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148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Pelagic copepo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rine food web. However,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this zooplankton group depends on the careful study of their natural diets. In previous PCR-based copepod diet studies, we found many apostome ciliates that live symbiotically under the exoskeleton of the copepods, and their sequences were often over-represented in the 18S rRNA gene (18S rDNA) libraries. As a first step to address this issue, we designed three apostome ciliate 18S rDNA blocking primers, and tested their blocking efficiency against apostome ciliate 18S rDNA under various PCR conditions. Using a semi-quantitative PCR method, we optimized the conditions to efficiently amplify the 18S rDNA of the prey while simultaneously excluding the symbiotic apostome ciliates. This technique will facilitate PCR-based diet studies of copepods and other zooplankton in their natural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72.
73.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木市中鸡一带下白垩统洛河组上部紫红色薄层砂岩层面中,发现丰富的恐龙与其他四足类的足迹化石。这些足迹可分为3类,分别为三趾型兽脚类足迹(实雷龙足迹类),两趾型兽脚类足迹(恐爪龙类足迹)和小型四足类足迹(哺乳形类/兽孔类足迹)。此种组合在中国尚属首次发现,对古气候、古环境、古地理和地层对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4.
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分别于2017年春、夏、秋和冬季在渤海湾海域采集浮游动物,分析了桡足类群落的组成种类、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与桡足类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调查海域共出现桡足类20种,其中秋季种类最多达到13种,春季和冬季分别为12种和9种,夏季最少为8种.渤海湾海域桡足类丰度的平均值在春季最...  相似文献   
75.
为满足某电厂供水需求,需在某水库进行岸边取水工程(含取水竖井、引水隧道、引水明渠3部分)施工。通过短段掘砌逆作工艺,井筒壁溶洞导水并将导出的水作为水源的一部分,实现了井筒干封底,顺利完成井筒施工;采用顶管技术+管顶注浆技术在破碎岩体、涌水量较大地层成功完成引水隧道施工;通过岩塞爆破成功实现引水隧道和水库的连接;通过船载冲击成槽技术,实现了引水明渠的施工。  相似文献   
76.
根据2017年10月和2018年1、5、7月对雷州半岛沿岸海域浮游动物四个季度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浮游桡足类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桡足类80种,其中哲水蚤目55种,占总种类数的68.7%;剑水蚤目21种,占总种类数的26.2%;猛水蚤目3种,占总种类数的3.8%;鱼虱目1种,占总种类数的1.3%...  相似文献   
77.
通过海洋沉积物镉加标实验、沉积物间隙水分析和对加标沉积物毒性的10天底栖端足类生物检验,重点探讨在硫化物存在条件下,二介有毒金属镉在沉积物-间隙水系统中的地球化学分配和化学活性,及镉在沉积物中的化学活性与生物毒性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镉加标沉积物的毒性与间隙水中镉浓度呈正相关,而与沉积物镉总量无关。在硫化物存在条件下,沉积物-间隙水系统中,二价镉在固、液两相同的分配主要受酸溶硫化物(AVS)影响。AVS归一化沉积物中二价镉含量可作为预测和评价二价有毒金属镉的化学分配行为和生物可获性或毒性的有效方法。酸解硫化物时同步提取的金融镉SEMCd^2 与AVS的摩尔浓度之比[SEMCd^2 ]/[AVS]可用作评价缺氧状况下镉沾污沉积物的环境质量和毒性的判据。  相似文献   
78.
分别以高氮(摩尔C/N=8.5)、低氮(C/N=12.7)和氮添加(C/N=9.6)亚心形四爿藻(Tetraselmis subcordiformis)喂食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的幼体和成体,研究了此水蚤在不同氮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和摄食。随着藻细胞C/N比值的升高,安氏伪镖水蚤的生长速率从(0.067±0.001)/d减缓到(0.056±0.001)/d,同时,高氮条件下,幼体分别发育5d和18d后进入桡足幼体期和成体期,氮添加实验组与之相仿,低氮条件下则推迟到第8天进入桡足幼体期。随着藻细胞C/N比值的升高,安氏伪镖水蚤各个时期个体的氮含量显著降低,存活率也随之降低。处于高氮或氮添加条件下的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体的氮摄食率[(0.53-0.95)×10?4mgN/(ind·h)]均比低氮条件[(0.32-0.6)×10?4mgN/(ind·h)]要高,但仅成体的碳摄食率在高氮条件下达(8.11±1.21)×10?4mgC/(ind·h),明显高于低碳条件下的(7.54±0.35)mgC/(ind·h)。结果表明:氮缺乏对安氏伪镖水蚤的生长发育和摄食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氮添加条件下的饵料仅部分逆转这种抑制作用,暗示安氏伪镖水蚤的生长和摄食除受氮元素的直接限制外,还可能由于饵料在低氮时缺乏某些化合物而受限。  相似文献   
79.
饵料、温度和盐度对两种海洋桡足类摄食与排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哲水蚤是中国近海典型的浮游桡足类,猛水蚤是青岛胶州湾和汇泉湾常见底栖桡足类,研究2种海洋桡足类的摄食和排粪规律可为大量培养桡足类提供最佳条件。论文研究了在6种不同饵料(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小球藻、绿色巴夫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的条件下,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哲水蚤和猛水蚤摄食和排粪的影响。温度和盐度对2种桡足类摄食和排粪的影响具有种间差异性。中华哲水蚤在15℃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高于在20和25℃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在15、20和25℃3个温度范围内,猛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20~36盐度范围内,中华哲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随盐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盐度为28时达到最大值,猛水蚤的摄食率、滤水率和排粪率随盐度升高而逐渐降低,猛水蚤摄食和排粪的最适盐度为20。温度和盐度实验均表明,在6种饵料中,亚心形扁藻和球等鞭金藻有利于中华哲水蚤的摄食,球等鞭金藻有利于猛水蚤的摄食,而小球藻对2种桡足类的摄食均不利。  相似文献   
80.
桡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和较高营养级消费者之间的关键联系环节,掌握桡足类的现场食物组成对于准确评估海洋食物网中的营养关系和能量转移至关重要。本研究中,我们以中华哲水蚤这一在中国、日本以及韩国近海具有重要生态地位的大型哲水蚤属桡足类为研究对象,应用之前开发的基于PCR的克隆技术,通过分析中华哲水蚤所摄食生物的18S rDNA序列,研究了中华哲水蚤的现场食物组成。结果揭示了南黄海(Y19站位)和渤海(B49站位)中华哲水蚤食物组成的多样性。共检测出43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分别隶属于13个类群:硅藻(Bacillariophyta)、甲藻(Dinoflagellata)、硅鞭藻(Dictyochophyceae)、金藻(Chrysophyta)、Katablepharidophyta、浮生藻(Pelagophyceae)、无根虫(Apusozoa)、水螅水母(Hydrozoa)、栉水母(Ctenophora)、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被囊动物(Tunicata)、毛颚动物(Chaetognatha)以及海洋真菌。结果还表明,当发生藻类暴发时,中华哲水蚤可以摄食引发藻类暴发的藻种。当周围海域浮游植物的丰度相对较低时,中华哲水蚤可以选择摄食各种后生动物尤其是水螅水母和栉水母的卵、幼虫或者有机碎屑。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是一种杂食性桡足类,它对食物的选择依赖其生活海域中食物的可获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