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3篇
  免费   1839篇
  国内免费   3229篇
测绘学   106篇
大气科学   293篇
地球物理   900篇
地质学   9162篇
海洋学   614篇
天文学   425篇
综合类   484篇
自然地理   507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402篇
  2022年   395篇
  2021年   441篇
  2020年   351篇
  2019年   391篇
  2018年   318篇
  2017年   321篇
  2016年   335篇
  2015年   418篇
  2014年   598篇
  2013年   453篇
  2012年   589篇
  2011年   589篇
  2010年   435篇
  2009年   368篇
  2008年   432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419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270篇
  2003年   384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269篇
  2000年   287篇
  1999年   273篇
  1998年   284篇
  1997年   300篇
  1996年   278篇
  1995年   294篇
  1994年   270篇
  1993年   235篇
  1992年   223篇
  1991年   235篇
  1990年   247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71.
新疆博格达南缘后碰撞期陆内裂谷和水下滑塌构造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13  
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哈密市七角井-车轱辘泉和乌鲁木齐市白杨沟地区晚古生代后碰撞期陆内裂谷和滑塌构造的几何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在博格达山南缘的七角井-车轱辘泉一带,玄武岩和流纹岩彼此互层产出,构成厚度较大的后碰撞期双峰式火山岩系,呈近东西方向平行造山带展布,堆积在早二叠世红色磨拉石之上;在白杨沟一带,后碰撞水下滑塌堆积岩与火山岩共存,构成一个厚1300m的滑塌构造剖面,由水下滑塌堆积岩夹双峰式火山岩带、枕状熔岩-气孔状玄武岩带和硅质、泥砂质岩带所组成。其底部以北东走向的拆离断层和晚石炭世灰岩、砂岩岩层接触。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火山岩的SiO2含量在53%-67%之间出现间断,呈现双峰式火山岩的特点。其中,流纹岩SiO2平均71.65%,CaO2.15%,Na2O与K2O含量相近(3.2%-3.7%),含碱量>含钙量,ANKC值>1.1;轻稀土富集、稀土总量高,铕亏损,具明显Eu负异常。与之共生的玄武岩则以富硅贫碱为特征,SiO2平均51.05%,TiO2含量变化较大,轻稀土轻度富集,铕异常不明显,属拉斑系列玄武岩类。其特征和东非阿法尔裂谷的双峰式火山岩相近,反映陆内裂谷环境。对滑塌堆积岩带中的辉绿玢岩作锆石U-Pb测年,获289±5Ma年龄值,相当于二叠纪初期。从晚二迭叠世开始,全区处于相对稳定的剥蚀-堆积环境中,形成了厚度较大的磨拉石,并逐渐演化为三叠纪的准平原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2.
晚新生代温泉沉积盆地,是青藏高原腹地在南北向挤压、东西向伸展的构造背景下,沿南北向边界走滑断层,经边界正断层和内部张剪断层的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近南北向单断单剪楔形半地堑活动沉积盆地。它可能代表了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第三期强烈挤压隆升事件,是侧向向东剪切挤出的结果。笔者以盆地充填序列和TL、ESR测年资料为主要依据,推测唐古拉山在300~250ka前后全面进入冰冻圈;而以温泉活动沉积盆地为代表的中更新世晚期(224.0~150.2ka)的冰碛一冰水堆积则对应于青藏高原第三期隆升的断陷盆地发育阶段;中更新世晚期一晚更新世中期(144.0~56ka)为湖相沉积;晚更新世中期至今(35~0ka)对应于高原缓慢隆升与夷平发育阶段。长江溯源在35ka切割通天河盆地,形成通天河;而在16kat浸蚀切穿雁石坪一温泉兵站峡谷,形成布曲河。  相似文献   
173.
青藏高原北羌塘地区晚三叠世地层展布和沉积型式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北羌塘盆地地处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和双湖构造混杂岩带之间,自北向南可划分出5个沉积相带/岩石地层单位:以砂泥质复理石-洋岛、岛弧型火山岩-大理岩岩石组合沉积为特征的若拉岗日群,以深水复理石盆地相沉积为特征的藏夏河组,以深水暗色细碎屑岩盆地相沉积为特征的结扎群,以开阔台地相/缓坡相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的菊花山组,以三角洲相含煤碎屑岩系沉积为特征的土门格拉群.晚三叠世北羌塘盆地显示为南缓北陡的箕状沉积格局,盆地内充填物为南薄北厚的楔形沉积体,且双物源、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不一致,表明其具有前陆盆地的一系列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74.
贵州关岭生物群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描述了采集于贵州关岭生物群中4种双壳类化石,即顾氏海燕蛤HalobiakuiChen,平脊海燕蛤HalobiaplanicostaYinetHsü,斜锉蛤未定种Plagiostomasp.和麻生海扇未定种Asoellasp.。标本保存良好,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早—中期。依据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指出在卡尼期早—中期,由于大量淡水的注入,关岭地区海水发生间歇性缺氧(或贫氧)事件,从而导致浮游或假浮游类型为主的双壳类化石的灭亡。  相似文献   
175.
南海西南部曾母盆地早中新世以来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回剥法和局部均衡模式研究曾母盆地早中新世以来的沉降史,并探讨了该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曾母盆地自早中新世以来经历了17.5-11.6Ma、11.6-5.5Ma、5.5-3.0Ma和3.0-0Ma的4次快速沉降作用,其构造演化受控于曾母地块与南沙地块及婆罗洲地块的碰撞和盆地两侧的万安-卢帕尔断裂与廷贾走滑断裂的综合作用,可划分为南北双向挤压(晚始新世-早中新世)、走滑改造(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区域沉降(上新世-第四纪)3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76.
门巴地区晚三叠世花岗岩主要出露在西藏冈底斯构造带的弧背断隆上,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角闪花岗闪长岩和黑云二长花岗岩。岩石为钙碱性,具有富SiO2、K2O的特点。K2O/Na2O平均为1.13,相对富钾。Al2O3变化于13.27%~15.53%之间,A/CNK平均为1.0,为准铝质岩石。花岗岩体稀土元素总量∑REE变化于99.5×10-6~294.72×10-6之间,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具弱至中等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以富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Nb、Ta、Y、Yb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时代的花岗岩具I型花岗岩的特点,形成于岛弧环境,是新特提斯洋早期俯冲作用的产物。同时它也暗示着冈底斯岩浆弧带在晚三叠世就已成雏形。  相似文献   
177.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碰撞造山系统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柴达木盆地北缘在早古生代形成了一条碰撞造山带,该造山带结构保存较完整,可分辨出深俯冲板片、火山岛弧带、蛇绿杂岩带、岛弧深成岩带等组成单元。其中,俯冲板块主要由中元古代鱼卡河岩群和中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构成,在寒武纪末-奥陶纪可能全部或部分俯冲到岩石圈深部,发生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火山岛弧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岩、细碎屑岩等组成,成岩时代为晚寒武世-奥陶纪。蛇绿杂岩带由超镁铁质岩、辉长岩、玄武岩和少量硅质岩组成,形成于弧后扩张脊构造背景,成岩时代为寒武纪-奥陶纪。岛弧深成岩成分变化较大,由闪长岩变化到花岗岩,成岩时代为奥陶纪。而造山带北侧的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则具有双层结构,由德令哈杂岩和达肯大坂岩群构成基底,盖层为全吉群。  相似文献   
178.
巨齿兰州龙(新属、新种)是发现于中国甘肃省兰州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的一新鸟脚类恐龙,其牙齿是世界上已知植食性恐龙中最大的。兰州龙下颌长1m,每侧有14个齿槽,而单个牙齿宽约4cm,这是已知恐龙中的首次报道。分支系统学分析发现巨齿兰州龙与非洲早白垩世Lurdusaurus arenatus关系密切。它们代表了鸟脚类恐龙进化中四足行走的笨重的一新支。兰州龙的发现也表明欧亚大陆与非洲在早白垩世具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9.
在1:5万红岭幅等3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对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的Sm—Nd同位素研究表明,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岩石,均表现出高的正εNd(t)值和较低的TDM值,而且变化范围很小,揭示该区花岗质岩石的源岩同位素成分均一,且主要来源于地幔。正εNd(t)值花岗质岩石的存在,可能对研究大陆地壳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0.
藏北南羌塘孜狮桑地区早三叠世牙形刺化石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笔者在藏北开展1 :25万帕度错幅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在达杂迪扎错北面孜狮桑测制地层剖面时发现了产早三叠世牙形刺化石(图版Ⅰ)的地层,并新建立了孜狮桑组。孜狮桑位于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的南边,地层区划隶属于羌塘-保山地层区多玛地层分区。孜狮桑组地层层序如下(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