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2篇
  免费   401篇
  国内免费   587篇
测绘学   112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413篇
地质学   1207篇
海洋学   127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纳米级超高压相金红石——大陆深俯冲深度的示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衍茹  金振民 《地学前缘》2002,9(4):267-272
大陆深俯冲深度对于了解大陆碰撞造山带中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重点综述了德国含金刚石片麻岩纳米级超高压相 α PbO2 型、斜锆石 (ZrO2 )型结构TiO2 以及金红石其它多形的超显微构造特征、形成的温度压力条件、相变机理以及动力学意义。中国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地区广泛发育金红石副矿物、金红石包裹体或针状金红石出溶体 ,它们为超高压纳米相α PbO2 型和斜锆石型结构TiO2 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纳米新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必将给地球科学的发展带来的契机。  相似文献   
942.
周华伟  林清良 《地学前缘》2002,9(4):285-292
文中介绍有关西藏—喜马拉雅碰撞带的一项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根据一个用天然地震数据产生的全球波速模型 ,印度板块有可能以近水平状俯冲于整个西藏高原之下至 16 5~ 2 6 0km深度。西藏岩石圈具有低波速地壳和高波速下岩石圈 (75~ 12 0km深 )。在 12 0~ 16 5km深度范围 ,西藏岩石圈与俯冲的印度板块之间有一层低速软流圈物质。高原中部从地表到 310km深处有一低速体 ,说明地幔物质有可能穿过俯冲板块的脆弱部位上隆。这些结果以及野外实测的地壳缩短值说明高原的抬升得助于印度板块的近水平俯冲。我们推论俯冲印度板块的升温上浮以及上覆软流层的存在是造成西藏高原高海拔抬升以及内部地表仍相对平坦的主要原因。2 0 0 1年 1月 2 6日在印度西部发生的毁灭性大地震有可能是俯冲应力在印度板块后缘薄弱处引发的岩石圈大断裂。  相似文献   
943.
东秦岭邓县—南漳反射地震剖面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县-南漳剖面叶是-邓县剖面南延部分,其反射地震剖面的测定使得从中朝克拉通到扬子克拉通横穿秦岭造山带的一条反射地震剖面得以完成。邓县-南漳反射地震剖面清楚显示了扬子克拉通地壳俯冲到秦岭造山带之下的客观事实,证明襄樊-广济断裂带(即北大别山-大巴山前缘断裂带)并不是一和板块缝合带,而是一条大陆壳俯冲断裂带,扬子克拉通的大陆地壳沿大约20km深的上地壳底面向秦岭造山带之下俯冲。  相似文献   
944.
龙门山造山带崛起和川西陆前盆地沉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从沉积环境、地层古生物来研究龙门山造山带晚三叠世早期以前的组成及地史发展,从同位素地球化学来研究印支期—燕山期的地质热事件,从遥感地质和构造地质来研究变形特征,从重磁电各种物探资料综合解释来研究深部地壳结构,最后得出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多层次、多阶段、深层控制浅层变形的陆内俯冲模式,它不同于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龙门山造山带演化模式的认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C-型(中国型)俯冲造山模式。这个模式的建立不仅具有发展中国陆内构造的理论意义,并将对龙门山造山带寻找金属矿产和扩大川西陆前盆地油气资源有实际指导意义,还将为研究龙门山区南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东部隆起的成因机制提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45.
946.
本文运用稳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在粘弹性介质(Maxwell体)中剪切产热不稳定性的发生条件,并讨论其对于深源地震发生机理的应用.结果表明,在板块向下俯冲的过程中,由粘滞损耗产热将会发生剪切不稳定性,这为解释深源地震发生提供了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947.
本文运用稳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在粘弹性介质(Maxwell体)中剪切产热不稳定性的发生条件,并讨论其对于深源地震发生机理的应用.结果表明,在板块向下俯冲的过程中,由粘滞损耗产热将会发生剪切不稳定性,这为解释深源地震发生提供了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948.
949.
950.
目前金伯利岩和碱性玄武岩中榴辉岩包体的成因,是一个比较有争论的课题。关于源于地幔的榴辉岩的成因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榴辉岩是上地幔区间内高压火成岩堆积体(石榴石辉石岩)(O'Hara和Yoder,1967;Mac Gregor和Cart(?)r,1970;Smyth和Capor(?)scio,1984);(2)俯冲带洋壳残片发生变质的产物;(3)原始地球增生后分异的残留。本质上看,其来源是不同的(也就是地壳相对地幔),这样导致了这些岩石不同的化学成分特征。我们通过Bellsbank金伯利岩(DeBryun和Martin Mine)中28个榴辉岩样品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