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0篇
  免费   810篇
  国内免费   707篇
测绘学   913篇
大气科学   430篇
地球物理   447篇
地质学   2081篇
海洋学   546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469篇
自然地理   37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258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375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293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9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4篇
  1957年   3篇
  194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中国东海2万年来海平面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拟通过中国东海相对海平面与全球海平面对比分析,来获得东海构造沉降数据。但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断裂作用对中国东海150m以深海域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有重要影响。这种作用使东海150m以深海底至少下降了30m,这是我国学者先前误认为中国东海末次冰盛期最低海面位置位于现今海面下150~160m一带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水与冰川重力均衡、沉积物压实和构造沉降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重力均衡不足、沉积物压实作用微弱,构造沉降是造成东海相对海平面与全球海面之间差异的又一重要原因。同时发现东海构造沉降随水深呈规律性变化。断裂作用的表现结果所赋予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识是,在17kaB.P.以前,中国东海水深150~160m一带是1个相对隆起带,其存在对陆架区圈闭和捕获中国大陆古水系和沉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基于二次散射的水污染遥感模型及其在珠江口水域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水中悬浮物、污染物和水分子等的散射和吸收物理机制建模是实现水污染定量遥感的有效途径.基于一次散射的水污染遥感模型简单易行,但在浑浊度较大时其精度不高.在基于一次散射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多次散射的能量组成特点,提出再考虑二次散射可使模型的精度显著提高且不至于使模型过于复杂;导出了二次散射的补偿因子,同时给出了考虑二次散射因子的简单计算方法.将该模型应用于珠江口水域的水污染遥感的结果表明,较之基于一次散射的模型,考虑二次散射的水污染遥感模型在精度上有明显改进.遥感提取结果显示,珠江口水域重污染区主要分布在伶仃洋东北部,香港维多利亚港和深圳湾.  相似文献   
23.
次重力波(infragravity waves)是频率范围介于局地平均Brunt-V¾is¾l¾频率和0.05Hz(涌浪频率)之间的一种海洋波动,其能量在深水大洋中一般甚低,但在浅海中却很强.该波动的研究对于浅海海洋内部混合、近岸海洋工程、海洋生态学、海洋沉积学及军事海洋学均有重要的意义.Munk[1]很早就开始研究这类波动,然而主要由于观测技术的限制,对于该类波动的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进展迟缓.  相似文献   
24.
“一国两制”与香港经济本刊特约记者邓聿文1997年,在中国的编年史上,由于香港的回归,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香港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不仅昭示着一个古老民族百余年耻辱的结束,开辟了香港的新纪元,而且向世界宣告:一个伟大的构想在经受了15年过渡期风风雨...  相似文献   
25.
研究协方差阵Σ的二次型容许估计问题。设 y1,y2 ,… ,yniid,n≥ 2 ,y1与 p维正态分布N (β,Σ )有相同的前四阶矩。其中β =(β1,β2 ,… ,βp)′∈ Rp与Σ =(σij) p× p >0均未知。记 y =△ (y1,y2 ,… ,yn)′。在二次损失 L (d ,Σ ) =tr(d -Σ) 2下给出Σ的二次型估计 a S2 + nby-y-′是容许估计的必要条件为 :(n - 1) a + b + 2 max(a,b)≤ 1。此必要条件比张立振等协方差阵的二次型容许估计中的必要条件有了明显的加强  相似文献   
26.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24(5):F0003-F0003
在"大洋一号"船停靠香港期间,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王飞应邀访问了香港科技大学,考察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建  相似文献   
27.
大亚湾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营养盐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1998年秋季(10、11月)、1999年春、秋季(4、5、10月)5个航次对大亚湾海区微、次表层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微表层海水对氮、磷、硅营养盐的富集概况,讨论了营养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海水对氮、磷、硅营养盐均有富集作用,因海况及季节不同,富集因数(EF)与其他海区的有所差别;无论夏季或秋季,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海水中无机氮都以NH4-N为主要存在形态;其余水层则以NO3-N为主要存在形态。结果还表明,微表层、次表层海水中NH4-N与BOD5、COD测值都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与PO4-P和SiO3-Si含量均无相关,说明大亚湾海区水中含氮有机物较含磷有机物丰富。  相似文献   
28.
2006年10月,“大洋一号”先进事迹报告团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厦门等城市举办报告会。以“民族的伟业-时代的精神”为主题的报告会,生动地展现了大洋环球科学考察的历程,展示了我国大洋科考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环球科考取得的重要成果,真实地描述了“大洋一号”船员和科考队员的感人事迹,集中展现了“大洋一号”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29.
本文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运用地形地貌学、沉积学、古生物学、测年以及地震地层学等方法。论述了南海北部120-150m水深范围内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古海岸线这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对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及古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30.
南海中部海区次表层NO2^——N的最大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嘉东 《台湾海峡》1992,11(2):138-145
本文根据1983年9月至1985年1月南海中部海区综合调查所获得的NO_2~--N及有关参数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区NO_2~--N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区NO_2~--N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54μmol/L之间,其中小于0.05μmol/L的测定值约占测定总数的82.1%,而大于0.05μmol/L测定值基本上出现在50~150m层。文中还对该海区次表层NO_2~--N最大值形成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密度跃层的终年存在、铵的氧化和浮游植物的代谢过程是调查海区次表层NO_2~--N最大值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