秆和其它固体物质之上。分析认为,油菜秆在固定床处理模拟含Cr(Ⅵ)废水中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3方面(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缓释碳源;吸附Cr(Ⅵ),降低其对微生物的毒性;作为Cr(Ⅲ)矿化产物的沉淀附着界面);Cr(Ⅵ)主要通过SRB的直接作用及H2S的作用被还原为Cr(Ⅲ);以油菜秆为碳源的固定床处理Cr(Ⅵ)的浓度上限介于15.05~19.52mg/L之间。  相似文献   
25.
中国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建立了一个三维欧拉型排放/输送/转化/沉降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采用独立的气相化学子模式计算各种不同条件下SO2的转化速率,建立转化率的数据库,直接为欧拉模式调用,并对液相化学和湿清除过程进行了参数化处理。这样使模式既考虑了大气化学过程的非线性,又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能够方便地计算年(季)尺度的硫酸盐气溶胶SO2-4的浓度分布。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MM4和欧拉输送模式模拟了中国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的时空分布,其结果可以方便地应用到考虑硫酸盐气溶胶气候效应的气候模式中去。  相似文献   
26.
罗春燕 《新疆地质》2000,18(2):159-162
西北地区的环境不中常含有大量的硫酸盐,金属硫休物也有广泛分布。侵蚀介质对砼的侵蚀作用,易发生在不工建筑、引水工程以及浸没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各种砼的地下构筑物中。通过对黄铁矿及硫酸盐的破坏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表明,其对边坡稳定、渗流稳定及水工建筑物安全均可能造成重大危害,应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27.
氯与硫酸根比值对硫酸盐渍土工程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丽英  李斌 《冰川冻土》1997,19(1):84-89
对含氯化钠硫酸盐渍土的盐胀量,液限,塑限进行了试验分析,提出了不同硫酸钠含量水平下氯与硫酸根比值,即Cl^-/SO4^2-与盐胀率,Cl^-/SO4^2-与液限、塑限之间的计算公式,对从Cl^-/SO4^2-角度评判盐渍土的工程性质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8.
围压对冻结粉土动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沈忠言  张家懿 《冰川冻土》1997,19(3):245-251
通过恒应速率控制下等应变幅三轴动强度,对不同围压下的冻结粉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动强度、破坏时间和破坏振次以及退荷回弹动弹模的讨论,认为围压效应有增强效应(提高动强度)和减强效应(降低动强度)两部分合成。在低围压时,围压效应中增强效应占主导、动强度随围压增加而提高;围压达到一定值之后,减强效应起主导作用,动强度随围压增加而下降,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机理是,围压作用下冰点下降引起冻土的未冻水含量增大和基  相似文献   
29.
Within the Central European Zechstein Basin the Permian Kupferschiefer has been deposited under anoxic conditions. In most parts of the basin, the metal content does not exceed values commonly observed in black shales. However, in areas near to the Zechstein sea-shore which are simultaneously related to rift zones a significant base metal enrichment is observed. Organic geochemical analyses of the copper-mineralized sections in the Kupferschiefer from Southwest Poland show tha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metal enrichment processes. Porphyrins, commonly abundant constituents of the shale, have been decomposed by oxidizing fluids. Additionally,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e been largely removed from the bitumen and alkylated aromatic systems were affected by side-chain degradation. This particular type of alteration is explained by ascending oxidizing solutions which transported high amounts of base metals from Lower Permian red beds into the Kupferschiefer horizon acting as a geochemical trap. The metal precipitation is suggested to be a result of thermochemical sulphide production with organic matter acting as hydrogen source. In areas such as the Lower Rhine Basin in the bottom section of the Kupferschiefer the base metals lead and zinc as well as barium have been accumulated from basinal Carboniferous formation waters. Copper enrichment is not observed because potential source rocks are missing in this area. However, the observed compositional changes of the organic matter do not point towards thermochemical redox processes.  相似文献   
30.
大鼠肝脏经匀浆、硫酸铵盐析和DEAE-纤维素柱层析,得到部分纯化的Ⅰ型和Ⅱ型蛋白激酶A。将两型酶制剂在体外分别与藻酸双酯钠孵育,藻酸双酯钠对两型酶的活性均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