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5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01.
在系统研究贵州地区已有的南华系地层剖面基础上,根据其分布、发育情况,岩性、岩相及其所反映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特征,将贵州的南华系分成江南地层分区和扬子地层分区,并进一步将江南地层分区划分出锦屏—榕江小区和松桃—丹寨小区。应用岩石地层和气候地层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各地层区的南华系进行岩石—气候地层划分,并与相邻省区及加拿大、澳大利亚地区南华系(成冰系)进行对比。同时对目前南华系划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2.
过去典型增温时段的自然植被演化规律是未来增温情形下植被变化趋势的重要参照.黄土高原全新世中期(4 ~8kaB.P.)和末次间冰期(80 ~110kaB.P.)温度分别比现高约1.2℃和2~5℃,是揭示过去不同增温幅度下植被演化的理想时段.通过对黄土高原东西部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对比研究表明:在全新世中期黄土高原东西部有机碳同位素变化一致,相对末次盛冰期表现为正偏2.2‰~2.9‰,指示C4植物丰度增加.而在末次间冰期黄土高原东、西部不同地貌单元有机碳同位素结果产生空间分异,相对末次盛冰期西部梁峁区表现为负偏约0.8‰,指示C4植物丰度减少,而东部塬区则表现为正偏0.9‰ ~4.0‰,指示C4植物丰度增加.由于上述典型时段大气CO2浓度相近且温度升高,末次间冰期与全新世中期黄土高原C4植物丰度变化的差异可能与降水增加的季节性变化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在过去典型增温期不同增温幅度下黄土高原东、西部不同地貌单元植被演化呈现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3.
从第四纪开始至今的2.5Ma气候特征为冰期-间冰期旋回。在100ka旋回中,间冰期长者可持续近30ka,而短者不足10ka。目前的间冰期已持续了11.5ka,显然面临着间冰期结束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4.
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柴达木盆地东部气候演化形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富含介形类化石,介形类生物组合可以反映古气候变化。以盆地东部达参1井中的两种主要介形类(Ilyocypris inermis和Cyprideis torasa)的丰度特征为气候指标,对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的盆地气候演变形式进行了恢复。认为柴达木盆地东部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的气候演化既有着和全球同步的特点,也有着本区域独自的特征。介形类丰度曲线表明:末次间冰期(MIS5),以Cyprideis torasa为主,整体上为暖型气候,依据介形类特征,又可分为5e,5c.5a三个暖期和5d.5b两个冷期,暖期到冷期都以介形类丰度的大幅突降为特征;末次冰期(MIS4-2)以Ilyocypris inermis为主,整体为冷型气候。其中,早冰阶(MIS4)两种介形类丰度都较低.而间冰阶(MIS3)介形类丰度明显增高,并可划分为3c.3a两个暖期和3b一个冷期。在间冰阶结束之后,介形类大量消失,llyocypris inermis完全灭绝,石盐大范围析出.盆地进入了末次冰期盛冰阶(MIS2)。  相似文献   
105.
Wim Z. Hoek 《《幕》》2008,31(2):226-229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Transi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ntensively studied periods in Earth History. The rap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transition can be used to test ideas about the functioning of our climate system. The stratigraphy of this period has been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and, in particular, the recently proposed event stratigraphy for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Transition based on the Greenland ice core records serves as a tool for synchronisation of records from the ice, marine an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06.
记录在第四纪沉积物或火山岩中的地磁漂移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地球动力学机制的认识,还为古环境和古生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控制点.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分布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粒度细、沉积速率高且连续性好,是记录地磁漂移的良好材料.本文重点总结和分析了前人对末次间冰期以来中国黄土中地磁漂移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Blake、Laschamp和Mono Lake.结果 显示,部分黄土剖面可以记录地磁漂移的地磁场变化细节特征,但并非所有剖面都能记录全部已知的地磁漂移,且同一地磁漂移在不同剖面所呈现的地磁场形态学特征也存在差异.在地磁漂移期间,地磁场稳定性较差、黄土沉积中千年.百年尺度的沉积间断以及黄土沉积后的成岩作用影响可能是造成地磁漂移特征记录差异或缺失的客观原因.以前的研究中,样品时间窗选择过大带来的平滑效应可能是重要的人为因素.本文认为,将来的研究中,根据10 Be产率的变化,并结合高密度光释光定年,进行更高分辨率(如10~100年尺度)的古地磁研究,可能有利于揭示黄土记录的地磁漂移信息.  相似文献   
107.
古ENSO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在古气候学、古海洋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跨学科交叉领域中崭露头角的热点问题——古ENSO研究的前沿进展做了系统的总结和回顾.从观测和气候模拟两方面对集中于不同时间尺度的焦点问题进行展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时段:早-中全新世的厄尔尼诺的减弱;末次冰期中的ENSO循环及其与高纬气候的联系;以及末次间冰期的ENSO现象.其中对早-中全新世时期的ENSO减弱的相对成熟的“岁差”机制做了详细总结,而对另两个时段的矛盾和问题做了简要整理和概括.建议在今后的古ENSO研究中,除观测外,要注意提高对古ENSO进行动力模拟研究的比重,两者相互配合来增加对ENSO循环和气候背景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理解,从而为今后全球变暖背景下的ENSO预测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8.
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剖面末次间冰期层系记录了8.5个风成的古砂丘砂与河湖相或/和古土壤构成的沉积旋回。通过对该层系主元素含量分布规律的分析,认为所述沉积旋回主要是由干湿寒暖气候旋回波动所致。研究亦表明,末次间冰期层系60LS~82S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层段,它们在时间和气候的主要阶段上与氧同位素5阶段中之5a、5b、5c、5d、5e诸亚段相近。不仅如此,若干反映冷干气候的风成砂丘砂堆积层位与末次间冰期GRIP冰芯δ^18O及西太平洋暖池planktonic δ^18O记录的冷凉事件,特别是与黄土高原记录的9次粉尘事件在时间上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9.
全新世与上次间冰期气候差异的古土壤记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正堂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3,13(1):41-55,T000
目前国际上对全新世与上次间冰期的气候差异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对西欧阿晴里姆黄土中全新世和上次间冰期古土壤(埃姆古土壤),中国黄土中S0及S1的对比研究表明,埃姆古土壤和S1是典型的复合土壤,记载了相同的沉积-成壤事件序列,并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有很好的一致性。第一成壤期与氧同位素阶段5e相对应,代表了典型的间冰期气候。西欧在该时期形成的土壤与全新世土壤的成壤过程基本相同,二者反映了类似的气候条件;而中国黄土中S0和S1则具很大差异,这表明我国北方最后两次间冰期的气候条件显著不同。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末期以来的隆升对季风环流的影响是值得注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0.
青藏高原位于北纬30—40°,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它横跨30—40个经度,相当于地球赤道的1/9。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约为4000—5000m,包含众多超过7000m的山峰,少数高峰超过8000m,故被称为“世界屋脊”。让我首先引用中国国家地震局地壳动力研究所陈学波教授的论述:“2.5Ma以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