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31.
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家居、装潢、塑料、电子产品等行业的溴代阻燃剂,用以降低产品的可燃性。主要有3种商业产品:五溴联苯醚(Penta-BDE)、八溴联苯醚(Octa-BDE)和十溴联苯醚(Deca-BDE)。由于其具有持久性和生物毒性,Penta-BDE和Octa-BDE产品已经被禁止生产和使用,并于2009年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而Deca-BDE产品至今尚未在全球范围内禁止使用,并且亚洲是其主要生产基地。随着其它溴代阻燃剂产品的出现,PBDEs的使用量逐渐缩减,但是之前进入环境的PBDEs将长期滞留于此,仍对环境中的生物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主要对海洋环境中PBDEs的来源、污染现状及其对海洋生物存在的潜在健康风险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2.
武晓果  谢周清 《极地研究》2014,26(4):433-440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极地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影响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在极地同环境介质之间的分布和迁移。对极地海洋生态系统而言,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冰消融和开放性海域面积增加,使得表层海水和海冰中的POPs物质再次释放进入大气;同时气候变化导致的极地海洋初级生产力降低会对海洋生物泵产生影响,而使得极地海洋中的POPs物质难以进入深海,增加极地生态系统对POPs的暴露。对极地陆地生态系统而言,POPs的地球化学循环受到温度增加,及其导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共同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宋淑玲  田芹  佟玲  潘萌  马生明 《岩矿测试》2016,35(5):449-457
有机氯农药(OCPs)至今是人体内残留浓度和检出率最高的有机污染物,母乳作为一种生物介质,被广泛用于人体中OCPs蓄积量、母乳中OCPs浓度的影响因素、婴幼儿母乳喂养期OCPs摄入量、人体中OCPs排泄动力学等研究领域。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母乳中残留的OCPs主要有六氯苯(HCB)、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浓度持续下降,总体上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热带地区高于其他地区;母乳中OCPs浓度主要受饮食习惯、年龄和分娩次数等因素的影响,在哺乳期浓度并不是持续下降,其排泄速度呈波动性变化趋势;不同国家和地区婴幼儿母乳喂养时OCPs日摄入量普遍低于WHO/FAO建议值,但在一些仍然使用OCPs的热带地区,婴幼儿OCPs日摄入量比WHO/FAO建议值高出几十倍。未来有关母乳中OCPs的研究将主要集中于:继续开展母乳中OCPs方法学研究,推进分析方法的标准化,提高评价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可靠性;研究高暴露区和污染区OCPs对婴幼儿早期发育和未来生长健康的影响;研究OCPs在人体内的蓄积和排泄规律;结合统计学方法,开展母乳中OCPs与新生儿或成年人各种疾病相关性的统计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34.
新近从南极菲尔徳斯半岛和阿德雷岛的海鸟和海豹栖息地粪土层中检出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POPs)总含量范围: 多氯联苯(PCBs)为0.21~3.85 ng/g; 有机氯农药滴滴涕(ΣDDT)为0.09~2.01ng/g; 六六六(ΣHCH)为0.06~0.76 ng/g, 并以七氯、六氯联苯、P, P-DDE和α-HCH化合物为主体; 在贼鸥和巨海燕、企鹅蛋卵中检出POPs含量各为12.5~294.2和2.0~10.2 ng/g (湿重); 积蓄形式以PCB180, PCB153, P, P’-DDE和HCB和P, P’-DDE为主. 研究表明, 栖息地粪土层POPs含量变化与海鸟不同种群食性以及营巢占域的不同而相异; 对不同种类海鸟卵样的POPs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不同鸟种POPs积累水平的差异取决于不同鸟种的生态习性, 如活动范围、迁徒距离、觅食习性以及巢址选择等, 最重要是海鸟生态食物链中的位置, 其食谱的宽窄, 同样表明海鸟体内POPs积累通过食物链逐渐加强的结果. 其次还对阿德雷岛地区AD1, AD2短柱粪土地层进行210Pb测年, 并进行POPs积累率及分子地层学记录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5.
植被富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富集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途径有多种,其中以植物叶片富集大气POPs为主要的途径。因此,植被(地衣、苔藓、草地、松针和树皮)被广泛用作被动采样器,以动态地监测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大气POPs 的污染水平与特征。大气—植物的气体交换过程影响着POPs 的大气传输,进而影响POPs 在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研究发现,植被是POPs全球循环的"汇区"。植物富集的POPs会进入陆生食物链,并随食物链营养级的升高而产生生物放大效应,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本文简要介绍了植被对POPs富集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地衣、苔藓和草地作为被动采样器监测大气POPs时空分布的研究,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6.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气——土界面交换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土界面交换对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传输迁移、重新分布和归趋具有重要意义。气-土界面交换所涉及的过程主要包括:干沉降、湿沉降和从土壤向大气的挥发。其中, 气态化合物的扩散交换是决定“源和汇”的关键过程。气态化合物在气-土界面的交换过程由大气和土壤之间的浓度梯度驱动, 土-气分配主要受化合物理化性质、温度和土壤有机质的影响。随着全球POPs禁用进程的加快, 中纬度污染地区的土壤逐渐成为低分子量化合物向大气排放的二次源;而对于高分子量的化合物来说, 土壤仍然是污染物的汇, 可以存储更多的污染物。气-土交换方向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呈现出土壤夏季为源、冬季为汇的季节性变化特点。逸度模型是估算POPs 气-土交换通量的有力工具, 由通量大小可以定量判断源和汇的强度。此外, 还讨论了目前POPs气-土界面交换研究中存在着的一些不足, 并提出该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7.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环境中分布广泛且持久存在并具有高生物富集性,通常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湖泊是POPs的主要环境归宿之一,湖泊中的POPs可被水生生物富集并通过食物网传递,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中国是POPs生产及使用大国,也是世界上湖泊较多的国家之一.湖泊生物尤其是水产品是中国人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POPs在中国湖泊生物体中的富集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存在很大的潜在危害.本文通过收集、分析1997年—2017年7月公开发表的中国湖泊生物体POPs数据,发现中国湖泊生物中POPs富集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湖区,青藏高原及云贵高原湖区有少量研究;不同POPs在不同湖区湖泊生物中富集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DDTs和HCHs在各湖区生物中普遍检出且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平原湖区生物体内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含量高于其他湖区生物体内含量,其他POPs在湖泊生物体内的富集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湖泊.中国湖泊生物中DDTs、HCHs、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多氯苯并二英和多氯苯并呋喃、全氟化合物、全氟辛酸、有机锡及六溴环十二烷脂肪归一化后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54.56±653.40、153.57±435.99、2849.49±3092.52、118.40±20.28、18.40±20.28、17.43±19.43、147.17±192.93、1542.18±1347.64、11380.75±5316.75和2.19±1.92 ng/g.POPs在中国湖泊生物体内的含量水平与生物所处营养级、脂肪含量和年龄呈正相关,但并非完全一致,还受到生活习性、生物物种与结构、生存环境及生物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物不同组织对POPs的富集能力有较大差异,内脏器官对POPs的富集能力明显高于肌肉组织.  相似文献   
38.
主编絮语     
罗立强 《岩矿测试》2011,30(3):I-II
本期我刊重点推介三篇文章,同时刊出了一篇略存争议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多氯联苯(PCBs)、多环芳烃(PAHs)和有机氯农药(OCPs)是毒性较高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普遍存在于我国近岸、河口沉积物中,通过食物链积聚对人类健康与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现有国内外一些标准方法在分析3类化合物时,不仅净化  相似文献   
39.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藻类生态毒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莹  周海龙  董方  薛钦昭 《海洋科学》2012,36(4):132-136
随着人们对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意识的增强,很多学者对造成海洋污染的成因、机理、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毒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5]。近年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对海洋生物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影响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0.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influencing weather systems for and the effect of Tibetan Plateau (TP)’s surface heating on the heavy rainfall over southern China in June 2010, focusing on the four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s during 14-24 June 2010. The ma jor weather systems include the South Asian high, midlatitude trough and ridg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 the middle troposphere, and shear lines and eastward-moving vortices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An ensemble of convection-permitting simulations (CTL)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WRF model for these rainfall events, which successfully reproduce the observed evolu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weather systems. Another ensemble of simulations (SEN) with the surface albedo over the TP and its southern slope changed artificially to one, i.e., the surface does not absorb any solar heating, otherwise it is identical to CTL, is also performed. Comparison between CTL and SEN suggests that the surface sensible heating of TP in CTL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ver the plateau and its surroundings, and the thermal wind adjustment consequently change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and properties of the synoptic systems, leading to intensified precipitation over southern China. Specifically, at 200 hPa, anticyclonic and cyclonic anomalies form over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lateau, respectively, which enhances the southward cold air intrusion along the eastern TP and the divergence over southern China;at 500 hPa, the ridge over the northern plateau and the trough over eastern China are strengthened, the southwesterly flows along the northwestern sid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are intensified, and the positive vorticity propagation from the plateau to its downstream is also enhanced significantly;at 850 hPa, the low-pressure vortices strongly develop and move eastward while the southwesterly low-level jet over southern China strengthens in CTL, leading to increased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and upward motion over the precipitation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