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4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4年   4篇
  1942年   1篇
  1937年   1篇
  1925年   1篇
  1924年   3篇
  1923年   1篇
  19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根据物理学中的科里奥利力定义和计算原理,在对中国大陆20次7.5级以上特大地震余震强度与科里奥利力效应关系的统计研究基础上,重点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时所受到的科里奥利力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以此来讨论该地震后期的余震活动趋势.结果表明: ① 利用科里奥利力效应预测中国大陆特大地震的余震强度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对于左旋走滑断层和上盘错动方向通过震源子午面右侧(向北看)的逆断层,其科里奥利力效应是使断层两盘相互拉离,它降低了断层错动时断层面上的摩擦阻力,地震能量主要在主震时充分释放,故余震强度小;对于右旋走滑断层,其科里奥利力效应是使断层两盘相互挤压,它增加了断层错动时断层面上的摩擦阻力,不利于主震能量的充分释放,所以余震强度大;②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发震断层错动以左旋走滑为主,受到的科里奥利力使断层两盘相互拉离,大小约为0.06 MPa.经过类比分析后认为,该地震后期的余震活动水平不会太高,整个序列的最大余震震级估计为6级左右.   相似文献   
82.
程光华 《内陆地震》2002,16(3):251-251
20 0 2年 6月 6日新疆地震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参加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科学考察西线分队的考察资料进行了验收 ,并给予了较好的评价。2 0 0 1年 1 1月 1 4日 ,在新疆、青海、西藏三省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布喀达板峰北侧 ,发生了50年一遇的 8.1级地震。震后新疆地震局根据中国地震  相似文献   
83.
哈辉 《高原地震》2002,14(1):11-16
从震害损失评估、震后监测预报、初步科学考察、震后社会对策等几方面,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应急工作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加强青藏构造块体及其边缘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测及防震减灾工作紧迫性、重要性的分析,提出了震后工作设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84.
石绍先  曹刻 《高原地震》2002,14(1):32-40
分析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巨震对欧亚地震带、中国大陆及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的影响,指出巨震后10-20年欧亚带可能处于巨震活跃时段,其间可能发生多次巨震;同期中国大陆相应处于地震活跃期,大陆西部有发生多次7.0级以上大震的可能;受欧亚带大震活动过程及巨震调整影响,未来1-3年云南省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期,6-7级强震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85.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海省内电磁前兆异常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青海省内格尔木、西宁地磁,二十里铺土地电,平安电磁波资料的分析,认为:在此次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电磁方面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86.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1年11月14日青海省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强烈地震的现场调查资料,确定了沿青藏公路一线的地震烈度分布,对此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进行了分析、描述。  相似文献   
87.
陈学忠 《地震学报》2005,27(6):605-609
提出了估计地震前后震源区应力水平的方法. 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为例, 估算了地震前后震源区的应力水平. 结果表明:地震前震源区的应力值为6.3~8 MPa;地震发生后,震源区的应力值为5~6.7 MPa. 震后震源区的应力仅下降了20%左右.   相似文献   
88.
分析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地下流体前兆资料,研究了水化学、水物理前兆所表现的异常特征。认为在8.1级地震前,流体前兆的响应范围大,异常持续时间长,异常的同步性好;8.1级地震后,流体前兆出现大幅度调整,伴随着这一地区的一系列中强以上地震的连发,表明了青藏块体整体活动水平在逐步增强。通过对比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跨断层形变测量、重力和地磁等观测结果,对这种类型异常产生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9.
青山口组和姚家组形成于盆地演化的坳陷期,此时松辽湖盆北部发育富有特色的大型湖泊三角洲沉积,沿湖盆纵向长轴主要出现三角洲—湖相泥岩充填模式,发育三角洲和湖泊两种沉积相类型。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沉积相由浅水三角洲逐渐变为湖泊沉积。其中青山口组主要发育滨湖、浅湖、半深湖—深湖沉积亚相;姚家组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亚相。岩心观察资料显示,研究区泉头组顶部至姚家组顶部共识别出6个沉积层序,相应有7个沉积层序界面,其中一个同时为超层序界面。层序界面附近主要见古土壤、冲刷面、钙质结核、削截等现象,层序界面之上覆盖鲕粒灰岩、生物屑灰岩,并见虫孔构造、黄铁矿等。  相似文献   
90.
C. C. CHANG 《地质学报》1944,(Z2):271-273
正 INTRODUCTION While carrying on geological reconnaissance in the district of Chaochuo~1, SE Sikang in 1943, two localities for producing native copper were noticed by the writer. One is called Wakuolaka~2, situated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 to the west of Mekoho~3 valley and lying about 60 km NNE of the Chaochuo city 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