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0篇
  免费   1270篇
  国内免费   1297篇
测绘学   843篇
大气科学   638篇
地球物理   1776篇
地质学   3231篇
海洋学   878篇
天文学   77篇
综合类   581篇
自然地理   393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76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397篇
  2020年   299篇
  2019年   379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266篇
  2016年   264篇
  2015年   333篇
  2014年   519篇
  2013年   341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373篇
  2010年   321篇
  2009年   388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304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230篇
  2002年   212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前寒武纪一寒武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形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记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和较高层位页岩的Skiagia-Annulum-Archaeodiscina组合。它们分别与Anabarites-Circotheca-Protohertzina小壳动物化石带和Parabadiella及Eoredlichia三叶虫带相对应。与东欧地台疑源类生物地层相对照,扬子地台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的纵向分布大体和东欧地台Asteridiumtornatum-Comasphaeridiumvelvetum组合带相一致,而以上两地台的化石组合产出层位可能都略高于纽芬兰东部剖面,依据Phycodespedum所厘定的寒武系底界?  相似文献   
82.
唐山7.8级地震前后的断裂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短基线、短水准等测量资料,把唐山地震前后京、津、唐附近活动断裂的运动划分为震前加速、震时滑动和震后调整三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速率变化、活动性质和时空分布等特征,据此讨论了主要由地震蕴育、发生引起的活动断裂位移异常区的构造背景。最后,讨论了它们在地震预报和烈度区划工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3.
冀西北长城纪宣龙式铁矿层中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汝霖  刘志礼 《地质论评》1992,38(2):184-189
本文研究的是笔者等在冀西北长城系串岭沟组宣龙式铁矿层中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这些化石都保存在铁质叠层石(肾状赤铁矿)和铁质核形石(鲕状赤铁矿)的基本层中。微化石以丝状体为主,部分为球状体。归属于原核生物蓝藻门颤藻科的两个属和色球藻科的一个属。化石层同位素年龄约在1800—1757Ma。这些化石与北美冈弗林特组微化石比较,既有些相似,又有些区别。该化石的发现为研究铁矿的成因,指示沉积环境及层位对比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4.
Selenium (Se) is an essential micronutrient to biota, but can become a potent toxicant at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The natural source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e species make the boundary between deficiency and toxicity narrow for some biota, with both phenomena common around the globe. Large areas of farmland in the Colorado River Basin (CRB) generate salinized drainage water with Se concentrations much higher than 5 μg/L,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chronic water-quality criter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aquatic life. We have carried out detailed field and laboratory studies to investigate Se geochemistry and remediation in two of these areas: the Middle Green River Basin, Utah and the Salton Sea Basin, California, located respectively in the Upper and Lower CRB. Results from these and other studies show that approximately 90% of the dissolved Se in the Colorado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originally is derived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Mancos Shale and equivalent pyritic marine units that outcrop in the Upper CRB. Selenium is mobilized commonly by biogeochemical oxidation of this pyritic shale and is concentrated mainly as selenate (SeO4^2-) in soils and agricultural drainage water of dry climates by evaporation. Minor (0%-5%) amounts of Se are present as the selenite species (HSeO3^-) and (SEO3^2-), but these species and the more reduced species, elemental Se (SeO) and selenide (Se^2-), have much lower solubility and/or have high sorptive affinity towards organic matter, clay minerals and iron oxyhydroxides.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Se (-2.5 μg/L) and salinity in the Lower Colorado River water are among the highest of the world major rivers. Because of low precipitation (7 cm/a) and extreme evapotranspiration (-1.8 m/a) rates in the Salton Sea Basin, California, Se values in irrigation water imported from the Colorado River increase to 〉300 μg/L in drainage wastewater. Removal of Se from contaminated wastewater by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was demonstrated in laboratory and pilot-scale field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85.
提出了一种可靠算法是将原始度.分秒加上一个与之同符号,且不影响计算精度的有效微小量e,然后再进行格式转换,能有效减少工程返工和损失。  相似文献   
86.
笔者在《岔路口》等四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在红山湖一带从前人所划的石炭系地层中解体出一套二叠系地层,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层序地层研究,拟新命名为红山湖组,时代为中二叠世。该地层为甜水海微陆块上稳定型的碳酸盐岩建造,与陆块南北两侧二叠系特征截然不同。该套地层的发现填补了微陆块上二叠系地层的空白,对古特提斯多岛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中央古隆起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王庆飞  邓军  黄定华  高帮飞  徐浩 《现代地质》2005,19(4):546-550,595
将鄂尔多斯盆地简化为受南北挤压的等厚各向同性弹性薄板模型进行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力图揭示鄂尔多斯地区石炭纪出现的细腰状中央古隆起的形成机制。模拟中Z轴方向应变(εz)正值区对应于盆地内部的隆起区,zε正等值线形态对应于隆起形态;单轴挤压条件下,εz正等值线总会呈现沿应力轴方向延伸的细腰状形态;点作用力产生的zε正等值线范围局限,而线作用力产生的εz正值区分布较广。模拟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细腰状隆起是在南北边界受挤压条件下,应力—应变在盆地内部传递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结果,南北向点作用力比南北向线作用力产生的zε等值线形态更接近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形态;点作用力可能代表了石炭纪微板块间的点碰撞或者弧—陆碰撞。  相似文献   
88.
王世军  肖建玲  朱敏  张孟 《新疆地质》2005,23(2):158-163
通过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等多种资料,以黄骅坳陷扣村地区古近系沙三段为例,详细论述了开展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的研究流程、方法.在四级层序格架确定的基础上,叙述了以一般湖泛面和更小级别的岩性和结构层序单元界面的识别与类型的确定.指出通过露头、岩心、测井曲线和高分辨地震信息,可以确定短期旋回界面与超短期旋回界面.根据工区的特点选取主干剖面,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网络格架对比剖面,开展长、中、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单砂体展布分析及其沉积微相研究.  相似文献   
89.
通过室内大型三轴实验,研究了吉林台水库爆破料在不同级配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得到了在一定击实功下爆破料的最大干密度随细料含量变化的规律,分析了爆破料在不同级配和不同围压下应力与应变的变化规律、轴向应变与体积应变的关系及抗剪强度变化特性.从微观的角度说明了变化规律产生的原因,得出爆破料的抗剪强度随级配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90.
探讨了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固体微区分析中激光剥蚀参数对元素分析信号灵敏度及稳定性的影响。这些参数包括激光功率、脉冲频率、剥蚀孔经、散焦距离、剥蚀方式等。讨论了优化的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信号采集及数据处理方式。在全质量范围内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激光剥蚀的一般性特征规律和266nm紫外激光系统的最佳操作条件。在选定的激光剥蚀参数下,大多数被测元素的检出限为22.8~457ng/g,能够满足固体微区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