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9篇
  免费   1462篇
  国内免费   1994篇
测绘学   184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850篇
地质学   6799篇
海洋学   589篇
天文学   333篇
综合类   439篇
自然地理   781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273篇
  2022年   349篇
  2021年   362篇
  2020年   296篇
  2019年   326篇
  2018年   243篇
  2017年   278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316篇
  2014年   415篇
  2013年   345篇
  2012年   376篇
  2011年   392篇
  2010年   328篇
  2009年   355篇
  2008年   351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91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22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302篇
  1998年   308篇
  1997年   307篇
  1996年   274篇
  1995年   262篇
  1994年   234篇
  1993年   164篇
  1992年   206篇
  1991年   163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4年   4篇
  1950年   3篇
  1949年   2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从宏观基础地质入手,按矿床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针对东川-易门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一些存在争议的重要问题。研究认为:狮山段是绿汁江组下部独立存在的地层层位;东川-易门式铜矿床属沉积-改造成因,其中的层状铜矿属沉积成岩成因,不是"热液成矿";所谓东川-易门式矿床(稀矿山除外)为"喷流沉积成矿"或"岩浆叠加",尚依据不足;刺穿体是构造作用产物,对成矿有利,是良好的找矿标志,其中的角砾岩主要是沉积角砾岩与构造角砾岩,或沉积-构造角砾岩,不足以冠名"隐爆角砾岩(筒)"。  相似文献   
942.
弹性阻抗反演因其兼具叠前与叠后地震反演的优点、能够得到众多对岩性及流体较为敏感的弹性参数,因而在储层预测领域中应用极为广泛。弹性阻抗反演所使用的弹性阻抗方程是单入射角的函数,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采集以及处理技术的限制,反演所采用的地震道集为角度部分叠加道集,因而造成了方程与地震道集间的矛盾,导致阻抗体的反演精度降低。叠加阻抗理论将弹性阻抗方程改写为角度叠加范围的函数,更加符合实际道集情况,阻抗体反演精度高。基于叠加阻抗的思想,将常见弹性阻抗方程改写为叠加阻抗的形式,引入到弹性参数反演当中,并论证其可行性,以期更加准确地反演出弹性参数,从而提高储层预测成功率。  相似文献   
943.
汪明峰  周媛 《地理研究》2022,41(2):373-289
近年来,旧城更新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向旅游目的地转型已成为普遍趋势。既有研究对文创园区和旅游地形成的空间生产机制有所挖掘,但对文创产业园旅游转向的内生性动力的认识有待深入。本文结合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理论和福柯的权力空间思想,采用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与半沉浸式观察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从宏观-微观互动的角度对田子坊文创旅游空间的生产和演化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各行动主体基于社会关系和空间主权形成权力-空间关系;② 为实现增长的集体目标,城市政府引导了具有生产性逻辑的空间制度设计,并与微观行动者进行权力的分配与互动,形成空间规训和生产机制;③ 在表征的空间中,商户的日常生活实践通过多样化的服从与抵抗的能动性策略,形成差异化的微观空间生产,推动文创旅游的空间实践与演化。研究还针对文创园区旅游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治理启示。  相似文献   
944.
谭华云  周国华 《地理学报》2022,77(4):869-887
乡村绅士化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背景下乡村转型与振兴的新型路径。基于对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乡村绅士化现象的历时性田野调查,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解析乡村绅士化演化的过程、类型与机制。研究表明:在巴马盘阳河流域乡村人类行动者与非人类行动者、“草根”行动者与机构行动者共同缔结的行动者网络的转换过程中,伴随关键行动者从“候鸟人”先锋、屯社精英向地方政府、投资开发商的更替,乡村绅士化路径从“草根”绅士化向机构绅士化演替,乡村产业从接待“候鸟人”、发展旅游转向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绅士化类型从单一的舒适移民绅士化向舒适移民、旅游和地产共构的“一地多类”绅士化演化。关键行动者更替及其功能角色转换、绅士化路径变迁和主导产业更替与融合发展、宏观乡村发展制度与地域自然人文环境共同作用于乡村绅士化的阶段演替与类型共生。行动者网络理论与方法利于呈现乡村绅士化的阶段演替脉络与共生演化特征,并揭示乡村绅士演化的一般机制与地域机制。  相似文献   
945.
古恒宇  劳昕  温锋华  赵志浩 《地理学报》2022,77(12):3041-3054
准确认识和把握21世纪前20年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格局和影响因素,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区域均衡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借助特征向量空间滤波泊松伪最大似然估计(ESF PPML)引力模型,基于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了2000—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为:① 2000—2020年间人口迁移格局总体稳定,具有较强的不平衡性和网络溢出效应,大量人口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迁移至东部地区;② 人口迁移格局稳中有变,不平衡程度和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显现出南北分异趋势,东北地区人口迁出强度不断增强; ③ 传统引力模型因素(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工资差异、科技教育投入占比、医疗水平)、社会网络因素、环境舒适度(PM2.5浓度)以及生活成本(住宅价格占比)共同影响人口迁移格局;④ 区域经济差异对省际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弱化,人口迁移逐渐转变为对工资收入、高质量公共服务、环境舒适度等多因素考虑的决策过程,生活成本逐渐对人口迁移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46.
环境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反思资源环境在学科内部边缘化的产物,旨在重建经济地理学理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历经近20年的发展,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片段化、地位边缘化的问题无明显改观。为此,本文回溯了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思路,归纳了以环境经济地理学名义开展的研究工作,探讨了环境经济地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研究发现:① 环境经济地理学过去20年的发展思路是以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探讨适应资源环境变化的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模式,凝练了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两个研究主题。② 面向环境治理,环境经济地理学应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探讨企业和地方如何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同时,借助区位分析评估作为区位因子的环境规制如何影响经济布局,发现了诸多“经典假说”的反例。③ 面向绿色转型,环境经济地理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结合,应用区域多样化和路径创造理论,分析了区域绿色转型的条件和过程。④ 环境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需要克服范式差异、加强问题导向、推动理论创新,挖掘中国丰富的环境经济地理问题所蕴含的机遇。  相似文献   
947.
孙燕铭  周传玉 《地理研究》2022,41(10):2742-2759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构建区域间环境协同治理体系,是提升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成效的可行性选择。本文从环境规制的政策文件、实施过程、治理效果3个维度,构建大气污染规制耦合度评价体系,探究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2003—2019年大气污染规制耦合度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此为基础,对长三角区域各城市划分区域协同治理小组,并分别测算其大气污染治理协同水平,进而探究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 各城市的大气污染规制耦合度整体上表现为连片集聚发展特征,呈现出上海市最高、浙江省和江苏省次之、安徽省再次之的格局,且区域差异性不断缩小;② 长三角区域整体大气污染治理协同度较低,但在波动中呈缓慢上升趋势,划分区域治理组后各小组大气污染治理协同度保持在较高水平;③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对外开放差异、公共交通差异和绿化建设差异对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而经济增长差异和技术创新差异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48.
展亚荣  谷人旭 《热带地理》2022,42(5):706-715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1982-2020年7 260篇期刊论文及其参考文献,借助CiteSpace绘制国际经济地理学的知识图谱,梳理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结果发现:1)知识基础的演进轨迹遵循了新区域主义——制度、社会、文化、演化转向的时序变化,21世纪以来,关系、演化经济地理学下的经典文献成为主要的知识来源。2)研究热点突出,创新和增长始终是研究核心,近年来韧性、全球生产网络、金融地理、全球城市、不平等、企业家精神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3)研究前沿具有较强的问题导向,主要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实践。4)研究空间呈现英美主导的两级格局,大部分国家仍处于边缘地带。5)国际经济地理学呈现明显的数字转向、可持续转型趋势,新冠疫情对学科走向也有一定影响。借鉴国际研究经验,中国经济地理学应加强理论创新并提出具有中国实践特色的理论体系,同时推动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加强从社会学视角解读社会经济活动的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949.
RCEP自贸区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是中国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引领包容性全球化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推动RCEP自贸区建设对中国对外贸易格局优化、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RCEP自贸区建立过程,解析RCEP成员国间贸易格局演变态势,以期为中国引领RCEP自贸区发展提供支撑。研究认为:①RCEP自贸区的建立可划分为构思、谈判和建设三个阶段,东盟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但中国的作用逐步增强;②2001—2019年,RCEP成员国间的贸易联系快速提升,总体经历了快速增长、平稳发展、波动上升三个时期,RCEP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③2001年以来,RCEP贸易网络由以日本为核心的单核结构逐渐转变为以中国、日本为核心的双核结构,再转变为以中国为核心的单核结构;④RCEP成员国间的贸易关系演化呈多样化特征,综合贸易规模和贸易集中度,可将各国演化模式划分为6类。其中,中国、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均属于快速增长型,在RCEP自贸区中的贸易地位明显上升;文莱、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贸易地位则下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950.
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是事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成效的重点任务之一,新的发展环境及政策框架正促使海南省城乡关系快速转型。采用变异系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回归模型,从城乡空间、经济和社会等维度,分析了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省城乡关系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省城乡协调综合指数呈现明显的先降后升态势,由1988年的0.319 9到1993年的0.153 9,2019年达0.851 9;②海南省城乡各子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波动上升态势,耦合度主要处于磨合和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最后达到中级协调,城乡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增强;③海南省城乡关系演化经历城乡二元加剧、城乡二元固化、城乡关系趋缓和城乡一体化初期四个阶段,低水平城乡均衡发展是重要特征,高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是关键;④经济发展对城乡协调发展影响最为明显,但呈负相关,其次为市场消费、产业结构、乡村发展、交通通达性、城镇发展和政府行为,对外开放对城乡关系演化影响相对较弱;⑤制度创新、对外合作、产业优化、城镇建设和乡村振兴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