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块状搬运复合体是深水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块状搬运沉积对深水储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区为例,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探讨了块状搬运复合体的识别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研究发现:块状搬运复合体的边界变化大,内部常见滑块、推覆体和杂乱反射;块状搬运复合体往往不是油气勘探的首先目标,但可形成潜在的深水地层圈闭,同时还可以作为盖层和烃源岩。  相似文献   
182.
有机污染物在有机-矿物质复合体上的吸附行为,是直接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地质环境中迁移、转化及归宿的重要因素。为研究有机-矿物质复合体的形成及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机理,以蒙脱石和腐植酸分别模拟地质吸附剂中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制备成不同有机质含量与粘土矿物比率(C/M)的有机-矿物质复合体,对TCE进行吸附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腐殖酸与蒙脱石结合后提高了有机-矿物质复合体的界面疏水性,同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使得复合体中部分腐殖酸变的更加紧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固相介质的吸附行为;源腐植酸的Kom值为0.587 1 L/g,形成有机-矿物质复合体后Kom值均大于源腐植酸,随着复合体中C/M值的增加Kom值变化较小;TCE初始浓度的高低影响Kom值,以液相初始浓度500 μg/L为分界线,在低浓度段Kom值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高浓度段Kom值随着浓度的增加基本趋于稳定,此时TCE初始浓度对有机-矿物质复合体吸附行为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3.
184.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观测、卫星云图以及tBB等资料,对比分析2007年8月8—9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与2006年6月2—3日一般暴雨云团之间发生发展环境场的差异。结果表明:暴雨云团发生在对流层低层切变线中,高层急流人口区的右侧;MCC的发生,低层除了有中尺度低涡外,还有台风的影响。MCC对高温高湿能量的需求比中尺度暴雨云团更高,要求高能舌范围更广、更深厚,对流不稳定区范围更大。MCC发生在高层南亚高压北侧的反气旋环流与低涡耦合的强烈上升运动区,中尺度暴雨云团则发生在急流人口区的右侧与低层切变线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上升运动区。  相似文献   
185.
一次宏下击暴流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磊 《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3):16-19,I0006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和烟台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28日发生在烟台招远、龙口的一次下击暴流引起的灾害性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得出:此次下击暴流是在副热带高压边缘“上干下湿”不稳定层结中,由于高空冷空气侵入,不稳定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发展起来的多单体团风暴和弓型回波复合体所产生的,其主要特征是强反射率因子核从中高层开始发展,迅速下降到达地面,形成辐散大风,风暴前沿有阵风锋出现。  相似文献   
186.
常规资料揭示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环流结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常规地面和高空资料考察发发生在1992年7月23-24日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环流结构,涡度和散度场的客观分析清楚地展示出MCC的中-α尺度环流。在对流层上部是一个中尺度反气旋式辐散环流,在对流下部是一个气旋式辐合环流。这种环流结构是与MCC的所具有的中层涡旋。在地面上是一对正负涡度与MCC相配合,而不是象北美MCC中的地面中-高压和尾部低压。  相似文献   
187.
本文应用美国GOES卫星红外云图研究了美国1986和1987年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1986年出现了58个MCC,接近打破记录,1987年出现了44个.虽然这两年出现的MCC数量都超过了1985年以前7年的平均数,但它们的季节分布是不正常的.特别是,在晚春和初夏,即MCC平均季节分布的峰值期,却存在着一个无MCC的持续时段(约3周).通过对这两年"无MCC时段"和"MCC活跃时段"的平均大尺度地面和高空环境场的比较,研究了这一特殊情况.结果证明,低层强热力强迫以及对流层中、低环境场的恰到好处的配置对MCC的形成最重要.  相似文献   
188.
本文给出了2001年8月24-25日在500hPa西北气流下产生的对流云团单体合并、加强形成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简称MCC)的发展过程,并对其发生的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低层水汽充足、局地大气具有潜在不稳定能量和适当的触发条件时,在500hPa西北气流控制的地区会出现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产生强降水天气。本次过程主要是低层气流的辐合造成水汽、能量的聚积,低层的增暖增湿,高层的干冷空气入侵,形成了强的对流不稳定区;中尺度扰动及低空偏南气流在地面静止锋上被迫抬升,引起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合并,是MCC生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9.
低聚合羟基铁离子-蒙脱石复合体吸附磷和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姜浩  廖立兵  王素萍 《地球化学》2003,32(6):573-581
将提纯的钙蒙脱石与羟基铁离子溶液作用,制备了低聚合羟基铁-蒙脱石复合体。在实际土壤的酸度(pH=4~8)和温度(t=34~50℃)条件下,进行了低聚合羟基铁-蒙脱石复合体吸附P和F的实验,探讨了复合体的P和F吸附能力与pH值、温度、吸附时间、P和F的初始浓度、离子强度间的关系,并与蒙脱石和含水氧化铁的P和F吸附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低聚合羟基铁-蒙脱石复合体对磷具有明显的亲合力,对氟的亲合力较低,只略高于蒙脱石原样。低聚合羟基铁-蒙脱石复合体对P和F的吸附,特别是对磷的吸附行为对该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过程有重要影响,成果对土壤学和环境学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0.
蒙脱石作为尿素缓释基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一定的方法可使尿素进入蒙脱石层间,形成蒙脱石尿素夹层复合体。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尿素夹入量的增加,复合体的晶面间距(d001)逐渐增大。与钙基蒙脱石-尿素夹层复合体相比,钠基蒙脱石-尿素夹层复合体的尿素夹入量较大,并且置于土壤后尿素分子释放较快。蒙脱石-尿素夹层复合体在尿素的不断释放过程中,其出d001值逐渐减小并趋向于恢复到夹层作用前蒙脱石的d001值。蒙脱石可望在农业上作为尿素缓释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