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1篇
  免费   491篇
  国内免费   850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43篇
地球物理   454篇
地质学   1805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103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华北一次强对流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区域加密站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间隔为6 h),对2009年6月8日发生在华北的一次强对流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湿位涡的分布对强对流暴雨的发生、落区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MPV1“正负值区垂直叠加”的配置是强对流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形势。暴雨出现在850 hPa上MPV、MPV1、MPV2正负值过渡带附近,是对流不稳定与斜压不稳定相结合的地区。θse的等值线接近垂直的地区有利于垂直涡度的增长,亦有利于强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992.
华北—江南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格架的再认识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近年来, 在华北古陆中、新元古代地层中不断获得新的锆石U-Pb年龄, 为华北中、新元古代高精度年代地层框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当前国际前寒武纪地层精确对比的依据主要是高精度的同位素测年数据, 因此, 系统的锆石定年研究仍然是目前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报道蓟县剖面中元古代地层的基底迁西杂岩(群)锆石SHRIMP U-Pb年龄2534?9 Ma和串岭沟组中的辉绿岩(床)1638?14 Ma新的数据, 结合大红峪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1625.9?8.9 Ma和侵入到太古代地层中密云环斑花岗岩锆石U-Pb年龄1685?15 Ma, 认为华北中、新元古代年代地层框架的优化和长城系盖层沉积的起始时间在1.75~1.70 Ga。在中国地层格架中, 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有一明显呈带状分布的元古代轻微变质的沉积地层和一系列岩浆岩单元, 被称之为“江南造山带”, 这套地层的定位对于确定中国古大陆晚寒武纪地层构造格局极为重要, 本文结合双桥山群的最新年龄和邻区的SHRIMP U-Pb年龄数据探讨其构造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内蒙古中南部古元古代高温型双变质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蒙古中南部集宁-丰镇-土贵乌拉地区发育了一条超高温变质岩带.通过对土贵乌拉地区超高温变质岩的矿物组合研究,发现其中包含了尖晶石+石英、假蓝宝石+石英、斜方辉石+夕线石+石英的超高温标型矿物组合,并且在超高温变质作用区域内,经历了初始近等压冷却,随后近等温降压的逆时针退变质过程.已有的年代学数据表明,超高温变质作用峰期变质时代为1 920 Ma左右,降压退变质时代为1 850 Ma左右.在超高温变质岩带的东南地区,包括怀安-宣化一带,还出露了高压麻粒岩带.高压麻粒岩经历了近等温降压的顺时针退变质过程.年龄数据表明高压麻粒岩峰期变质时代为~1 900 Ma,退变质时代为1 850 Ma左右.内蒙古中南部超高温变质岩带和高压麻粒岩带相邻分布、产状相似且变质时代接近,共同构成了类似都城秋穗提出的双变质带;由于其温度偏高,故称为高温型双变质带,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双变质带之一.该高温型双变质带可能反映了内蒙古中南部不同层次地壳物质在早前寒武纪碰撞作用中经历了P-T演化截然不同的变质作用,两条变质带在经历了各自的峰期变质作用后,作为一个共同的地体抬升.对内蒙古中南部古元古代高温型双变质带开展进一步研究,为认识华北克拉通早期构造背景、地壳热演化,特别是板块构造、不同地壳层次的构造作用提供了难得的科学机遇.  相似文献   
994.
华北克拉通马兰峪隆起北侧的下马岭组页岩中广泛发育辉绿岩床。分别利用高灵敏度、高精度的离子探针质谱法和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法,测定了辉绿岩中锆石和斜锆石的U-Pb同位素年龄,获得了辉绿岩的侵位年龄1320Ma±6Ma。该年龄数据的获得制约了下马岭组的上限年龄不老于1320Ma。将下马岭组置于1400~1350Ma的区间内。综合已有的测年成果,对华北克拉通燕辽裂陷槽内中元古界的划分方案进行了厘定,提出了一个新的中元古界划分方案。建议方案中长城系包括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和大红峪组,时限为1800~1600Ma;蓟县系包括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和铁岭组,时限为1600~1400Ma;蓟县系之上1400~1000Ma期间的地层为待建系,亟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5.
辽西地区台子里花岗质片麻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地区台子里发育一套花岗质片麻岩和表壳岩捕虏体的岩石组合,原划定为建平群大营子组,近年的研究将建平群大营子组解体为花岗质深成侵入体和层状岩系.台子里花岗质片麻岩与辽西建平大营子地区叶柏寿片麻岩、曹家烧锅片麻岩具有相似特征.通过对台子里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形态分析和LA-ICP-MS准确定年,确定2 522 Ma的岩浆侵位年龄,代表了大营子组底部花岗质片麻岩的侵位时代为太古宙晚期,是辽西地区太古宙重要的岩浆事件,并为本地区新太古代晚期重要陆壳增生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信息.  相似文献   
996.
前寒武纪早期朝鲜半岛地壳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道俊  刘永江 《世界地质》2009,28(3):271-279
通过对朝鲜半岛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变质岩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大地构造学分析, 提出太古宙-古元古代是古陆的形成阶段(Ar-Pt1 ) , 可分为3个阶段: 古陆核的形成阶段(Ar1 -Ar3 ) 、狼林微陆块的形成阶段(Ar4 ) 和古陆的形成阶段( Pt1 ) 。在朝鲜半岛发现的古老地壳岩石位于南浦-甑山和松原地区, 其中最老的岩石位于甑山地区, 年龄为3.4 ~3.6 Ga ( 3 503 ±123 Ma) , 相当于古太古代 (Ar2 ) ; 松原地区分布着稍年轻的岩石(219~311 Ga) , 相当于中太古代(Ar3 ) 。古陆核形成于朝鲜半岛北部的南浦-甑山和松原地区, 包括狼林地块和京畿地块的朝鲜半岛太古宙岩石大部分形成于新太古代, 中朝古陆的主体形成于太古宙末。古元古代末(约1 600或1 800 Ma) , 随着摩天岭海闭合, 狼林微陆块与冠帽微陆块通过碰撞聚合而形成一个整体, 称为摩天岭运动(可以对比中国的吕梁运动) 。摩天岭运动结束后, 朝鲜半岛作为中朝古陆的一部分, 整体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壳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97.
华北陆块南缘四十里长山地区下震旦统四顶山组叠层石白云岩与其上部凤台砾岩的接触界面上为一薄层黄铁矿,对其宏观和微观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这一接触界面为裂离不整合。这一裂离不整合的发现和确认为研究华北陆块在Rodnia超大陆裂解时期的地质响应提供了直接依据,也为研究凤台砾岩及其相对应地层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的构造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998.
激光ICP-MS锆石年龄测定结果显示,出露于辽东半岛南部金州地区的太古宙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440~2500Ma左右,比辽宁北部—吉林南部大致同时的太古宙花岗岩形成略晚,或基本相当。结合其它地质证据,上述两者在太古宙可能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块体(分别称辽南地块和辽北—吉南地块),它们在古元古代晚期因造山作用而拼合在一起。古元古代花岗岩形成于两个时期,早期形成的条痕状花岗岩侵位年龄为2160Ma,为辽河群沉积的基底岩石;晚期形成的斑状二长花岗岩和角闪辉石正长岩形成于距今约1850Ma,标志着辽吉古元古代造山作用的结束。据此,可确定辽河群沉积—变质的时限为距今2160~1850Ma,其演化时间不超过300Ma。  相似文献   
999.
裂变径迹、同位素年龄研究苏皖周边隆起构造抬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裂变径迹测年、同位素测年等研究了苏皖周边的江南隆起、张八岭隆起、苏鲁隆起在不同地质年代发生的不同级别构造抬升。研究表明,这些隆起虽然出露元古代地层,然而并非持久存在的"古隆起",而是有过"隆升-夷平-沉积-再隆升"经历的古、今隆起。包括三大隆起在内的苏皖下扬子区曾大面积覆盖古生界、上白垩统、下第三系等沉积物,由于印支—早燕山运动,始新世中期的真武事件(51Ma)和渐新世(38~24Ma)沉积间断等导致了目前海相、陆相盆地的分割和残存。  相似文献   
1000.
2003年华北及河北省地震活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河北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2003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共发生地震1377次,ML1.0级以下地震409次,ML1.0~1.9级地震827次,ML2.0~2.9级地震112次,ML3.0~3.9级地震24次,ML4.0~4.9级地震5次,没有5级地震(见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