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20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皱纹盘鲍杂交幼鲍闽东内湾度夏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在闽东内湾度夏的生长与存活,以山东荣成两家育苗场培育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杂交鲍幼鲍(XXK、DY)、福建东山岛培育的盘鲍H.discus discus幼鲍(DS)为材料,分别运输至福建霞浦内湾长腰海区、山东荣成爱连湾进行度夏培育.各幼鲍组XXK、DY、DS均为1龄苗种,起始壳长分别为31.51 mm±2.66 mm、30.76 mm±3.30 mm、30.63 mm±2.57 mm,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6个月的培育,在南方闽东内湾培育条件下,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组壳长的日增长率达95.34 μm/d±29.14μm/73.81 μm/d±29.37 μm/d,存活率为50.06%±0.25%、49.88%±0.17%;盘鲍组壳长的日增长率则为65.81 μm/d±29.71μm/d,存活率为28.81%±4.87%.作为对照,在北方培育条件下,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组壳长的日增长率达67.85μm/d±29.01μm/d、63.749 μm/d±22.99 μm/d,存活率为78.90%±2.24%、86.56%±2.98%;盘鲍组壳长的日增长率则为27.87μm/d±29.21μm/d,存活率为43.19%±1.8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环境与幼鲍来源,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幼鲍度夏的生长发育.本研究结果对皱纹盘鲍杂交幼鲍在南方闽东内湾的养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2.
华贵栉孔扇贝稚贝盐度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水温28.5~29.4℃、pH值7.6~8.1条件下,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Reeve)稚贝(壳高9.77±0.19mm)对不同盐度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华贵栉孔扇贝稚贝适宜生存盐度为24.27~37.18,最适生存盐度为26.91~32.13,适宜生长盐度为24.56~37.09,最适生长盐度为26.91~29.52。在适宜生存盐度范围内,当盐度变化超出最适范围时,低盐端变化对相对成活率、壳高日增长率、体重日增长率影响比高盐端明显。  相似文献   
183.
海湾扇贝不同发育阶段耐干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D形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幼贝及成体作为材料,在8~10℃和20~22℃干、湿环境下通过干露不同时间对所取样品的成活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海湾扇贝成体、D形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及幼贝在低温湿润的条件下干露时间长,而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干露的时间短,其耐干能力为成贝>眼点幼虫>D形幼虫>稚贝>幼贝。本实验为海湾扇贝幼虫的异地采苗、稚贝和幼贝的长途运输以及成贝低温干露保存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4.
臭氧对西施舌胚胎孵化率和幼虫摄食生长与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臭氧处理后的海水对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胚胎孵化率、幼虫摄食率、生长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处理后的海水的化学耗氧量(COD)及NH 4-N的浓度明显下降。西施舌胚胎在通入臭氧(4.17mg/L)10min的海水中,孵化率最高,为97%,在充入臭氧25min的海水中孵化率最低,为72.7%;西施舌幼虫在充入臭氧10~15min的海水中和未经处理的海水中生长较快;幼虫在充入臭氧5min和10min的海水中成活率有所提高。将幼虫放在多次充入臭氧的海水中培养,再放回未经臭氧处理的海水进行17h和30h恢复,30h后其死亡率达85%,而在充入臭氧时间短的的海水中死亡率较低,为33.3%,表明西施舌幼虫的生理机能受到了臭氧的不可恢复破坏。  相似文献   
185.
王志铮  杨阳 《海洋学报》2007,29(4):111-119
2005年4月以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为实验动物,开展了短期停食对三疣梭子蟹幼体存活与变态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完全停食处理条件下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的平均全致死时间按发育先后次序(Z1,Z2,Z2,Z4,M)依次为81,120,141,162和200 h,平均半致死时间为39,66,90,64和174h;短期停食后恢复正常给饵条件下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停食处理后的变态临界点按发育先后次序依次为停食处理后的33,57,69,54和150 h;单次停食时间在变态临界点内,先停食后正常给饵与"给饵+停食"循环两处理模式中各期幼体的存活率和变态率均随着停食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幼体变态所需时间和变态后个体死亡率也分别随之延长和增加,其中Z1停食3 h组与"给饵3 h+停食3 h"循环组、Z2停食4 h组与"给饵4 h+停食4 h"循环组、Z3停食4.5 h组与"给饵4.5 h+停食4.5 h"循环组,Z4停食6 h组与"给饵6 h+停食6 h"循环组、M停食7.5 h组、停食15 h组以及"给饵7.5 h+停食7.5 h"循环组均与对照组无差异.最后,还分别就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停食处理极限值和限食处理总实验时间的确定、短期停食胁迫对三疣梭子蟹幼体的存活与变态特征以及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的补偿生长水平及其应用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6.
火腿许水蚤对牙鲆仔稚鱼成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火腿许水蚤、卤虫无节幼体及轮虫这3种饵料生物脂肪酸组成的基础上,研究它们对牙鲆仔稚鱼存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火腿许水蚤体内3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ARA,EPA,DHA)总量为34.18%,明显高于其它2种动物的含量(卤虫无节幼体4.67%;小球藻强化轮虫9.39%)。投喂火腿许水蚤的仔鱼成活率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仔鱼,与投喂混合饵料(卤虫无节幼体和火腿许水蚤按比例混合)的仔鱼存活率差异较显著;其全长增长倍数和增重倍数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混合饵料的仔鱼。投喂火腿许水蚤的稚鱼成活率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稚鱼,与投喂混合饵料的稚鱼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其全长增长倍数和增重倍数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混合饵料的稚鱼。投火腿许水蚤的仔稚鱼体内ARA、EPA、DHA的含量明显高于投喂混合饵料的和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仔稚鱼。  相似文献   
187.
一年生草本植物是荒漠绿洲过渡带入工固沙植物群落草本层的优势植物类群,由于风沙活动剧烈,风蚀和沙埋成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生存的关键选择动力因素.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一年生草本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虎尾草(Chloris virgata)、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  相似文献   
188.
1996年3~6月采用人工注射LRH-A和HCG诱导状黄姑鱼自然产卵受精,观察6批次胚胎发育的结构特征和1~16日龄仔鱼形态变化及温度、盐度对状黄姑鱼早期发育和存活的影响,为状黄姑鱼大规模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其外部形态和胚胎行为的出现将状黄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17期,3日龄开口;状黄姑鱼受精卵孵化的温度范围为16.3~30℃,最适孵化温度为22~24℃;孵化盐度范围为13.7~53,最适孵化盐度范围为26.9~40.7,其中盐度为7.2时受精卵无法孵化,盐度在40.7以上的受精卵全部为浮性,盐度为26.9以下全部呈沉性;状黄姑鱼仔鱼存活的适合盐度为20.2~33.4,随着仔鱼的生长,对耐盐的适应性也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89.
The pattern, pace and extent of the evolutionary radiation of modern birds (Neornithes) by the end‐Cretaceous (65 Ma) has long been debated. Well‐dated, taphonomically understood and phylogenetically constrained fossil bird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K–Pg) boundary are required to quantify the shape of this radiation, but have largely been lacking. Here we report on a large collection of fossil birds from the Lower Eocene of Denmark (ca. 54 Ma) that includes three‐dimensionally preserved, articulated specimens from carbonate concretions as well as skeletal imprints and feathers. These birds are from a marine diatomite sequence (the Fur Formation), a low‐energy deep‐water preservational environment unique to the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 avian fossil record. We present taphonomic and palaeoecological information gleaned from these birds that in combination with phylogenetic data have implications for unravelling avian survivorship across the K–Pg boundary as well as for the pattern of the neornithine evolutionary radiation.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0.
比较研究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S)与盘鲍(H.discus discus)(J)正反交F1及其亲本自繁后代的卵裂速度和孵化速度,以及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1>及杂色鲍自繁幼体的成活率.在22~23℃下,杂色鲍自繁后代的早期发育速度快于盘鲍自繁后代.杂色鲍和盘鲍2细胞期分别为授精后4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