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37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08篇
地球物理   137篇
地质学   627篇
海洋学   83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利用机场人工观测和跑道上自动站实时探测资料以及常规地面和高空探测资料,对2012年2月21-24日中南地区七个主要机场出现的大范围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发现此次大雾天气在华南静止锋、较强逆温层以及弱冷空气入侵等条件下形成,其中武汉、湖南机场为锋后雾型,桂林机场属于锋面雾型或低压倒槽雾型,广州、深圳、海口机场属于锋前雾型,湛江机场属于平流雾型.采取二元相关系数、聚类分析法对能见度与气象要素做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温度露点差对六大机场(除深圳外)能见度的变化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142.
利用Himawari-8高时空分辨率红外亮温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比冷锋型和暖区型飑线个例("4·13"和"5·6")亮温特征与雷暴大风、地面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的云顶最低亮温、冷云区平均亮温差异小,但两次过程初生阶段云型不同,"4·13"与"5·6"相比,冷云顶面积较小、持续时间较短、移动速度较快;(2)"4·13"("5·6")的亮温梯度大值区主要位于冷云区东南侧(西南侧),与云团移动方向平行(垂直);两次过程雷暴大风与亮温梯度均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亮温梯度增大超前于雷暴大风增强,可作为提前预警指标;(3)"4·13"地面强降水集中分布在低亮温区西侧,原因为风暴顶前移导致强降水与冷云区具有空间位置差异;"5·6"地面强降水则与云顶低亮温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3.
不同环境风场条件下两次华南西部低涡暴雨个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 2C卫星TBB资料、自动站降水量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7月3-4日(简称“09.7”)和2008年6月1 6 1 7日(简称“08.6”)两次发生在华南西部的低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低涡是两次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09.7”过程伴随西南低空急流,“08.6”过程无低空急流配合,中尺度辐合可能在两次强降水过程中有着直接的触发作用.(2)“09.7”过程的低层辐合强度及上升运动强度明显强于“08.6”过程.“09.7”过程较“08.6”过程,暖平流强度明显偏强,等温度平流线也较密集.(3)相比“08.6”过程,“09.7”过程水汽净流量更大,这是西南低空急流将充足水汽往暴雨区输送的结果.(4)“09.7”和“08.6”两次暴雨过程均与高空西风急流南侧的垂直环流圈密切相关,“09.7”过程由于低空有急流存在,上升运动维持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历时长,“08.6”过程广西境内低空无急流,上升运动维持时间短,降水强度偏弱,历时短.  相似文献   
144.
GCE(Goddard Cumulus Ensemble)模式中体现了云与云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云与周围环境、长波辐射及示踪气体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可通过云中的水凝物等微物理量描述云体的生命史(发展、成熟、消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地面降水诊断方程对降水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因而降水过程实际上是云的发展过程的体现.本文所使用的二维云分辨模式(2DCRM)就是GCE模式的二维版本.利用该模式对2008年6月10-15日的华南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主要降水时段地面降水收支及热量收支在不同降水发展阶段的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在降水初始阶段,主要由局地大气增湿和水汽辐合率减小来抑制降水发展;在成熟阶段,局地水汽变化、水汽辐合、地面蒸发和局地水凝物变化均有正的贡献,降水强度达到最大;在衰退阶段,降水强度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水汽辐合显著减小.在降水性层状云区,降水主要来自于水汽辐合,水汽的主要消耗项是局地水汽增加;在对流云区,降水主要来自于水汽辐合与局地大气变干,水汽的主要消耗过程是水凝物生成并向降水性层状云区输送.初始阶段和衰退阶段的局地大气温度变化率相对较小,成熟阶段区域平均大气冷却达到最强,区域平均大气温度变化率主要受区域平均的热辐散率与区域平均的潜热释放影响.  相似文献   
145.
我国华南3月份降水异常的可能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1951~2005年华南地区3月份的降水资料、NOAA海温资料、Ni?o3.4指数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南3月份降水异常与同期环流场、全球海温场的关系,从环流和海温的角度揭示了华南3月份降水异常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当华南3月份降水偏多(少)时,在对流层中低层,北太平洋海区存在气旋(反气旋)性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及南海海面上存在反气旋(气旋)性环流异常,这样的环流异常有利(不利)于东南暖湿气流与北方东部异常冷空气在华南地区形成水汽辐合,导致降水显著增多(减少)。进一步的分析表明,ENSO和北印度洋及南海附近海温是影响华南3月份降水异常的重要外强迫因子,ENSO对华南3月降水异常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低层风场异常实现的,而北印度洋及南海附近海温对华南3月降水异常的影响则是通过垂直环流场异常和低层风场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6.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对2013年3月28日一次产生地面大风的弓形强飑线过程进行研究分析,观测资料表明:这次飑线过程是由高空槽配合地面弱低压场,中低层深厚的暖湿空气以及源源不断的西南暖湿气流组成的不稳定层结,以高空槽东移为触发机制,引起的弓形飑线系统,并且出现了雷暴高压、出流边界、尾流低压等系统.数值模拟显示,近地面辐合带与地面最大风速出现在沿强回波边缘的飑线移动的前方.飑线后部强烈的中低层人流有助于地面大风的形成.另外,飑线发展期间内部存在明显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流的维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7.
根据已知地质事实,用历史分析法,探讨华南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古板块构造轮廓及其演化史。认为当时华南地区存在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微板块。晚元古代(含早震旦世)扬子古板块在其东南部华南幼拉槽扩张推动下向北西漂移,在其前缘(北西侧)形成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晚震旦世至早古生代,扬子古板块在秦岭海槽扩张推动下向南东漂移,在其前缘(南东侧)形成岛孤型主动大陆边缘。并通过与南海古板块的碰撞,形成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此过程亦可简化为华南褶皱系的开一合过程。肯城运动是反映上述古板块构造格局改变的一次重要变动。  相似文献   
148.
根据1959 ~2010年华南逐月降水资料、全球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和海表温度等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对华南冬春季连续性降水异常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冬、春降水的影响系统各不相同,冬季偏旱(涝)年东亚大槽较常年偏强(弱),冬季风偏强(弱),西北太平洋海温偏暖(冷);春季偏旱(涝)年孟加拉湾以北的南支槽偏弱(强),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暖).影响冬、春季降水的系统之间又不是绝对独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联系,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强,哈德莱环流偏强会导致冬春季持续性降水偏少.西北太平洋海温持续偏暖易导致冬春连旱,热带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暖易导致冬春连涝.  相似文献   
149.
华南暖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利用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综合降水CMORPH资料、卫星TBB资料、雷达回波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2007年5月26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主要研究了与暴雨过程相关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发展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 本次暴雨过程形成于地面低压倒槽及西南低空急流的左侧,暴雨区斜压特征不明显,是一次比较典型的暖区暴雨过程;(2) 暴雨至少与三个连续生消的M?css的活动直接相关,不同暴雨落区中降水峰值出现的时间与相应M?css发展强盛期对应关系良好;(3) M?css的发展演变表现为后向次第发展的形式,与华南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前向次第发展类型不同,即新的对流系统主要在原M?css的后部形成;(4) 引发暴雨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形成于850 hPa西南低空急流左侧的辐合区,高层200 hPa有明显辐散气流。但与典型华南前汛期暴雨区上空对应为南亚高压东侧向外辐散的类型不同,本次暖区暴雨位于入海南亚高压西侧的偏东和偏南气流的辐散区下方。(5) 低空急流不仅为暴雨区输送了丰富的暖湿空气,有利于中低层高不稳定能量存储区形成,相应的暖空气平流对对流系统的形成可能有更直接的作用。从地面中尺度流场出发,对这些暖区暴雨对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可能触发机制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0.
大气热源30~60天振荡与华南6月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华南测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大气热源30~60 d振荡对华南6月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涝(旱)年对流层低层,南海至日本东南面的西北太平洋(WNP)是一个异常的低频反气旋(气旋),伴随有异常的低频热汇(热源)区,华南至日本南部存在一个异常气旋(反气旋),对应于异常的低频热源(热汇)区,华南地区低层异常辐合(辐散);平均而言,旱年华南5—6月30~60 d振荡的位相演变要比涝年的偏晚约7~11天;涝年,低频热源和气旋从南海南部北传和从西太平洋暖池区西北传,以及从140°E附近WNP的西传都十分明显,它们对华南6月降水偏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旱年南海及邻近区域的低频热源和气旋北传较涝年偏晚,WNP上低频热源的西伸不明显。前期南海低频热源推进的迟早以及热带WNP上的低频热源是否西传对华南6月的降水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