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38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具身学习优化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乡土地理教学深化具身学习的发展。本文基于具身学习理论,强调身体与学习环境交互的重要性,通过挖掘乌江流域的乡土地理资源,设计具身学习视角下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2.
烟台港万华工业园码头工程改造项目,设计采用φ600、1000 mm的钻孔灌注桩。上部为厚层近海回填抛石填土层,钻进困难,极易塌孔,成孔难度大,采用大型旋挖钻机带护筒跟管钻进成孔,内外二层套管护壁,穿过回填层及混砂层后,采用泥浆护壁旋挖钻机继续钻进,护筒不再跟进,既可保证成孔质量又能降低施工成本。外护筒可在灌注完成后拔出,重复利用,减少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73.
钟明  曾纪文  贺浩 《探矿工程》2020,47(6):73-78
武汉南国中心一期基坑支护工程采用逆作法施工,周边环境复杂,场区内砂层较厚,基坑设计技术要求高,特别是支护结构地下连续墙、立柱桩垂直度要求高、嵌岩深,施工时在软硬互层部位容易产生偏斜,入岩效率低。针对工程施工重难点,从设备选型、工艺选择、钻头选用等方面采取措施,解决逆作法超深超大基坑支护结构施工中的困难问题,介绍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施工质量满足相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4.
青岛市开发区拟建一幢29层的新世界物业大厦,其中地下室2层(地下埋深11.20m)。由于围护桩工程工期紧(仅有20天),我处打破常规,克服大螺旋钻机只能在不含水粘土层钻进的弊端,提前4天顺利地完成施工任务,共竣工(?)800mm护桩115根,水井12口,受到甲方及建设单位好评。  相似文献   
75.
76.
研学旅行的研究是当前热门话题,但对中学地理研学旅行教学的问题设计研究缺口较大。本文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提出研学问题设计要具有情境性、凸显体验性、体现探究性的基本原则,并就中学地理研学旅行教学的问题设计方法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7.
地图是地理学独特的语言,是认知地理空间事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学中常以地图作为最有效的信息传达工具,各种各样的图是地理理论和地理知识的“图说”。阅读地图在地理学习中司空见惯,但从具身视域阅读地图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本文重点探讨基于具身理论进行地图空间分析和地图教学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8.
月球钻探取样具有钻进对象松散、钻机功率小、质量轻、钻进过程无冲洗介质等难点,螺旋钻进因其连续排屑和干式回转钻进的能力,成为最具可行性的月球钻探取样方式之一。为确保在设备能力和月表环境限制下实现深层月壤钻探取样目的,针对月壤/模拟月壤物理力学特性,对螺旋钻探取样过程进行力载特性分析。分析表明,月球钻探具有螺旋叶片宽度窄、回转速度高的特点,可采用钻屑颗粒模式求得临界回转速度,然后选择合理的钻进工艺。螺旋钻进功耗包括钻头切削月壤的功耗和钻进排屑功耗,可根据功耗模型研究各变量对功率的影响规律,从而为钻具结构优化和钻进参数优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9.
80.
王维涛  张敏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6):1082-1096
随着近年地理媒介逐渐兴起,城市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中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技术物品与符号表征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地理学中早先存在的“虚拟/实体”二元论亟需理论革新。作为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与地理学研究的“传播转向”的产物,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的发展蕴含突破二元论的张力。论文梳理了西方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主要议题和研究框架,以期促进国内地理学与媒介传播学者的学术对话,扩展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西方媒介与传播地理学建立在后现代和后人类思潮影响下的动态关系性媒介与空间观之上,以纹理(texture)、移动性、物质性和具身性为核心概念。既有议题主要聚焦于数字媒介与后人类媒介空间性,数字媒介表征和算法逻辑支配下的混合空间政治,以及移动媒介带来的混合空间体验。论文借用“第三空间”概念,将其作为媒介与传播地理学超越原有二元论的潜在方向,并认为物质性和具身性构成了媒介与空间的本体论联结之处,促进国内跨学科的“媒介—空间”理论建构,为媒介城市发展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