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33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197篇
地质学   709篇
海洋学   166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21.
邱君  吴满路  范桃园  张重远  王连山 《地质学报》2019,93(12):3249-3258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质构造带和地震活动带,苏、鲁交界部位的地震活动性和强震危险性一直引人瞩目,1668年发生过郯城8.5级大地震。为了解郯庐断裂带苏鲁界现今地应力环境与地震发展趋势,应用水压致裂法在该区开展了一个钻孔的原地应力测量工作,同时参考前人利用钻孔崩落法与声发射法获取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301~5047m深度范围内的地应力数据,揭示了研究区地应力状态。利用库伦破裂准则、Byerlee定律以及断层摩擦参数μ_m分析研究该地区的地应力积累水平,评估断层发生滑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水压致裂法测点在75.74~191.04m深度范围内最小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3.68~13.15MPa,最大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4.02~19.40MPa。CCSD主孔在1269~5047m深度范围内最小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25.3~122.0MPa,最大水平主应力的量值为41.4~166.4MPa;分析地应力结构,发现自地表至660m的范围内,σ_Hσ_hσ_v,为逆断层地应力状态,660m以下表现为σ_Hσ_vσ_h,为走滑断层地应力状态。综合分析断层摩擦参数μ_m,郯庐断裂带苏鲁交界处尚未达到断层失稳的临界地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122.
八宿吉利地区寒武纪变质花岗岩位于曲扎湖-提卡一带,主要由变质二长花岗岩和变质花岗闪长岩组成。这一新发现对于认识和恢复原特提斯构造历史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锆石CL图像显示变质花岗岩锆石为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测年得出片理化变质二长花岗岩年龄为503.7±4.7Ma、变质花岗闪长岩年龄为494.7±3.4Ma,表明该岩体形成时代属于寒武纪。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变质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介于69.87%~79.89%之间;变质花岗闪长岩SiO2含量介于66.63%~70.15%之间。前者Al2O3含量变化于12.36%~14.82%,Na2O含量为2.54%~7.16%,K2O含量为0.15%~5.95%,K2O/Na2O=0.02~2.34;后者Al2O3含量变化于14.66%~15.41%,Na2O含量为3.60%~5.63%,K2O含量为0.77%~2.78%,K2O/Na2O=0.14~0.77,属于钙碱性-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在侵入岩构造环境Rb-(Y+Nb)判别图解、Rb-(Yb+Ta)判别图解中,样品均落入“火山弧花岗岩”区域中,表明其形成于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结合锆石测年结果及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吉利地区变质花岗岩形成于冈瓦纳大陆裂离卡穷微陆块阶段,同时表明原特提斯洋形成最早时限可追溯至寒武纪。  相似文献   
123.
青藏高原板块缝合带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两大陆块的缝合区域,带区地质条件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川藏线拉林铁路几乎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展布,高地应力问题十分突出,但目前针对板块缝合带隧道的地应力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采用空心包体法对拉林铁路沿线隧道进行了原位地应力测量,并与成兰、兰渝和锦屏等几个典型工程的地应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拉林铁路沿线隧道埋深大,构造应力突出,总体表现为最大水平主应力 > 垂直主应力 > 最小水平主应力;平均侧压系数(1.0~1.5)分布较为集中且处于较高水平;最大主应力量值大多在20~50 MPa之间,最大主应力与埋深的梯度为0.033 7 MPa/m,方向以北北西-北北东向为主。建议采用仰拱结构减小隧道墙脚处的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124.
宋戈  王盼盼 《地理科学》2017,37(8):1218-1225
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DEM数据,运用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明确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地形梯度特征及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在地形因子的作用下存在明显的梯度特征,旱地、水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及其他用地主要分布在较低地形级别区,林地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形级别区。除林地以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优势地形位均位于较低地形级别区,林地分布的优势地形位位于较高地形级别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优势区域不尽相同。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及均衡度变化趋势相同,优势度的变化趋势与信息熵、均衡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形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5.
马廷英 《地质论评》1941,6(Z2):313-314
在日本东京略北有一温泉胜地曰盐原,此一带第四纪地层中有一含植物化石极多之地层,据著者的推测其地质年代应为中更新期。一般植物的生态及分布对于气候的反应极为锐敏所以讨论近去的气候及冰川等问题,植物化石的研究极为重要,盐原植物  相似文献   
126.
克氏原螯虾主要养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目前最主要的养殖模式为虾稻共作模式。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生长发育与气象要素密切相关。水温在25-30℃时,克氏原螯虾生长较快;16-25℃水温范围内,温度越高,越有利于雌虾卵巢发育;20-30℃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受精卵孵化时间越短。光明和黑暗时间之比为16 h∶8 h时,最有利于雌虾性腺发育。与克氏原螯虾养殖有关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涝、高温热害、低温冷害。鉴于目前的养殖和气象因子影响研究及服务现状,建议气象部门开展虾-稻种养基地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开展气温与水温相关性和水温预报研究,以及气象要素对克氏原螯虾影响的定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7.
菌藻相互作用是海洋生态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海洋微微型蓝藻(Marine picocyanobacteria)是遍布全球海洋的重要初级生产者,在全球碳循环和微食物网中发挥重要作用.原绿球藻属(Prochlorococcus)和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是海洋微微型蓝藻最重要的两个类群.原位调查和培养实验...  相似文献   
128.
本文讨论了岩石试样在加载全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不同岩石声发射全过程曲线的分类以及类型的确定方法;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油区井下和地表试样进行了统计、分类,确定出该油区泥岩、砂岩声发射全过程曲线存在Ⅰ、Ⅲ两种类型;白云岩、灰岩、玄武岩声发射全过程曲线具有Ⅰ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探究蒸制和煮制两种熟制方式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剥壳效果与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克氏原螯虾进行冷水蒸制和煮制,使其中心温度分别达到60、70、80、90℃,测定其剥壳效果,分析虾壳、肉品质的变化。【结果】煮制与蒸制两种方式在中心温度到达80℃以上时,均对克氏原螯虾有松壳效果。其中,煮制使中心温度达到80℃或90℃时,机械和人工剥壳效果均更好,且对克氏原螯虾的品质保留较好。蒸制中心温度达到90℃的克氏原螯虾品质以及色泽较好,但剥壳效果不及煮制中心温度达到90℃者。中心温度达到60℃时,煮制与蒸制的熟化程度较低,剥壳效果较差,克氏原螯虾的壳肉硬度较大,但肌原纤维蛋白含量较高。【结论】结合剥壳效果与壳、肉品质来看,在克氏原螯虾加工中,选择煮制预处理较好,同时应使中心温度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30.
【目的】分析常压油炸工艺对克氏原鳌虾(Procambarus clarkii)虾肉贮藏期间的理化性质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虾肉为研究对象,经不同油炸温度(160、170、180、190℃)和油炸时间(30、60、90、120 s)处理,探究4℃贮藏1~7 d虾肉菌落总数(TPC)、挥发性盐基氮(TVB-N)、质构特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随着油炸温度升高和油炸时间延长,虾肉TPC和持水力显著降低(P<0.05);硬度、弹性、咀嚼性、TVB-N值等均增加(P <0.05)。其中,贮藏1~7 d,油炸组样品TPC对数值最高为4.95,且TVB-N值均低于淡水虾限量值(20.00 mg/100 g)。少于油炸时间90 s(30 s、60 s)和低于油炸温度180℃(160℃、170℃)处理的虾持水力较高,硬度和咀嚼性略低,且贮藏5~7 d时,L*值和a*值较低,b*值较高;120 s和190℃处理的虾持水力显著较低,虾肉色度下降,TVB-N和TBA值较高,质构特性值(硬度、弹性、咀嚼性)整体较高。主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