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28篇
  免费   3780篇
  国内免费   7393篇
测绘学   547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2137篇
地质学   24149篇
海洋学   1068篇
天文学   38篇
综合类   1172篇
自然地理   682篇
  2024年   138篇
  2023年   583篇
  2022年   705篇
  2021年   809篇
  2020年   723篇
  2019年   912篇
  2018年   733篇
  2017年   667篇
  2016年   748篇
  2015年   836篇
  2014年   1301篇
  2013年   942篇
  2012年   1157篇
  2011年   1126篇
  2010年   850篇
  2009年   910篇
  2008年   873篇
  2007年   864篇
  2006年   941篇
  2005年   851篇
  2004年   854篇
  2003年   850篇
  2002年   774篇
  2001年   819篇
  2000年   749篇
  1999年   753篇
  1998年   875篇
  1997年   933篇
  1996年   901篇
  1995年   841篇
  1994年   807篇
  1993年   786篇
  1992年   869篇
  1991年   719篇
  1990年   580篇
  1989年   518篇
  1988年   110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33篇
  1979年   15篇
  1977年   14篇
  1974年   11篇
  1972年   8篇
  1948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自1.85 Ga西部陆块与东部陆块沿中部造山带碰撞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北克拉通之后,中—新元古代克拉通经历了广泛的陆内拉伸,形成了熊耳裂陷槽、燕辽裂陷槽、渣尔泰—白云鄂博—化德裂陷槽及东缘裂谷系。前人根据钻井资料及区域地层对比认为鄂尔多斯地块变质基底之上沉积了中元古代长城系—蓟县系。其中,长城系下部主要为石英岩夹板岩,上部为粉砂质板岩、硅质板岩及含燧石条带白云质灰岩与石英砂岩;蓟县系以白云岩为主,夹少量砂岩、页岩。本文对采自鄂尔多斯地块6口钻井中的长城系进行了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长城系浅变质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了1.60 Ga、1.85 Ga、1.95 Ga、2.35 Ga和2.50 Ga等峰值。与华北克拉通内部中—新元古代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峰值对比结果表明,长城系沉积岩的碎屑物质来自华北克拉通内部。结合区域钻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推断中元古代鄂尔多斯地块北缘及东缘为隆起剥蚀区,西南部为沉积区,其西南缘为被动大陆边缘,与北秦岭地体之间被宽坪洋分隔。  相似文献   
992.
大兴安岭地区是一个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复合构造区,以其发育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陆相火山岩带和花岗岩带以及有色、贵金属矿床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广泛关注和研究(Wu, et al.,2006;白令安,2013;Sun J G,2013;Xu,et al.,2013;苟军,2013)。目前,虽然该区在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的成因、形成的构造背景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由于大兴安岭地区火山作用复杂,自然地理、交通条件较差,尚有大面积空白区未开展过系统的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科研工作;近期我们课题组在开展大兴安岭东坡花岗岩带北部1:50000小鄂尔贝尔汗(M51E012016)和小莫尔可(M51E011016)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过程中,将地质矿产调查与科研相结合,对侵入喷发在花岗岩岩体之间陆相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地层厘定和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研究,以期为整体揭示大兴安岭火山岩的源区性质及其演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并从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角度来约束成矿物质来源,并结合区域成矿作用探讨区域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993.
东坪金矿位于河北省崇礼区,大地构造处于华北地台北缘,燕辽沉降带与内蒙地轴结合处南侧,距尚义-崇礼-赤城深大断裂10km。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桑干群变质岩系,岩性以片麻岩为主。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EW向,NW向和NE向,其中以EW向的最为发育。 区内岩浆岩也比较发育,沿尚义-崇礼-赤城深大断裂分布,主要有小张家口超基性岩、水泉沟碱性杂岩和上水泉花岗岩。水泉沟碱性杂岩体呈EW向展布,向南北两侧倾斜,主要岩性为碱性长石正长岩、辉石角闪碱性长石正长岩、辉石角闪正长岩和角闪碱性长石正长岩等。  相似文献   
994.
陕西平利县朱家院鹰嘴岩铌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海明  方景玲  樊莉  王军 《地质论评》2016,62(S1):413-414
陕西平利县朱家院鹰嘴岩铌矿矿区位于平利县东南方向,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相多变,岩浆活动频繁。区内地层属秦岭区岚皋—竹溪分区的紫阳—平利小区,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主要出露地层为元古界郧西群、耀岭河群以及下古生界寒武—志留系的一套深—浅变质的火山碎屑岩、泥质碎屑岩建造。矿区主体属于平利复背斜。褶皱轴呈NW-SE向,背斜核部在轿顶山一带,核部地层为震旦系下统郧西群下亚群,两翼依次出露震旦系下统郧西群上亚群、震旦系下统耀岭河群、寒武-奥陶系洞河群、下志留统梅子垭组及中志留统竹溪群。翼部地层较陡,倾角42°~70°,并发育次级倒转背向斜。区内断裂较为发育,以近东西向区域性断裂及其旁侧众多的北西-南东向次级断裂构成了区内构造的基本格架。岩浆岩主要分布于红春坝—曾家坝断裂两侧及南部广大地区,以早古生代的超基性、基性及酸性岩为主,次为碱性岩浆岩。区内基性次火山岩—辉石玢岩和碱性次火山—碱性粗面岩广泛出露,沿碱性粗面岩中的断裂带及碱性粗面岩和辉石玢岩接触带常见硅化蚀变和黄铁矿化,辉石玢岩和碱性粗面岩接触部位常出现碳酸岩脉和煌斑岩脉。  相似文献   
995.
从几何角度对随机变量显著相关可传递性质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样本容量为n(n≥3)随机变量显著相关可传递性质的概率的几何表达式。用Monte-Carlo方法验证了几何分析的合理性,并对此问题展开了一定的讨论。  相似文献   
996.
贵州西北部发育多处基性侵入岩,总体规模较小(约0.25 Km2),多沿深大断裂侵位,出露于铅锌矿点外围,本文对猫猫厂、凉山两处矿点附近的儿马冲和白岩庆两地小型基性侵入岩进行了重点研究。侵入岩主要岩性为细粒辉长岩,造岩矿物主要为拉长石、普通辉石。SiO2范围为49.60-51.09 wt%,MgO从3.88-4.27 wt %,TiO2为3.69-3.85 wt %。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68.3±7.4 Ma,显示岩浆侵位于二叠纪。基性侵入岩的微量元素蛛网图呈OIB型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F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有Sr、Y亏损,Pb富集。(87Sr/86Sr)i范围0.706749~0.707069,(143Nd/144Nd)i范围0.512313~0.512363,εNd(t)范围0.2~1.2;源区熔融深度处于石榴石橄榄岩相深度,可能经历了1-3 %的部分熔融,处于亏损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相向原始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相的过渡区。成岩过程中发生了单斜辉石、斜长石等矿物分离结晶,受到了有限的地壳混染作用,未经历明显的AFC过程。地壳物质在地幔源区中的加入可能是造成地幔富集的主要原因。侵入岩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两方面所表现。一方面是二者间构造活动上的耦合性。另一方面是基性岩在成矿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化学屏障层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硫酸参与的长江流域岩石化学风化速率与大气CO2消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域的岩石化学风化过程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以往的流域水化学碳汇通量估算大多是基于碳酸的风化作用。而实际上,硫酸和碳酸一样,也参与了流域碳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从而对全球碳循环过程产生影响。长江流域水体近几年出现酸化现象,大部分河段SO42-和Ca2+含量增高,其对应的岩石风化过程和大气CO2消耗速率也发生变化。文章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2013年不同季节的离子组成进行监测,利用水化学平衡法和Galy估算模型,对长江流域岩石化学风化速率和CO2消耗通量进行了估算,对硫酸参与下的长江流域岩石风化和碳循环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水体离子主要来源于硅酸盐岩风化和碳酸盐岩风化。其中碳酸盐岩风化对河水离子贡献率为92%。在硅酸盐岩广泛分布的赣江流域,碳酸盐岩风化离子贡献也达85%。分析表明,硫酸参与了长江流域的岩石风化过程,对水体中离子产生一定影响。硫酸的参与加快了碳酸盐岩的化学风化速率,平均提高约30%,但是使流域大气CO2消耗速率降低。在不考虑蒸发岩溶蚀作用下,平均从516×103 mol/km2·a降至356×103 mol/km2·a,降低约31%。在各支流中,硫酸对乌江流域碳酸盐岩的风化和碳循环的影响最大,而对雅砻江的影响最小,这与乌江流域的含煤地层、矿床硫化物及大气酸沉降有关。  相似文献   
998.
华北陆块南缘外方山店房金矿区内出露后沟、水漉塘和店房钾长花岗斑岩体(脉),其与隐爆角砾岩筒及金矿化有密切的空间关系。为查明钾长花岗斑岩体的侵位时代、岩石成因和源区性质,本次开展了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岩体具有高硅、高钾、富铝、低镁的特征,属钾玄岩系列Ⅰ型花岗岩,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有弱的Eu负异常,岩石富集Rb、K、Ba等,亏损Nb、Ta、Sr、P、Ti等元素。锆石具有核—边结构,其中锆石边SHRIMP U-Pb年龄142.6±2.1Ma(MSWD=1.4),_(εHf)(t)=-23.0~-13.8,两阶段模式年龄主要集中于2075~2652 Ma;锆石核LA-ICPMS U-Pb年龄可分为两组,即2169~2336Ma和1732~1881Ma,Hf同位素组成可分为两组,_(εHf)(t)分别集中于-13.1~-4.8和-4.5~3.7,模式年龄主要集中于2376~2805Ma。表明钾长花岗斑岩体形成于142.6±2.1Ma的早白垩世早期,岩浆可能由2169~2336Ma的古老下地壳新太古代太华群部分熔融而成,并有地幔组分参与,岩浆在上升或定位过程中捕获了1732~1881Ma熊耳群火山岩的锆石。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该岩体是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致使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伸展而引起的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发源于北祁连造山带北段、中段、南段河流沉积物地球化学与碎屑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的系统研究,确定河流沙、泥沙质微量元素平均组成与大陆上地壳平均值基本一致。一般沙质成分由于石英的稀释作用使其微量元素含量稍低于大陆上地壳平均值,泥沙质成分的微量元素含量一般稍高于大陆上地壳均值。北祁连造山带河流碎屑沉积物As、Sb、Cu、Zn等元素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大陆上地壳的平均含量,可能指示北祁连硫化物矿床成矿具有良好的前景。河流碎屑沉积物Sm-Nd同位素组成得到的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为1.89~1.12Ga,平均为1.68Ga;北段、中段河流沙质部分的Nd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比相对较细的泥沙质部分的老,说明河流近源古老地壳基底组分更多;而南段的部分河流则相反,说明近源有更多的新生地壳组分。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北祁连造山带最强的岩浆作用发生于新元古代—晚古生代早期(650~400Ma),此期间形成的锆石占全部锆石的31%,它们主要记录了北祁连洋壳的俯冲消减、陆-陆碰撞及碰撞后的壳内岩浆作用过程。太古宙古老基底组分在北祁连造山带存在,但所占比例极低,它们可能以碎屑组分存在于古元古代的北大河岩群等变质基底中。新太古代到古元古代(2700~1700Ma)期间形成的锆石占全部锆石的~34%,此期间是北祁连基底的主要形成阶段。古元古代末到新元古代(1700~650Ma)期间形成的锆石占全部锆石的17%,它们可能代表着古祁连洋盆的主要形成阶段。锆石Hf同位素组成确定的北祁连由亏损地幔增生物质到地壳主要发生于3.2~2.0Ga、2.0~1.0Ga这两个时间段,650Ma以后基本没有增生地壳组分的加入。不同地段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有些差别,北段的北大河中最老基底组分所占比例最高,而南段河流中的古老基底组分比例相对较低,印证了古祁连洋是从东南向西北拉开的过程,西北段在俯冲消减及碰撞过程中有较多古老地壳基底组分的参与。晚古生代晚期—三叠纪期间北祁连仍存在较弱的岩浆作用。由Nd同位素比值与Nd含量、Na_2O/K_2O比值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证明北祁连河流沉积物是最古老的基底长英质组分、较老的基底镁铁质组分或其熔融产物、古祁连洋壳镁铁质组分或其熔融产物三者混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00.
依据地下水咸化机理:蒸发、溶解和混合,海水入侵是地下淡水与较之更咸的海水的混合,海水和淡水的混合包括水分子的混合和溶解盐分的混合。只有溶剂水分子和溶质溶解盐分都发生了相同比例的混合,才能确定二种水体发生了混合。地下淡水变咸并不能都归因于海水入侵,也有可能源于蒸发或溶解。鉴定是否存在海水入侵可运用惰性示踪剂和反应示踪剂来共同识别。惰性示踪剂包括δD、δ~(18)O、Cl~-和Br~-,反应示踪剂包括主要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本研究对莱州湾沿岸寿光、莱州和龙口的地下水进行了化学成分形成过程的对比研究。莱州采集样品6件,龙口10件,寿光9件。莱州和龙口的碎屑沉积物以硅酸盐矿物为主,而寿光的沉积物来源于南部鲁中南山地的碳酸盐岩。根据莱州采样点地理条件和样品的稳定同位素δD-δ~(18)O分布域确定了当地降雨入渗的多年平均值,进而明确龙口样品也源于就地降雨入渗补给,根据高程效应和当地水文情况确定寿光样品补给来自南部山区的降水,经河道排入洼地后入渗地下。Cl~--δ~(18)O关系表明盐分都来源于淡水溶解的蒸发盐,而非与海水混合。Br~-/Cl~-比值证实了蒸发盐溶解,还存在人为污染物和海侵沉积物中有机质分解的影响。从三线图可看出龙口样品经历了离子交换反应。主要成分和微量元素(HCO_3~-,H_2SiO_3,F~-,Li~+,Sr~(2+)和Ba~(2+))的含量与样品所处含水层的矿物组成有关,反映出水岩作用。所有样品都没有淡水和海水混合的现象。惰性示踪剂分析提供了区域地下水补给的框架,明确了大气水源因溶解蒸发盐而咸化,排除了淡水和海水混合的可能性。用反应示踪剂中主要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来分析水中化学成分的形成过程,在和海洋盐分输入对比基础上,二者偏差值主要源自水-岩相互作用结果,包括溶解、沉淀、离子交换等,以及局部样品的污染物输入。所以沿海地带研究地下水咸化,先要解决溶剂的混合问题,在此基础上辅以水文地球化学分析,利用水化学的多种示踪剂,主要解决溶质混合以及盐分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