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3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305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71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1089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3篇
  195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3篇
  1941年   2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通过对播卡、新田、小溜口金矿矿化层位的对比研究,认为其矿化层位同属于汤丹群平顶山组。金矿赋矿地层平顶山组为成矿提供了主要物质来源,播卡金矿、新田金矿属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认为会东-东川地区平顶山组的找金工作,应以地层、岩浆岩、断裂、蚀变为重要线索。新田矿区及其外围、播卡金矿区控矿剪切破碎带南延地段、小溜口-人民凹-燕子岩地区有继续寻找同类型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2.
目前衡量古海洋生产力的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将溴元素作为研究古海洋生产力的新指标,建立了海相碳酸盐岩的分解方法以及其中溴元素的测定方法,即热水解-分光光度法。采用热水解方法对海相碳酸盐岩样品进行分解,吸收液充分吸收其释放出的溴,分光光度法检测样品中溴元素的含量。试验确定了热水解的最佳条件和分光光度检测的最佳波长,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7.5%~101.6%,相对标准偏差为1.2%~3.6%(n=10)。本方法的样品分解时间较短,能很好地实现溴与基体组分分离,且所需仪器均为比较常见的仪器,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合于海相碳酸盐岩样品的批量分解和元素测定。  相似文献   
993.
国外超大型-特大型铜矿床成矿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铜的消费量及用途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高低.本文主要研究了国外超大型-特大型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和特征以及典型的超大型-特大型铜矿床,并将铜矿床按照岩浆熔离型、斑岩型、矽卡岩型、层状(控)型和海相火山气液型5种类型进行介绍.世界上著名的超大型-特大型铜矿床主要为智利的楚基卡马塔特大型铜矿床、埃斯康迪达超大型铜矿床,印度尼西亚的格拉斯贝格超大型铜金矿床,中非巨型铜矿带上的赞比亚铜矿带、刚果(金)沙巴铜矿带和赞比亚西北省铜铀矿区,阿富汗的艾纳克超大型铜矿床,波兰的卢宾超大型铜矿床.根据上述主要铜矿床的特征总结出国外超大型-特大型铜矿床具有统一性、专属性、偏在性和异常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94.
M区块位于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其砂岩储层埋藏浅,厚度大,胶结疏松,内部泥岩隔夹层发育.该区块地震资料品质差,缺少声波测井资料,无法实现常规的地震反演,并且区块内大部分井是水平井,如何利用水平井资料难度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综合应用直井和水平井资料进行地震反演,利用GR和电阻率曲线重构出拟声波曲线,在已有声波做速度趋势的约束下,利用倾角叠加技术对水平井进行层位标定,采用稀疏脉冲反演和地质统计模拟进行地震反演.研究表明,重构的拟声波波阻抗能够很好地区分岩性,水平井信息参与反演大大提高了储层和隔夹层的预测精度,从而实现了在缺少声波和密度资料的情况下的直井和水平井约束的地震反演.  相似文献   
995.
Based on monthly mean, maximum, and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and monthly mean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10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Mt. Qomolangma region in Nepal between 1971 and 2009,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ic change in this region were analyzed using climatic linear trend, Sen's Slope Estimates and Mann-Kendall Test analysis methods. This paper focuses only on the southern slope and attempts to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those from the northern slope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climatic change in the Mt. Qomolangma reg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between 1971 and 2009,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n the study area was 20.0℃, the rising rate of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was 0.25℃/10a, and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were highly influenced by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in this reg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Mt. Qomolangma region were highly influenced by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In 1974 and 1992, the temperature rose noticeably in February and September in the southern region when the increment passed 0.9℃. (2) Precipitation had an asymmetric distribution; between 1971 and 2009,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was 1729.01 mm. In this region, precipitation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of 4.27 mm/a, but thi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addition, the increase in rainfall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period from April to October, including the entire monsoon period (from June to September) when precipitation accounts for about 78.9% of the annual total. (3) The influence of altitude on climate warming was not clear in the southern region, whereas the trend of climate warming was obvious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Mt. Qomolangma. The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in the southern region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Mt. Qomolangma region. This shows the barrier effect of the Himalayas as a whole and Mt. Qomolangma in particular.  相似文献   
996.
老挝万象通芒矿区成盐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呵叻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钾盐矿床之一,老挝万象盆地是呵叻高原北部沙空那空盆地的一个次级盆地,通芒矿区则是万象盆地钾盐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大量钾盐地质勘探工作的实施为该地区钾盐沉积的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物质基础。研究表明,含盐地层包括上、中、下3个盐段,巨厚钾镁盐主要富集在塔贡组下盐段。盐类矿物主要包括石盐、光卤石、钾石盐、水氯镁石、溢晶石、硬石膏等,还包括一些碳酸盐和硼酸盐矿物。矿石类型以光卤石矿为主。含盐层位的Br含量、Br×103/Cl比值在剖面上的变化指示了成盐期卤水不断蒸发浓缩,最终形成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钾镁盐矿床。与世界其它海相及陆相钾盐矿床对比表明,通芒矿区钾盐沉积具有明显的海相特征,成盐成钾物质应该来自海水。  相似文献   
997.
论四川盆地海相三叠系含钾性及找钾方向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据现有资料,阐述了四川盆地三叠系含钾性及找钾的现实意义。同时论述了在四川盆地找寻大型固相可溶性钾矿之难度,提出了开辟富钾卤水或含钾卤水──液态钾矿资源的找矿工作是突破四川找钾工作的一个重要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8.
根据在日照近岸海域施工的地质钻孔和浅地层剖面测量资料,对比南黄海已有钻孔成果,系统地开展日照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结构特征识别和沉积环境演化重建。结果表明:日照近岸海域沉积地层中见含有有孔虫化石的第二海相层,形成年代介于34.3~41.4 cal.ka B.P.,对应MIS3的暖湿阶段,该层位可能与古三角洲有关。沉积层从上往下分别为:滨海相细砂混杂泥质沉积层(命名为DU1沉积单元);河流-河口相粉砂质黏土夹粗砂、粉砂层(DU2沉积单元);浅海相粉砂质黏土夹粗砂层(DU3沉积单元);河流-湖泊相粗砂夹黏土层(DU4沉积单元)。晚更新世以来日照东部南黄海海域主要经历了2~3次显著的海侵和海退,各区域因条件不同表现有所差异:日照近岸浅水区主要表现为两次海侵和海退,东部深水区主要表现为三次海侵和海退,由于地势高低和侵蚀破坏等原因,总体表现为从离岸深水区域向近岸浅水区域海相地层厚度逐渐减少的趋势,部分地层出现尖灭消失。  相似文献   
999.
近刊题录     
<正>~~  相似文献   
1000.
近刊题录     
<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