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3篇
  免费   1355篇
  国内免费   2368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417篇
地球物理   598篇
地质学   5831篇
海洋学   562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358篇
自然地理   265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90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259篇
  2020年   229篇
  2019年   298篇
  2018年   224篇
  2017年   202篇
  2016年   246篇
  2015年   249篇
  2014年   348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303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309篇
  2009年   384篇
  2008年   311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325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275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60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232篇
  1998年   220篇
  1997年   180篇
  1996年   194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4年   3篇
  1948年   4篇
  1947年   4篇
  1946年   3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3篇
  1936年   2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张天义  朱嘉伟 《河南地质》1997,15(3):179-185
秦岭山脉是古板块的会聚地,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及夹持于其间的古秦岭一大别微板块的拼合碰撞有关。晋宁构造旋回,古秦岭一大别微板块西移与扬子 块实现对接。中里东构造旋回,松潘-甘孜微板块东进与扬子板块拼合。海西构造旋回,泛扬子板块北上与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印支燕山构造旋回,四者联合运动构成秦岭造山带 。  相似文献   
162.
川西北若尔盖一带三叠第层序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旭龙  杨恒书 《中国区域地质》1997,16(2):193-199,204
川西北地区三叠系广泛发育,其地层层序及岩性特征与相邻的西秦岭南部一带十分相似。根据若尔盖-南坪实测地层剖面资料的对比研究,将该区三叠系划分为:中三叠统光盖山组和上三叠统咀朗组,纳鲁组,卡车组4个岩石寺层单位。  相似文献   
163.
北秦岭富水基性杂岩体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秦岭富水基性要岩体位于商丹断裂带北侧,为新元古代深成岩岩体。通过1:5万地质填图将该杂岩体划分为5个岩石谱系单位:金盆中细粒石岩单元、黑潭沟细粒暗色变辉长岩单元、马槽沟中粒变辉长岩单元、丁家沟中粒变辉长闪长岩单元和八里湾变角闪石黑云母二长岩、正长岩单元,合并为一个序列--富水序列。依据接触关系、包括特征确定了其侵入序次,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岩浆演化序列,在岩石矿物组成、岩体成分、微量元素有稀土元素组  相似文献   
164.
以北祁连造山带东段老虎山石英闪长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及全岩元素与Sr-Nd同位素组成的系统 测定,据此探讨了岩石的成因及其对北祁连构造演化的启示。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石英闪长岩体的形成 年龄为440 Ma。岩石具有亚碱、准铝以及贫钙、镁、铁的特征,碱铝指数(AKI值) 均低于0.85,铝饱和指数(A/NKC 值) 多小于1.0,属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岩石。在稀土和微量元素组成上,岩石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Cs、 Th和U),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和Ta),显示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体具有相对均一的Sr-Nd同位素组成,初始Sr同 位素值为0.7058~0.7071,εNd(t)值为-1.06~-0.31。综合分析表明,老虎山石英闪长岩应起源于玄武质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 融,并在成岩过程中有少量幔源物质的混入。对区内火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产出背景的全面分析,表明受北祁连洋俯 冲及随后岛弧与祁连—柴达木陆块碰撞拼贴影响,弧后盆地的北向俯冲消减作用可能是诱发民乐窑沟和老虎山弧岩浆岩以 及导致毛藏寺—老虎山花岗岩带内埃达克质岩石侵位的基本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5.
本文根据赣西北地区震旦系至志留系基本层序和板内构造演化,可把古板块构造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开裂期(Z_1l-Z_2p)以中、小规模的重力流和凝缩段为特征;成熟发展期(∈_1-∈_3~1),以沉降沉积作用为主;萎缩期(∈_3~2-O_2h)以大规模重力流和混生动物群为特征;闭合期(O_3-S_3)以双幕式沉积为特征。同时阐述了在板块发展的各个阶段,不能忽视其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66.
秦岭造山带基本组成与结构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51,自引:7,他引:51  
秦岭造山带主要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组成,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1.前寒武纪古老基底形成演化阶段,2.主造山期(Pt3—T2)板块构造演化阶段,3.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在早中元古代以扩张构造体制占主导,形成裂谷与小洋盆兼杂并存的基本构造格局,经10—8亿年晋宁期从扩张垂向加积增生构造体制为主向以侧向增生为主的板块构造体制的过渡,于晚元古代中晚期开始进入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在晚古生代早期由于东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扬子板块北缘沿秦岭南部扩张打开,形成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及其间的秦岭微板块,沿商丹和勉略二缝合带自南向北俯冲消减碰撞,于中三叠世最后全面陆陆碰撞造山,而后又发生了强烈陆内造山作用,终成今日之秦岭山脉面貌。现今的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是一正在调整演化中的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上部地壳呈多层逆冲推覆迭置的不对称扇形几何学模式,岩石圈中部则是成水平状流变层,而深部地幔则是最新调整的近南北向的地球物理异常状态与结构,形成从下到上构造方向近乎正交的圈层非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67.
辽宁海城地区辽河群底部大型韧性滑脱带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海城地区赵家堡子-马风-什司县一带早元古宙辽河群底部地层和变质深成侵入体的详细构造研究,确认了辽河群底部与太古宙之间大型韧性滑脱带的存在。卷入滑脱带的地质体有辽河群底部浪子山岩组和早元古宙变质深成侵入体。滑脱带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①吕梁运动早期沿太古宙与早元古宙接触带部位发生大规模拉伸顺层滑脱变形作用;②拉伸滑脱变形中晚期早元古宙深成侵入体沿滑脱带顺层同构造就位;③吕梁运动晚期滑脱带的收缩变形作用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168.
大陆裂陷作用及盆地发育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重要的大陆动力学过程,大陆裂陷作用的研究进展迅速,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系统理论。大陆裂陷作用模式包括:(1)宽裂陷作用;(2)窄裂陷作用;(3)变质核杂岩。在运动学体制上又可概括为纯剪切变形、简单剪切变形和双层混合式剪切变形。陆内裂陷盆地系统的发育与大陆岩石圈的拉伸率有密切关系。高度拉伸区发育上拆离盆地,而低拉伸率区形成一般裂陷盆地。这两种类型的盆地构成了大陆裂陷盆地系统的两种端元。  相似文献   
169.
造山带弧形构造——西昆仑—帕米尔弧及其预测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国胜 Caner.  J 《地质科学》1996,31(4):313-326
对比利牛斯等造山带典型弧形构造的分析表明,弧形构造是造山带尤其是板内碰撞造山带的普遍特征,可分为挤压逆冲-推覆主动型构造和推覆-滑覆被动型弧形构造。西昆仑—帕米尔是与比利牛斯Basque弧在空间形态、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等方面一致的挤压逆冲-推覆主动型弧形构造,推测该弧中部存在一巨大的底部低角度逆掩断层并由根部带向北延伸达100多公里,康西瓦断裂(基底缝合带)可能是主根部逆冲断层带。  相似文献   
170.
该文在概述造山带研究的近期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早元古代造山带中的矿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