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61篇
  免费   3707篇
  国内免费   4124篇
测绘学   1599篇
大气科学   2855篇
地球物理   3687篇
地质学   10220篇
海洋学   3556篇
天文学   258篇
综合类   1499篇
自然地理   4518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07篇
  2022年   641篇
  2021年   808篇
  2020年   747篇
  2019年   846篇
  2018年   762篇
  2017年   827篇
  2016年   869篇
  2015年   959篇
  2014年   1183篇
  2013年   1149篇
  2012年   1255篇
  2011年   1304篇
  2010年   1119篇
  2009年   1341篇
  2008年   1271篇
  2007年   1463篇
  2006年   1482篇
  2005年   1308篇
  2004年   1196篇
  2003年   1122篇
  2002年   980篇
  2001年   795篇
  2000年   632篇
  1999年   615篇
  1998年   503篇
  1997年   456篇
  1996年   421篇
  1995年   342篇
  1994年   304篇
  1993年   253篇
  1992年   234篇
  1991年   179篇
  1990年   113篇
  1989年   157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81.
高志刚  李程  李欢  王国松 《海洋通报》2020,39(2):272-280
近些年,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油需求逐年增长,同时海上溢油事故发生的风险也在加剧。海上溢油会严重破坏海洋环境,危害我国经济发展,加强溢油漂移扩散预报研究能够为海上溢油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发了海上突发事件应急一体化预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基于GIS平台研发,能够在二维电子海图基础上叠加相关的海洋环境动力要素信息,模拟溢油扩散和漂移态势,同时计算剩余油量,估算溢油面积以及岸线吸附程度等。2013年11月22日,山东黄岛发生输油管道爆炸事故,造成大量原油溢入胶州湾。本文利用该系统结合高分辨率大气模型WRF的三重嵌套技术和海流模型SELFE的非结构化网格加密技术,对事故溢油漂移扩散开展了预测工作。预测结果显示,油污受胶州湾内往复流的影响极大,72 h后,胶州湾内外大部分海域都将存在油污,主要集中在黄岛沿岸海域、团岛及浮山湾附近,预测扫海面积为70.32 km2。经海事部门高分辨率卫星观测结果印证,系统模拟的溢油分布较为合理。该系统的业务化应用为相关海上溢油污染应急工作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2.
本文提出在小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强度计算中,取消弯曲抗压强度fcm(Rw),采用轴心抗压强度fc,这与构件的实际破坏形态相符。对小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强度计算提出了设计建议。特别是对工程上大量应用的矩形截面对称配筋小偏压构件提示了简捷的设计方法,与以往的近似计算方法相比具有物理概念明确,精度高,方法简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3.
应用勘探层分析及石油资源专家系统对XH凹陷下第三系勘探目的层的三个勘探层烃资源量作出了综合预测,结果表明,凹陷内各勘探层,尤其是渐新统勘探层,烃资源量相当可观。提出在渐新统内的地层圈闭中可进一步作详细的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184.
利用图像分形编码中定义域块和最小均方误差一一对应的特点,提出了1种基于分形编码的多姿态、表情的人脸图像检索方法。该方法将待检索图像分割为相同大小的值域块,然后将每一值域块按给定的定义域块进行分形编码,得到最小均方误差,计算该最小均方误差与图像库中最小均方误差的欧氏距离。将待检索图像所有值域块的欧氏距离求平均,此平均欧氏距离较小的几幅图像即为检索出的图像。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检索出图像库中存储的同一人的不同姿态、表情的图像。  相似文献   
185.
一种优化模糊度搜索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龙  文鸿雁  唐诗华 《海洋测绘》2006,26(1):37-39,53
对于高精度测量和导航,GPS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的快速求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尤其对于单频接收机。提出一种快速求解整周模糊度的方法,其基本思想采用分步求解,首先应用最小二乘模糊去耦调节法(LAMBDA)搜索出来的模糊度作为初始值,然后应用卫星分组方法降低搜索维数,并应用极大似然准则,构造搜索函数,最后应用最优化原理,搜索出最优的模糊度参数,并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检验,即RATIO检验,OVT检验,多项式拟合残差检验。为验证该算法,我们用单频GPS接收机进行了实验,利用本文方法在11 S以内正确确定了模糊度,其基线长误差小于3MM,表明该方法不但可以改进模糊度的搜索速度,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和成功率。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定向及姿态测量。  相似文献   
186.
热带气旋活动对中国夏季雨带类型与ENSO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研究了热带气旋1)活动与中国夏季2)3组(包括8种)主要多雨带类型的响应关系。同时对热带气旋活动与夏季大陆气温和ENSO事件的始终时间的响应关系,也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夏季中国的雨带分布特征对热带气旋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热带气旋活动与中国大陆气温有着正相关关系,与ENSO事件的发生有着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7.
中太平洋海山群漂移史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太平洋海山群的海山呈簇状排列且近EW向展布于太平洋海山密集区,其四周分布着一系列NW走向的线性列岛及规模巨大的水下海山链。它位于明显属于海山链构造的夏威夷群岛和马绍尔群岛之间,处于莱恩群岛的北西向延伸方向上,与热点作用的板内火山作用关系密切。结合前人对中太平洋海山群形成和漂移的认识,从板块运动和几何学角度出发,采用Backtracking和Hot-spotting海山追踪方法对该区海山进行了追踪,发现该区海山的热点源主要位于现今法属玻利尼西亚群岛区(法属玻利尼西亚热点群),这与前人从古地磁和钻探资料出发得到的结果相接近。研究表明,中太平洋海山群是多热点成因的板内火山作用和板块构造运动的共同产物,它在130~90Ma期间起源于法属玻利尼西亚热点群,曾随着太平洋板块发生过向南和向北的运动,既有水平方向的漂移又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降,在漂移和升降过程中还受到了当时大规模多期的热点活动和断裂活动的改造作用,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后才到达今天的位置,最后形成了现今呈簇状分布的海山群。  相似文献   
188.
YANG  Shu-qing 《中国海洋工程》2003,17(4):527-540
Following Bagnold's approach,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 transport and energy dissipation is developed. The major assumption made in the study is that the near bed velocity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ediment transport. A gen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 is first proposed. Then the equations for total sediment transport are derived by introducing the appropriate expression of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such as open channel flows, combination of wave and current, as well as longshore sediment transport. Within the flows investigated, the derived relationships are fairly consistent with the available data over a wide range of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89.
起算点精度对GPS基线解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线处理时要求知道一个点的坐标,其精度对GPS基线的解算结果有影响。采用实测数据研究起算点精度对GPS基线解算质量的影响,得出了其影响规律,同时给出了提高起算点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0.
陆相储层单砂体内的薄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单砂体内部薄夹层极薄、规模小、测井全部识别有一定困难,且位于层内。在油田开发初、中期作用不明显,而在高含水期、三采阶段,单砂体及其渗透率宏观分布已不能详尽揭示层内剩余油分布,层内薄夹层对注入剂驱油的影响及其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与渗透率在储层内韵律性分布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以往只是着重从渗透率在储层内分布的不均衡的角度来研究储层中驱油效率问题,忽略了薄夹层的对储层驱油效率的影响。以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PⅠ2小层曲流河道砂体为例,对曲流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构形对驱油效率及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在排除开发因素差异的同井单砂体分析条件下,提出了“单砂体内部薄夹层空间构形 渗透率垂向序列 重力”三因素共同控制剩余油分布、驱油效率多段垂向序列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