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0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镇龙山穹窿"位于广西宾阳、横县、贵港三县市交界位置,穹窿内银、铜、铅、锌、锑、砷、金矿化带沿着北部和南部两条深大断裂展布,穹窿外缘沉降地带则少见矿(化)点。地层建造、构造活动、岩浆活动共同控制着本区的成矿,地层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含炭建造起到活化地层中成矿元素的作用;构造活动使地层发生动力变质作用,构造控制着岩浆的侵入和矿(化)点的分布;岩浆活动为成矿带来大量的成矿物质,并控制本区的矿化类型。  相似文献   
72.
藏南隆子—措美一带夹持于藏南拆离系(STDS)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S)之间。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形成了该地区特殊的构造样式,由近东西向展布的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绒布—隆子两条断裂带、一系列倒转复式褶皱以及两个穹窿构造组成。始喜马拉雅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大规模陆—陆碰撞,导致特提斯喜马拉雅前陆盆地发生大规模缩短,沉积盖层以藏南拆离系为底界自北向南大规模逆冲推覆、褶皱;新喜马拉雅期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自北向南挤出;藏南拆离系主拆离带和洛扎、哲古两条次级构造带上盘地层是自南向北伸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73.
藏南马拉山高钙二云母花岗岩的年代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马拉山片麻岩穹窿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内,由马拉山二云母花岗岩、错布二云母花岗岩和派枯错复合淡色花岗岩组成。马拉山二云母花岗岩东西展布约10km,锆石U-Pb分析表明,马拉山二云母花岗岩的结晶时间较长,从17.6Ma到16.9Ma,或者至少是两次深熔作用的产物,分别发生在17.6Ma和16.9Ma。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分析表明马拉山二云母花岗岩是一个较均一岩体,具有以下特征:(1)高SiO2,Al2O3和相对较高的CaO(1.2%~2.0%);(2)较高的Sr,较低的Rb和Rb/Sr比值(<1.3),且随着Ba浓度的增加,Rb/Sr比值保持不变;(3)高度变化的Zr/Hf比值(25.9~39.9);(4)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几乎无或弱的负Eu异常;(5)较一致的Sr和Nd同位素组成;(6)锆石岩浆增生边和继承性锆石的Hf同位素比值高度变化,εHf(t)分别为-20.4~-8.0和-27.2~-9.5。这些特征暗示马拉山二云母花岗岩是变泥质岩在较高温压条件下水致白云母部分熔融的产物,与藏南裂谷系的东西向伸展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CINRAD/CC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以及对流云数值模式等,对2011年6月17日发生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西部麦盖提垦区的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不稳定层结的存在和有利的高低空环流形势配置的动力作用,是触发这次南疆西部局地强对流天气产生降雹的主要原因。在冰雹天气发展过程中,探测到了如钩状回波、弱回波区、悬挂回波和中气旋等典型的冰雹云回波特征,这对冰雹天气邻近预报具有一定指示意义。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冰雹云具有低层辐合、中层有一对涡旋、高层辐散的结构特征,这种结构有利于冰雹云的发展和维持。  相似文献   
75.
福建古田西朝钼矿床成矿构造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礼炎 《福建地质》2009,28(3):167-174
福建古田西朝钼矿产于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顶托作用所产生的穹窿状滑脱裂隙构造中,贮矿围岩为复式岩体及南园组火山碎屑岩。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多层重叠,以辉钼矿石英脉、辉钼矿硅化脉带为主,脉带旁有硅化、绢英岩化、钾化、云英岩化等。复式岩体属高硅富钾花岗岩,可以与赤路、三保等钼矿床成矿花岗岩对比。  相似文献   
76.
除了在神话世界的驰骋想象外,古人对天、地的科学观念,是从最直观的表象认识开始的。古人对“天”的直观表象,是一个巨大而晶莹的穹窿,这个穹窿笼罩在他们的头顶上,远远向四周低垂,覆盖着大地;古人对“地”的直观表象,则是一个平坦辽阔深厚(亦有幽谷)的陆块,向外延伸,遥接天际。  相似文献   
77.
四川西部里伍式富铜矿床黄铜矿Re-Os定年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同柱  周清  张惠华  代堰锫  李超  沈战武  马东 《地质学报》2017,91(12):2727-2738
川西里伍式富铜矿系指产于扬子地台西缘和松潘-甘孜造山带接合带江浪穹窿中的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的富铜矿床。矿床地质特征、矿化类型及矿相学研究表明其为热液型矿床。为精确厘定热液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本文对占主体的块状-脉状矿石中的黄铜矿进行了高精度NTIMS 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等时线年龄为150.2±4.9~151.1±4.8Ma(2σ),说明里伍式富铜矿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明显晚于赋矿围岩新元古界里伍岩群,与江浪穹窿边部出露的花岗岩体年龄较为接近;初始187Os/188Os比值为3.65±0.29,说明其金属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大陆地壳,很可能主要来源于赋矿岩层里伍岩群。结合成穹构造—岩浆事件,本文认为早燕山期区域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岩浆热隆作用不仅为铜富集提供了热动力和部分流体,同时为矿体最终定位提供了良好的导矿—容矿空间,是里伍式富铜矿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8.
论述了彭山穹窿构造的特征,对南北向构造进行了描述。认为穹窿构造为彭山地区的主要构造形迹,它控制着该区层控型矿床。  相似文献   
79.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