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6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290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1025篇
海洋学   208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16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4年   3篇
  1939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战超  于君宝  王庆  栗云召  周迪 《海洋学报》2017,39(9):90-100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以不同时期测量和成像的海图、地形图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使用数字岸线分析、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对近60年来莱州湾东部砂质海岸(界河口-刁龙嘴)地貌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莱州湾东部岸线迁移和水下岸坡冲淤存在强烈的时空差异。岸线迁移表现为冲淤进退交替发生,其在时间过程上具有非线性的显著特点。1959-2013年,侵蚀岸线所占比例波动起伏,具有阶段性。侵蚀岸段年均演变速率以1985年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前期由极大值4.95 m/a(1959-1969年)锐减至极小值1.97 m/a(1969-1985年),后期由1.97 m/a增大到4.43 m/a(1985-1998年),之后均处于高强度侵蚀。岸线迁移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4个岬湾的岸线变迁特征与莱州湾东岸岸线整体变迁并不一致。同时,水下岸坡冲淤条带大体相间分布,同一岸段1959-1985年和1985-2008年的冲淤演变趋势基本相反。进一步分析表明最近60年来,莱州湾东部砂岸在水库拦沙、潮上带工厂化水产养殖、大型海岸工程等人类活动的地貌效应共同控制下,发生了5次岸线淤积前进与侵蚀后退以及冲淤速率大小的交替。  相似文献   
912.
关于南海北部深水重力流沉积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水沉积主要泛指陆架以外的沉积,尤以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的沉积受到深水油气勘探界的关注,它的沉积成因、过程和相组成均与河流、三角洲、浅海等牵引流沉积有很大的差异。当前南海北部大规模深水勘探已经全面展开,正确认识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油气勘探对深水重力流沉积缺乏勘探实践,目前对深水重力流沉积有不同的理解,如深水重力流沉积一定要在多深的水下沉积,深水重力流沉积的判识一定要有深水环境的标志,深水重力流沉积作用保留在地层中的沉积层理构造特征一定是重力流流态的等。通过南海北部深水实钻资料和沉积体系的研究,认为深水重力流沉积具有偶发而动、沿坡搬运、择低而积、有限分布的特点。陆架坡折带以外的粗陆源碎屑沉积以重力流沉积成因为主,低位体系域的重力流更易于发育砂岩储层。陆坡区深水重力流沉积的特点表明储层识别是深水勘探的关键工作。  相似文献   
913.
基于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 )数值模型, 对南海北部海域的潮汐、潮流进行了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 并根据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M2, S2, K1, O1 分潮的潮汐和潮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神泉港到甲子港海域表现为正规全日潮性质, 珠江口附近海区潮汐以不正规半日潮为主, 其他海域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全日潮; 陆架海域和深水海域主要表现为往复流, 陆架坡折区存在较强的旋转流, 陆架坡折区为不规则半日潮流和不规则全日潮流的分界线; 东沙群岛附近海域以不规则全日潮流为主, 旋转方向为顺时针; 整个海域的最大流速分布与等深线基本平行, 东沙群岛附近速度明显变大, 最大值出现在台湾浅滩附近, 最大值超过70 cm/s; 南海潮波系统以巴士海峡传入的大洋潮波为主, 分为三支潮流, 以不同的形式进出南海北部海域; 余流在台湾浅滩附近达到最大, 超过6 cm/s, 自南向北进入台湾海峡, 近岸余流自东向西沿岸流动。本研究在东沙群岛周边的模拟结果与前人基于实测资料的分析吻合较好, 并且由于采用了高精度的三角网格, 本文对东沙群岛周边海域的潮汐潮流结构和性质的刻画和分析是迄今为止较为精细的, 同时本研究还提高了对沿岸验潮站调和常数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914.
崔承琦  印萍 《湖泊科学》1995,7(2):127-132
该理论模式将湖,海岸坡上的波场冲积场置于波场和重力场的耦合作用中,该区带地貌剖面的坡度和坡形上的响应性变化,使冲积物在其向,离岸振荡运动中形成振距耦合均衡势,与此同时,导致相对稳定的动力地貌均衡剖面的形成。本文提出耦合均衡的含义,条件及其均衡坡度θe和坡度梯度的表达式,该理论模式对认识湖,海岸环境中有关岸坡发育问题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15.
岩崩坡面撞击破碎是运动轨迹难以预测的重要原因,其中坡体几何特征是影响破碎块体运动变化特征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岩崩撞击破碎过程及坡体几何特征对岩崩块体运动特征的影响,利用离散单元法(PFC2D)模拟技术,通过统计典型岩崩灾害点岩体结构与坡体几何特征,建立了岩崩自由落体-撞击破碎-运动堆积模型,剖析了在不同坠落高度、撞击角度条件下岩崩坡面撞击碎裂过程,获得了块体运动速度、裂纹数量和冲击力变化曲线,同时采用双参数Weibull分布对碎裂块体破碎程度进行了描述。实验结果表明:破裂过程分为接触-解体、挤压-碎裂及独立运动3个阶段;岩体碎裂由撞击点开始,沿结构面先出现解体,再产生新断裂面的岩石破碎;块体速度、裂纹数量和冲击力的骤变均发生在接触-解体与挤压-碎裂阶段,块体速度骤降,呈现出“阶梯效应”,冲击力骤升,表现为“双峰现象”,同时随着坠落高度增加或撞击角度减小,“阶梯效应”与“双峰现象”更为明显;同一撞击角度条件下,坠落高度的增加使得撞击动能增加,进而增大了破碎程度,导致粒径分布范围与特征粒径尺寸的减小;同一坠落高度下,撞击角度的增加,意味着接触面积的减小,进而降低了破碎...  相似文献   
916.
近岸海域悬浮颗粒物的分布与扩散对水体生态环境、海岸地貌演变、水产养殖以及海岸工程等有重要影响。由于刁口河流路的改道,黄河三角洲北部成为强烈侵蚀岸段,揭示该区域的悬浮物浓度变化特征和规律是防护工程安全维护的基础。利用经良好检验的模型反演近岸海域悬浮物浓度,Landsat-8和Sentinel-2卫星影像反演结果的交叉验证表明,基于两种传感器反演的悬浮物浓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两种卫星数据可以结合使用。研究区近岸海域悬浮物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和春季悬浮物浓度较高,夏季较低,秋季是悬浮物浓度从低向高转换的季节。冬、春季该区域风浪较大,在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的联合作用下,底床泥沙强烈再悬浮,是形成悬浮物的主要来源,丁坝群的修建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悬浮物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917.
MCSEM电磁场能流密度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海洋可控源电磁方法进行海底油气和水合物的勘查,需事先在海底布放接收机阵列,而后用一艘携带深拖缆的科考船将大功率电磁发射机牵引至海底,沿预设路线慢速走航,并将大功率电磁场导入海底.海底的人工电磁场中,空气波和直达波对提取勘探目标体的异常信息不做贡献.只有当折射波经过被测目标体时,产生电磁感应,海底的接收机对此感应信号进行数据采集,经数据处理,揭示被测目标体的几何大小和物理属性.异常体的有用信息与导入海底电磁场的能流密度(坡印廷矢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致于后者决定了前者的有效探测范围、有效带宽以及尽可能达到的最佳测量精度.能流密度在海底的分布情况十分复杂,但在均匀全空间中可较清楚地认识其分布特征,可为复杂地质条件的情况作理论铺垫.以此推广,在水平层状介质的地电条件下,建立能流密度的数理模型,利用海洋生产作业中的典型物性与几何参数,对海底以下有覆盖层的高阻体(可模拟油气或天然气水合物)进行正演,建立电磁场能流密度分布特征与数据采集技术的有机联系,为海洋可控源电磁发射机和接收机的优化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18.
宋帅华 《地球》2020,(4):42-46
在太平洋东海岸,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处海滩上,每当退潮时分,便会有一排排的“巨大圆球”露出来,形似一堆堆的大号保龄球,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保龄球海滩”类似的圆球,也纷纷在世界各地被报道,位于新西兰南岛的摩拉基(Moeraki)海滩上便散布着很多圆形巨石。也有些大圆石分布在砂岩峭壁的周围,每块巨石都重达数吨,高达两米。  相似文献   
919.
湖北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属于间冰期沉积,目前对其沉积地层及古环境等方面的认识有限。在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系统研究了该地区大塘坡组古环境特征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CaO/(CaO+Fe)、Sr/Ba、Rb/K、K/Na值表明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水体盐度整体为中—低盐度,其中大九湖剖面沉积水体盐度比宋洛剖面沉积水体高。氧化-还原性敏感元素相关参数V/(V+Ni)、Ni/Co、Ceanom值研究表明,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水体。CIA、ICV、Sr/Cu、Sr/Ba、Rb/Sr、Mg/Ca值和Sr含量等研究表明,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期属于温暖湿润气候环境。总有机碳(TOC)、古生物资料以及Cu和Ba含量综合分析表明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期温暖湿润气候以及合适的水体条件,为藻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并为大塘坡组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质来源。  相似文献   
920.
贵州省钼矿资源丰富,钼矿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贵州钼矿主要产出层位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磷块岩(上磷层)之上的金属层",通过在纳雍县偏坡寨矿区进行钼矿详查工作,基本查明矿区地层层序、分布特征,主要含矿层的性质、产状,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化富集的条件,成矿后构造的破坏影响程度,含矿层的沉积环境特征。该区钼矿层形态、规模、产状、分布严格受牛蹄塘组控制,为在广海静水或斜坡相缺氧还原条件下沉积形成的矿床,受时代控制、地层层位控制、岩相古地理控制明显,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良好的找矿前景,为进一步寻找钼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