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374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塔中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风暴沉积的砂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中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沉积砂体的类型有滨岸砂、浅海砂坝和陆棚砂3种类型,正常条件下沉积的滨岸砂体具低角度交错层理和少量波痕,呈现出由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中细砂岩的反韵律变化特征。风暴作用下,滨岸砂体沉积呈正韵律,多由泥砾向上变化为粉、细砂,生物建造较少,具多方向的低角度板状交错层理、丘状层理。正常条件下沉积的陆棚砂体、浅海砂坝砂体岩性较均一,见交错层理,粒级变化不甚明显,多为粉、细砂岩,以反韵律为主。风暴作用下,砂体底部多具撕裂状泥砾,向上呈正韵律粒序演化,并具侵蚀面、槽状交错层理与丘状层理等特征。风暴作用下的滨岸沉积单砂体相对较厚,一般厚6~13m,宽约数十米,浅海砂坝和陆棚砂的单层砂体相对较薄,厚约3~8m,砂体规模较正常条件下沉积的砂体规模增大。此3类砂体在空间展布上极具规律性,垂向上砂体类型由下而上为滨岸砂-浅海砂坝-陆棚砂的交替演化序列;平面上由海洋向陆地方向砂体类型依次为陆棚砂体-浅海砂坝-滨岸砂体。  相似文献   
102.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下奥陶统古岩溶及油气分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是阿克库勒地区主要含油气层,岩溶作用是影响奥陶系储层发育的最主要因素。本文详细论述了该区下奥陶统发育多期岩溶,海西早期是主岩溶期,该期岩溶主要形成于表生大气淡水条件下,岩溶作用深度和范围受志留-泥盆系和上奥陶统隔水层限制。指出岩溶斜坡区的地表岩溶带及潜流岩溶带上部是有利的储层发育和油气主要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103.
于奇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塔河油区外围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哈拉哈塘组油源主要来自阿克库勒凸起南部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油源充足,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原油总体具有油质较轻、含硫量较低但含蜡量较高的特点;天然气属于典型的伴生气;圈闭类型主要为低幅度的构造圈闭,油气分布主要受低幅度背斜和断层所控制;区内储层至少发生了3次油气注入成藏期,即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古新世晚期—始新世和古近纪渐新世早期—新近纪中新世;成藏机制可归结为油气多期充注和多期次生成藏,燕山期为圈闭的形成与油气藏初步建立阶段,喜山期为圈闭的定型与油气藏重建阶段,成藏模式为它源-双向排烃-多期次生成藏或古生新储-双向排烃-多期次生成藏。  相似文献   
104.
阿克库勒地区东河砂岩以石英砂岩为主,成熟度较好,但物性较差,平均孔隙度小于10%,平均渗透率为5.41×10-3μm2.该区东河砂岩具极强的非均质性,这种非均质性与沉积相类型和成岩作用有关.滨岸相沉积的东河砂岩一般具较好物性,而潮坪相沉积的东河砂岩储集层物性较差.对东河砂岩物性影响较大的成岩作用包括胶结作用和大气降水淋滤作用.其中,碳酸盐岩胶结是主要胶结类型,对储集层物性的破坏作用最大,石英次生加大和粘土矿物胶结降低了储集层物性,也降低了孔隙的连通性,大气降水的淋滤作用使东河砂岩段顶部砂体储集物性变好.由于哈得逊地区和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沉积相类型和构造位置不同于研究区,其储集层物性较研究区好.  相似文献   
105.
石广仁 《沉积学报》2007,25(5):693-700
提出了改进的溶解沉淀数学模型,在塔里木盆地塔中4井应用获得成功。该井石炭系的实例表明:该模型在粘土矿物内的模拟结果,与K Ar定年分析吻合,并接近于粘土矿物分析数据。实例指出:在较早提出的化学动力学模型、新近提出的溶解沉淀模型中,最敏感的参数都是活化能;将粘土矿物分析数据作为约束条件来校准活化能,是获得正确的蒙皂石史和伊利石史之关键。采用最佳活化能计算,可获得最佳模拟结果:①算出的伊利石开始生长的年代与K Ar定年分析吻合;②模拟结果与粘土矿物分析数据接近。通过实例还发现:溶解沉淀模型仅适用于粘土矿物内的转化问题,而化学动力学模型仅适用于伊/蒙间层内的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6.
齐姆根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喀什凹陷与叶城凹陷之间的齐姆根凸起上,由3个与盆地边缘大体平行的次级逆冲构造带组成,即阿尔塔什推覆构造带、科克然达坂-希根纳孜吉勒嘎推覆构造带、库斯拉甫推覆构造带。3个次级逆冲构造带分别将石炭系—二叠系推覆在侏罗系、白垩系及古近系—新近系之上,将泥盆系推覆在石炭系—二叠系之上,将元古宙变质岩及古生代花岗岩逆冲在泥盆系及泥盆系之上不整合覆盖的侏罗系之上。根据推覆体地层的叠置关系及逆冲断层的发育特征,齐姆根逆冲推覆构造带是由北向南演化的、后展式发展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其间发育横向调节的走滑断层。逆冲推覆体系的主体断裂沟通了源岩与储层,推覆体下盘发育的大型背斜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场所,运聚条件的合理配置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7.
运用阴极发光和LA-ICP-MS U-Pb法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巴楚地区岩浆岩中的锆石年龄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玄武岩年龄275±13Ma,凝灰岩年龄291±10Ma,辉长岩年龄274±15Ma,辉绿岩年龄272±6Ma,正长岩年龄282±3Ma,英安斑岩年龄286±4Ma,均属于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108.
选取塔中地区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模拟实验,以研究其在表生岩溶作用下的溶解动力学特征.实验分别在30,50℃下,用pH值为3~6的盐酸溶液,恒温水浴加热进行.结果表明:4种样品溶解速率的相对大小依次为:灰白色灰岩>砂屑灰岩>粗晶白云岩>中粗-细晶白云岩,且溶解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小.但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溶解速率的变化略有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样品中的硅酸盐杂质、晶体颗粒的大小以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CO2的影响.由实验结果推测可知,对于塔中地区以表生岩溶作用为主形成的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灰岩储层的储集性能可能优于白云岩储层;对于以埋藏岩溶作用为主形成的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白云岩储层的储集性能可能优于灰岩储层.  相似文献   
109.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演化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李坤  赵锡奎  张小兵  叶斌 《地质科学》2007,42(4):766-778
阿克库勒凸起受多期构造叠加影响,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的烃源特征,油气输导体系复杂。在分析输导路径、输导能力及作用的基础上,将输导系统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输导层型及复合型4类。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恢复古构造格局,分析输导体系的演化及配置关系,认识油气运移的动态过程,指出区域性深大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输导层和不整合面(中-下奥陶统顶面、奥陶系顶面和志留系顶面)的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并且油气成藏关键时刻输导体顶面的几何形态,尤其是古构造脊线的展布特征,决定了油气优势运移的方向和路径。由断层—不整合面—岩溶网络组成的"层—面—网"复式输导系统相互匹配,沿构造脊线呈立体网状阶梯式运移是研究区油气输导体系最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0.
T27界面与塔中隆起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72界面为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与良里塔格组灰岩地震反射界面,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隆起上奥陶统内部的一个重要构造-层序转换面,是早古生代碳酸盐台地型沉积向陆源碎屑充填沉积转换的标志.过去普遍认为两个组之间为连续沉积,界面性质系海侵上超并赋予"淹没台地"的涵义.但随着近年塔河油田南部地区的勘探和塔中隆起区北缘Ⅰ号断裂带油气富集规律性的深入研究,表明T72界面是一个区域性的古暴露界面和沉积间断界面.界面之下的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顶面有明显的削蚀和截切现象,残存厚度在塔北、塔中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反映塔北隆起T72界面的构造及风化壳岩溶作用明显强过塔中隆起.古暴露和风化壳岩溶作用导致T72界面之下的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广泛发育岩溶,是塔中低凸起北缘Ⅰ号断裂构造带的主要油气藏聚集层位;在塔河南部,形成了一套厚度最大可达300m并贯穿良里塔格组与下伏恰尔巴克组、一间房组和鹰山组的古岩溶洞穴系统,造就了塔河油田今天以南部斜坡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灰岩古岩溶洞穴系统为主要油气储层的勘探大场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