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3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80篇
海洋学   10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61.
浮游植物薄层是指位于水体次表层、厚度从几厘米到几米的高丰度浮游植物分布层。与大洋相比,在河口、海湾和近海的浮游植物薄层往往分布浅、强度大,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浮游植物薄层的形成和维持不仅受到层化、楔入、剪切等物理过程的调控,也与浮游植物的生长、聚集及浮游动物的差异化捕食等生物生态学过程有关,目前围绕浮游植物薄层的形成机制已提出了趋旋俘获等假说。浮游植物薄层对其生长、繁殖、防御等具有重要意义,有的浮游植物薄层聚集了大量的有毒有害藻,与有害藻华的发生关系密切。深入研究浮游植物薄层的成因,将为阐明有害藻华的发生机制和有效监测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62.
近20 a来,东海近岸海域频繁爆发了大规模的东海原甲藻藻华,造成了该海域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2013年前的调查研究显示东海原甲藻藻华发源于台湾暖流锋面,随台湾暖流锋面入侵近海而发展扩大,但受调查范围限制未能明确该藻华最早发生位置。本研究往南扩展了调查断面,于2013年春、夏季,在24°N~30°N海域进行了4次大面调查。结果显示东海原甲藻藻华最早发生于台湾海峡北端,且随台湾暖流锋面推进向北及近岸扩展。这不仅再次证实了台湾暖流锋面为东海原甲藻藻华的发生提供种源,而且明确了在东海区域东海原甲藻藻华最初发生的位置。这为该藻华的监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其他类似藻华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63.
冬季吕宋岛西北海域频繁出现藻华现象,本文使用吕宋岛西北部海域1999年11月至2015年2月共16 a冬季多卫星融合水色遥感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对长时间序列的Chl-a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讨论,并结合海表温度(SST)、风速(WS)、海面高度异常(SLA)等数据以及上述数据计算获得的相关物理环境参数,分析其与海表Chl-a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探讨吕宋岛西北海域海表Chl-a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Chl-a质量浓度与周边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常冬季吕宋岛西北海域海表均会出现大约以(19°N,119°E)为中心的高Chl-a质量浓度现象,平行海岸的风应力以及风应力涡旋引起冬季上升流,增加了营养盐的输入,很可能是该区域藻华形成的主要机制。同时背景流场的平流效应很可能诱发上升流区域与叶绿素藻华区中心不一致,可能引起了藻华中心的北移。  相似文献   
264.
6种舌鳎亚科鱼类ITS1序列长度多态性及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核糖体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对舌鳎亚科(Cynoglossinae)6种鱼类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舌鳎亚科ITS1区具有明显的序列长度多态性(404—744bp),序列长度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404—405bp、462—463bp以及741—744bp,同一长度类型的不同种类间序列高度相似,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48、0.00217和0.00169,而不同类型间序列差异显著,平均遗传距离最小为0.38453。分析表明,序列长度多态性可能与物种分化时间有关。采用NJ(neighbour-joining)法及MP(maximum parsimony)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合形态学特征及GenBank中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分析,表明紫斑舌鳎(Cynoglossus purpureomaculatus)与短吻三线舌鳎(C.abbreviatus)可能为同物异名。另外,舌鳎属(Cynoglossus)的中华舌鳎(C.sinicus)与须鳎属(Paraplagusia)的日本须鳎(Paraplagusia japonica)聚为一支,舌鳎属中三线舌鳎亚属(Areliscus)的长吻红舌鳎(C.lighti)与拟舌鳎亚属(Cynoglossoides)的少鳞舌鳎(C.oligolepis)聚为一支,与形态分类学的观点不一致,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65.
赵孟頫错了     
杨浪 《地图》2009,(6):144-144
《鹊华秋色图》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它的作者赵孟是元代画坛上最重要的泰斗级人物。赵孟頫33岁出山后曾任职济南,66岁终老时才回到家乡。  相似文献   
266.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从青岛胶州湾海水样品中分离的一种微型鞭毛藻进行了超微结构和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藻为里氏金色藻(Chrysochromulina leadbeateri Estep,Davis,Hargraveset Sieburth)。其特征为:细胞呈球形,直径4—6μm,两条鞭毛略不等长,分别为8—10μm和12—16μm。一条定鞭能够卷曲,完全伸展后约20—30μm。细胞外被两层不同类型的圆形鳞片,都具十字形中央。外层鳞片表面有放射状细纹,内层鳞片在周边环上有25—30个穿孔。细胞一般有两个色素体,每个色素体内有一个包埋的蛋白核。里氏金色藻曾在挪威沿岸形成大规模有毒藻华,并引起养殖鱼类大量死亡。该种为我国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67.
粘土表面改性是提高粘土絮凝有害藻华效率的重要方法.本文融合铁系与铝系絮凝剂的优点,将两者复合,制备出了不同Fe含量的铁铝复合改性粘土,考察其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相似文献   
268.
喜马拉雅山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开展地热水和钙华成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热资源特征和古气候变迁信息,对丰富山南地热资源的系统性研究和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以喜马拉雅东段山南地区的邛多江、古堆和曲卓木的三个温泉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温泉地热水和钙华数据,综合分析了地热水水-岩作用特征、热储温度估算、补给来源追溯和温泉钙华的成因类型、形成年代、古气候意义等。结果表明:邛多江温泉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l-Na·Ca型;古堆日若沸泉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Na型;古堆茶卡沸泉的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曲卓木热泉的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Ca型。温泉地热水中的阴阳离子来源主要是硅酸盐岩的溶解以及部分碳酸盐岩和盐岩的溶解。由于温泉地热水均未达到水-岩平衡状态,利用石英地热温标得出浅部热储温度为129~148℃,利用硅-焓图解得出深部热储温度和冷水混合比例为181~221℃和58%~65%;氢氧同位素显示地热水补给高程为4467~5303 m。在山南地区,地热水受到高海拔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的补给,通过主要断裂构造运移到深部加热并在高温高压下沿着裂隙、节理上升,然后与浅层冷水混合,最后沿浅部地表松散破碎带出露形成温泉。温泉钙华CaO占比43.43%~56.66%,且显示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特点;δ13C指示温泉钙华为热成因,钙华中的碳主要来自于深部碳酸盐岩的变质成因,仅古堆日若沸泉有部分地幔碳;14C测年显示钙华的年龄为21280±70~43500年,Mg/Ca、Mg/Sr比值指示降雨量在43.50 ka年由峰值迅速减弱,并在42 ka~21.28 ka年期间降雨量又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69.
遥感技术使大范围实时监测蓝藻水华成为可能,但大气效应与太阳、地物及传感器的几何关系会影响辐射传输方程,从而对基于遥感指数的蓝藻信息提取产生影响,因此,探讨这些影响因子对藻华信息的提取精度有着积极意义。基于MODIS大气校正前后2种产品(MOD02和MOD09),利用单波段、比值植被指数、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和归一化水体指数4种遥感指数对2006年全年太湖藻华信息进行提取,并定量分析了气溶胶光学厚度、太阳高度角和卫星观测角等因素对遥感指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比值植被指数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受大气影响程度较其他二者低,且比值植被指数对大气因素的敏感性较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低;气溶胶的光学厚度与太阳高度角在不同程度上对指数提取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利用遥感指数提取藻华信息时需谨慎,以避免误判。  相似文献   
270.
本文描述了产于中国辽宁凌源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地层的一件鸟类化石标本。该标本中等大小,具有许多原始今鸟型鸟类的共同衍征;同时该标本也具有一个区别与其他已知原始今鸟型鸟类的长吻:吻长超过整个头骨长的70%;前颌骨前端尖而下钩,向前超出下颌前端,下颌齿骨前端直,仅上颌骨和齿骨上具有牙齿,代表了原始今鸟型鸟类一个新的属种和一个新的生态类型,因此建立了一个今鸟型鸟类新属种——张氏觉华鸟(Juehuaornis zhangi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