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56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珠江口黄茅海拦门沙演变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良文  罗军  任杰 《海洋学报》2012,34(5):120-127
采用1977,1994,2003,2010年4个年份的地形图,建立了DEM模型,结合二维水动力模型对近30多年来黄茅海拦门沙演变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30多年来黄茅海拦门沙平面上向海推移,范围缩小,在内坡和拦门沙顶冲刷,在外坡淤积;拦门沙的基本成因是其位于上溯流与下泄流控制区域之间的过渡带,该过渡带为明显的动力较弱的区域,泥沙较易在此处沉积;黄茅海大面积的围垦导致纳潮量减少、潮汐动力减弱、径流作用相对增强,使下泄流控制区扩大、上溯流控制区减小、过渡区下移,这是拦门沙冲刷外移和缩小的主要原因。上游来沙量减少加剧了拦门沙冲刷外移和缩小。  相似文献   
92.
近百年来长江河口航道拦门沙的形态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河口航道拦门沙对长江航运、泄洪以及上海港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通过近百年来历史资料和最新图件中北支、北港、北槽和南槽拦门沙河段的主泓剖面与平面图,分析近百年来4 个入海航槽拦门沙的形态演变特征。经分析发现:近100 年来,北支拦门沙由口外向口内逐渐移动并演变为口内巨型沙坎;北港拦门沙滩顶向下游移动了近30 km,2001 年后北港拦门沙河段开始有心滩发育;北槽拦门沙有两个明显的滩顶,但至2010 年这一显著特征消失;南槽拦门沙滩顶呈双峰型-多峰型-单峰型变化趋势,且滩顶向下游移动了约14 km。显然,除了北支拦门沙演变与崇明岛大规模围垦、北槽拦门沙演变与深水航道直接相关外,北港、南槽拦门沙演变特征主要与长江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横沙东滩圈围以及青草沙水库等大型工程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93.
根据汛期黄河口多船同步水文泥沙实测资料,对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得出汛期黄河口最大浑浊带在整个潮周期始终存在,其含沙量和范围形态受潮相的控制,在落急和落平时最为发育.文中还探讨了黄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指出其形成主要受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泥沙异重流、河口密度环流及湍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
为研究工程区海域水沙特征的时空分布、运动规律,采用不同时期的现场水文泥沙资料,对射阳港拦门沙航道工程建设前后的水流、含沙量、悬沙粒径和底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射阳港一期航道工程建设后航道内潮波发生变形,涨潮流速大、历时短;落潮流速小、历时长,进入到航道内泥沙很难被带出航道,容易导致航道淤积。工程区海域整体含沙量较大,一期工程建设后导堤内涨潮含沙量明显增大,口门净输沙向口内,通过口门进入到航道的高含沙水体是航道淤积的重要沙源之一。导堤间边滩表层存在部分淤泥,且具有一定流动性,在水流及自身重力作用下,边滩淤泥可归入航道内。  相似文献   
95.
结合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微型钢管桩基础拦石墙的应用,本文结合拦石墙地基所处位置的地质环境、地形地貌及岩土结构;从施工工艺、施工安全及进度等方面对微型钢管桩实施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对本项目钢管桩的桩体结构构造、布置形式、群桩连接以及桩体与上部肋柱拦石板的连接方式等的改进,进一步探讨了微型钢管桩基础拦石墙代替传统的人工挖孔桩基础拦石墙可能存在的薄弱部位,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及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96.
通过4.5万m3/d开采性抽水试验的观测表明长孝水源地具有较好的富水性及调蓄能力,开采潜力巨大。为保证长孝水源地的长期开采,应尽早采用外引内拦等工程措施,在孝里铺洼地地区实现地表水的回灌补源。这对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恢复当地生态环境均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
梁柱  陈燕  陈宏伟 《探矿工程》2013,40(8):70-74
结合桂林市龙胜县龙胜镇浸沟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例,探讨在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采用拦栅坝拦截天然物源及修建坡面排水沟+导流堤+格构式锚定板挡土墙加固堆积区的工程设计,为今后在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4.20”四川芦山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导致宝兴县两河口崩塌危岩体发育,威胁进出地震灾区的生命线工程省道S210,威胁周边企事业单位及居民人数超过500人,严重影响了抗震救灾和灾后的恢复重建。在充分考虑治理区自然情况的基础上,采取预应力锚索锚杆支护,桩板拦石墙与钢轨障桩联合治理,解除了在暴雨作用下,治理区危岩体顶部、崩坡积层和下部坡面上存在的危石灾害,解决了被动网立柱抗弯能力较弱的问题,形成障桩起保护作用。为宝兴县灾后重建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99.
随着人们对泥石流拦砂坝的研究与应用,拦挡结构从竖向拦挡逐渐向水平筛分发展。为了对泥石流进行有效筛分和减小泥石流冲击力,提出新型屋脊式拦砂坝,并通过试验研究其对泥石流的拦挡筛分效果。本文通过试验,模拟不同泥石流来量、坝体格栅间距和坝体长度情况下,新型结构对泥石流的拦挡筛分效果(速度变化率、储流比、浆砂分离率)。试验结果表明:增加拦砂坝长度和减小格栅间距都会提高泥石流流速变化率;随着泥石流来量和坝体格栅间距增大,储流比反而减小,储流比最高能达到87.13%;新型结构对泥石流的拦粗排细效果较好,浆砂分离率随格栅间距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可达82.45%;通过二次式拟合得到格栅间距为d85时浆砂分离率最高,推荐将d85作为格栅间距。  相似文献   
100.
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成和演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泽刚 《地理学报》1997,52(1):54-62
从河海双向动力平衡角度,阐明了泥沙在滞流点附近沉积,以及滞流点位置变动,拦门沙发育和演变的特征,提出了河口海岸7.5m水深为冲淤分界线及涨落潮期间拦门沙的冲淤分布,其结论对黄河口拦门沙治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