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21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537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2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冲绳海槽浮岩包裹体的测温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浮岩中斜长石斑晶中的包裹体及玻璃基质中的包裹体首先进行双面光薄片的镜下观察,然后进行了系统的均化法与爆裂法测温试验。观察与试验结果表明:(1)斜长石中的包裹体均为玻璃质+气泡的两相包裹体,未发现气—液包裹体。固化包裹体为玻璃质,非晶质的固化包裹体外即是大量的气泡,特别是基质当中气泡更为发育,说明熔浆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性组分,同时也说明包裹体形成于较浅的地质条件下。(2)长石中包裹体的均化温度不受包裹体特征不同的影响,均化温度分布范围从910—1250℃,峰值明显,计算的均化温度为Tz=(1081.4±177.9)℃,但还存在有高于1250℃的均化温度峰。包裹体均化法测试结果说明浮岩中斜长石的形成过程至少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岩浆温度在1200—1300℃左右,在此温度下形成的是An值较高的基性斜长石,同时结晶的还有辉石等矿物,斜长石结晶第二个阶段时的熔浆温度在1100℃以下,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长,跨越的温度范围大,应是岩浆在近地表和岩浆喷出过程中的岩浆快速冷却期,同时伴随有矿物大规模晶出。(3)包裹体中的气相部分均聚合成圆形或近圆形,说明温度下降速度较快。斑晶斜长石中部分包裹体与基质玻璃中包裹体的形成温度是连续变化的,这一事实应该与冲绳海槽特殊的地质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32.
花海拗陷的热演化和生烃期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测量了取自花海拗陷的钻井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和长度。结果表明,随井深增加年龄减小,平均径迹长度亦变短。取自白垩纪地层的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都比地层年龄年轻得多,表明沉积后曾长时间处于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中,沉积前的径迹记录已部分消失,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利用蒙特卡罗随机取样的热史模拟方法对裂变径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垩纪地层沉积后曾经历过超过110 ℃的加热,达到最高古地温的地质时代是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末,为主要生烃期。新生代以来盆地变冷,生油岩的成熟度主要受古地温控制  相似文献   
33.
对昆仑垭口地区小南川岩体7件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测试, 分析了岩体的冷却过程及岩体的剥露与构造地貌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昆仑山区中新世晚期视剥蚀速率极为缓慢, 为0.020~0.035mm/a, 反映的是构造隆升作用微弱、地貌缓和的地质环境, 因而构造隆升速率与低的视剥蚀速率相当.上新世以来小南川岩体突发性快速隆升冷却, 造成超过3km的物质揭顶, 这不是由单纯的剥蚀过程导致, 而是反映了昆仑山上新世以来的强烈构造隆升驱动下的成山作用过程.岩体上新世的裂变径迹年龄与近东西向的昆仑河-野牛沟谷地断裂断陷、昆仑垭口盆地断陷以及后期西大滩谷地断陷的综合构造地貌演化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此外裂变径迹年龄的空间分布格局反映了区域性的差异隆升作用, 由南向北、由西向东, 隆升和剥蚀作用逐渐衰减, 这与东昆仑山南北向以及东、西昆仑山之间地貌发育的差异性以及新生代火山作用分布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34.
尉犁县且干布拉克蛭石矿为特大型,磷灰石矿为大型.蛭石、磷灰石均赋存于磁性较强的透辉石岩及超基性岩中,矿体与围岩间有较明显的磁性差异,含矿母岩70%被第四系覆盖.利用地面磁测,较好地圈定了含矿母岩的边界,提供了含矿体的平面形态及产状,为勘查缩小了靶区.磁法勘探不仅是直接找磁铁矿床及某些有关金属矿床的有效方法,而且在间接寻找非金属矿床上亦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5.
碱性岩中磷灰石、榍石和锆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碱性岩的副矿物磷灰石和榍石是岩体中稀土元素的主要载体矿物。它们的稀土分布模式与母岩相同,向右陡倾斜,磷灰石的Eu负异常明显,榍石具Ce正异常,锆石呈大体对称“V”形模式,Eu负异常最大。与花崩岩中同一矿物对比,上述矿物都体现了幔源碱性岩浆轻稀土富集,Eu亏损小的特点。磷灰石、榍石和锆石相应富集了母岩中的轻、中、重稀土元素,稀土元素的这种置换行为主要是矿物晶体化学性质控制的。  相似文献   
36.
高铁铁橄榄石大斑晶产在安徽省绩溪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岩石呈细粒花岗结构,矿物成分为条纹长石、更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大斑晶最大粒径可达5cm,其中含有微小的磁铁矿自形晶,呈浸染状或断续脉状。在表生条件下,高铁铁橄榄石局部氧化成褐铁矿。大斑晶的外形、颜色和光泽等酷似黑钨矿。 大斑晶形成于上地幔高温高压条件下,先从花岗岩浆中结晶出铁橄榄石的高压变晶,岩浆沿深断裂向上部运移过程中,随着氧分压的增加而氧化成高铁铁橄榄石。  相似文献   
37.
X射线衍射分析和化学成分研究表明,磷灰石为氟磷灰石,榍石成分中存在着的主要类质同象替代是(Fe~(3+)、Al)+(F,OH)~-=Ti~(4+)+O~(2-)。磷灰石和榍石是碱性辉长岩的REE、Ba、Zr等微量元素的主要载体;它们是在较高氧逸度的条件下结晶的。磷灰石的Sr同位素特征说明形成双龙桥碱性辉长杂岩的物质来源于上地幔。  相似文献   
38.
安康双龙桥碱性辉长杂岩中磷灰石和榍石的扩物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39.
40.
张宝贵 《地球化学》1991,(3):265-275
本文从矿床地质,元素地球化学,矿物地球化学租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对麻田磷矿成矿作用进行讨论。 研究表明,麻田磷矿床属于多成因层控矿床。按地质作用先后、主次,麻田磷矿经历了沉积成矿(成岩)、构造破碎、岩浆气液叠加和风化淋滤等地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