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33篇
  免费   2151篇
  国内免费   2487篇
测绘学   1230篇
大气科学   1690篇
地球物理   1144篇
地质学   7085篇
海洋学   1085篇
天文学   348篇
综合类   964篇
自然地理   2625篇
  2024年   203篇
  2023年   645篇
  2022年   799篇
  2021年   888篇
  2020年   656篇
  2019年   750篇
  2018年   522篇
  2017年   572篇
  2016年   532篇
  2015年   570篇
  2014年   718篇
  2013年   623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586篇
  2010年   533篇
  2009年   563篇
  2008年   555篇
  2007年   407篇
  2006年   452篇
  2005年   406篇
  2004年   379篇
  2003年   369篇
  2002年   333篇
  2001年   393篇
  2000年   341篇
  1999年   310篇
  1998年   332篇
  1997年   361篇
  1996年   309篇
  1995年   285篇
  1994年   253篇
  1993年   171篇
  1992年   232篇
  1991年   186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112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2篇
  1954年   3篇
  1950年   3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太平洋铁锰结壳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已有研究表明大洋中溶解的铅(Pb)来源于陆源物质,但是,对Pb进入大洋的途径争议很大。为此分析了取自中太平洋两块铁锰结壳样品的Pb同位素组成,获得了整个新生代的中太平洋Pb同位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这两块结壳的Pb同位素随时间的演化曲线与中北太平洋沉积物岩心LL44-GPC3中风成碎屑的Pb同位素演化曲线相似。证实该区深水中的天然溶解铅主要来自风成粉尘,并且50Ma之前中太平洋中溶解Pb同位素组成主要取决于源自美洲的风成粉尘的输入,40Ma之后主要取决于源自亚洲的风成粉尘的输入。  相似文献   
52.
本文根据植物生态学分析方法,通过对艾比湖ZKooB孔中孢粉组合及植被生态的定量分析,阐述了北疆内陆干旱区冰消期以来的气候演化状况。孢粉组合特征及其植被生态的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受大气降水以及大气和土壤中相对湿度波动变化的影响,艾比湖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在最近15000a中至少经历了10次比较明显的波动变化,并且与全球气候变化过程基本符合,表明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晚更新世以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是在全球变  相似文献   
53.
冲绳海槽的形成与演化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冲绳海槽属西太平洋沟弧盆系,其成因各说不一.根据海槽地壳厚度13—20km,为减薄的大陆壳,具有正的空间异常值,中新世至第四纪沉积由两侧向轴部增厚,海底拖网取样见大量中酸性火山岩,活断层和轴部地堑发育,中浅源地震活跃,有理由相信海槽是在陆壳上发生发展而成,是张应力控制下的断陷带,属裂谷型边缘海盆地,现在仍然处于大陆裂谷的裂陷阶段,构造作用与岩浆活动十分强烈.没有明显的、大规模的扩张,新生洋壳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54.
渤海湾沿岸泥炭沼泽形成机制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湾沿岸的海陆过渡带,优越的水文地理环境有利于泥炭沼泽的形成与发育。海洋海退导致的海岸线变迁,是控制泥炭沼泽发育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间冰期和冰后期的海面上升期间,自海向陆发育了海侵基底泥炭;中全新世高海面期,在山前扇缘洼地和沟谷有泥炭沼泽发育;晚全新世海面下降期,泥炭沼泽主要发育在沿岸的海湾、泻湖、三角洲汊河间洼地及平原上的河滩、阶地、古河道等地。  相似文献   
55.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亚新 《海洋预报》2005,22(1):86-91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1988年的《台风年鉴》和1989-2000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主要发生源地、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的经纬度变化特征、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源地和发生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有三个热带气旋的主要发生地,分别是南海中北部偏东洋面、菲律宾以东至加罗林群岛之间的洋面、加罗林群岛一带洋面;热带气旋强度越强,发生位置越偏南、偏东;热带气旋平均发生源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平均发生源地偏南偏东,以后逐渐向北向西偏移,夏季以后又向南向东偏移;各强度等级热带气旋2月平均发生频率最小,8月平均发生频率最大,全年TC较集中地发生在7~10月期间。  相似文献   
56.
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分析了1949—2000年共52年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点及ENS0、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热带气放以四种主要路径影响黄、渤海,其影响时间、频数及强度均有不同。ENSO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将影响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路径和频数。  相似文献   
57.
本研究基于ODP113航次水深2080m处的689站位所钻取的位于毛德海隆之上的沉积物.毛德海隆是位于威德尔海东部,孤立的无震洋脊,比大洋盆地高出了2500m.沉积序列由中始新世的有孔虫一超微化石软泥与晚始新世的超微化石软泥组成,其上为渐新世的台硅藻超微化石软泥与超微化石软泥.  相似文献   
58.
渤海的地质演化与断裂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渤海的地质演化分为:前中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大时期,并论述各个时期的构造特征和地层分布。渤海的断裂系统主要有北北东—北东、近东西和北西向三组,每组断裂既有其各自的发生、发展规率,同时彼此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59.
南海曾母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母盆地沉积发育过程中被两个区域性不整合将地层分为Q-E3、E2-E1和前第三系三套构造层。渐新世前该盆地为南沙古陆南沿拗陷区,以南为古洋盆。随着洋壳向东南消减,始新世晚期南沙与加里曼丹两个微陆块发生碰撞,盆地大部一度上升成陆。此后南沙古陆块断解体,与曾母盆地一起逐渐沉降,古地形由北陆南海转化为北海南陆。该盆地面积大,沉积巨厚,生储盖层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60.
黄河三角洲潮滩潮沟体系的分维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分形分维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潮滩和潮沟的地貌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潮滩和潮沟的分维值可以较好地反映潮滩潮沟的发育演化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潮沟潮滩的进一步发育,黄河三角洲潮沟的分维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而潮滩的分维值则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两者在分维值的变化上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该研究为黄河三角洲潮滩发育时空谱系的建立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和新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