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01篇
  免费   915篇
  国内免费   624篇
测绘学   2319篇
大气科学   1254篇
地球物理   431篇
地质学   3280篇
海洋学   1141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2725篇
自然地理   3146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250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53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932篇
  2013年   755篇
  2012年   1012篇
  2011年   950篇
  2010年   746篇
  2009年   920篇
  2008年   948篇
  2007年   698篇
  2006年   699篇
  2005年   796篇
  2004年   539篇
  2003年   426篇
  2002年   342篇
  2001年   302篇
  2000年   319篇
  1999年   406篇
  1998年   320篇
  1997年   330篇
  1996年   254篇
  1995年   170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乌鲁木齐集聚扩散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城市的集聚扩散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等,其中实质性的是经济的集聚和扩散。集聚扩散的强度与距中心城市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强度越小。集聚扩散的方式主要通过人口流、物质流、信息流、技术流来实现。基于大量的调查资料,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乌鲁木齐的空间集聚扩散的范围和强度做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62.
工业的区位选择是指工业生产的空间组织过程,其选择结果就是工业的分布形式(工业布局)。工业区位概念是由德国人韦伯于1909年提出的,他从纯经济学角度阐述了工业区位选择的理论,具有积极的意义。高中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专门讨论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虽然没有提及工业区位的概念,但对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作了较详尽的说明。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凸显,工业区位选择理论需要不断的充实和丰富。  相似文献   
963.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力量,即国家的总体实力。它是国家强弱的主要标志。冷战后,随着国际总体形势的不断缓和,综合国力竞争已取代政治和军事对抗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综合国力研究则已成为各国政治家、战略家判断形势、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64.
965.
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新模式--近域城市整合研究   总被引:52,自引:7,他引:52  
王士君  高群  王丹 《地理科学》2001,6(6):558-563
市场机制下的生产要素流动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走向,改变了近域城市间要么行政协调、要么纯粹竞争的传统相互关系,代之以“整合并共同繁荣”这一新的发展模式,以前期实证研究为基础,从理论上论述了城市整合的背景、理论内涵和城市不整合的状态特征;指出制度创新、生产要素互补、企业集团化、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共享共建是近域城市整合的动力机制和“结节点”;同时还提出了“成长三角”,“雁行式”、“多极式”、“双核式”等近域城市整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66.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近10年的沙质荒漠化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李宝林  周成虎 《地理学报》2001,56(3):307-315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为我国沙质荒漠化土地的东缘,是我国自然环境最好的沙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沙质荒漠化景观日益明显,尤其是南部的科尔沁沙地,沙质荒漠化已十分严重,已经超过与其相邻的西部环境条件更差的沙区,利用RS和GIS,根据NOAA/AVHRR数据建立的沙质荒漠化监测指标,对东北平原西部沙地沙质荒膜化现代过程进行了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利用TM数据对沙质荒漠化的发展方式与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沙质荒漠化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67.
968.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的地理教育观认为,接受地理知识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因此,地理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知识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念。把提出地理问题到解决地理问题所必须的地理技能作为地理能力培养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转变教学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学会学习”能使人终身受益,高中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969.
“城市的区位因素(一)”一课从自然地理条件阐述城市的区位因素,自然环境是城市的基础,是城市的背景、底色和依托。不同的自然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如何教学好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现将教学构思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70.
雷鸣 《地理教学》2001,(8):13-15
一、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素质教育具有主体性、个体性、基础性、发展性等基本要素。其中主体性、发展性要求作业必须有层次性,才能适合全体学生,才能满足于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学生,容易解决的问题都能尝试成功的喜悦,较难的问题可以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优生,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健康地发展。其具体做法是①对同一个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