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16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3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1篇
  1924年   1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著者索引     
《地质论评》1941,6(Z3)
  相似文献   
12.
C.C.YOUNG   《地质学报》1923,2(Z1):121-123
Mr. H. C. T'an (谭锡畴), geologist to the National Geological Surveyof China, during a recent trip (March-May, 1923) through eastern Shan-tung has made an immense collection of fossile from the Jurassic andEocene rod beds. Of special interest are the fossil insects, reptiles, and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与当时苏联地学界来往交流紧密,他对地质学的贡献得到了苏联地质学家的高度评价。1958年,苏联科学院全体大会选举李四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并授予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该奖章是1947年由当时的苏联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共同发起的、对地质科学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最高单人奖励,李四光是第六位获奖人,也是至2017年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外籍地质学家,他的获奖理由是:在地质、古生物、地层和矿产研究工作的综合贡献。李四光有两部著作在苏联被译成俄文出版,分别是1952年的《中国地质学》和1958年的《中国西北部的旋卷构造》,这两部译作对当时的苏联地质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李四光学术思想的广泛认知;"地质无国界",中国地调百年的发展历程也有着俄罗斯地学理论、规范、方法实践的烙印,在新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李四光学术精神传承下,中俄、中国与中亚在地学领域的交流合作将不断深化,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4.
李明明 《地球》2011,(11):85-85
最早涉及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著作是盖克于1894年出版的《大冰期》一书,1922年李四光报道了山西大同盆地和太行山东麓的冰川遗迹。  相似文献   
15.
《浙江地质》2011,(1):9-9
2010年12月侣日,冬天的杭州阳光明媚,浙江省地质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杭州之江饭店隆重召开。会议中心大门口,“李四光中队”的少先队员在“李四光中队”旗帜下奏迎宾曲,热烈欢迎出席浙江省地质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的代表。与会代表近300人。会议代表首先起立,奏唱了国歌。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同志,浙江省科协副主席隗斌贤同志。  相似文献   
16.
赵文津 《地学前缘》2011,18(2):242-257
鄂尔多斯盆地正在以苏里格大气田为基础建设中国第二个大庆油田--"陕蒙大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查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过程,人们曾多次对这一盆地的找油气的前景产生怀疑,经过近30年的探索,在1970年发现庆阳三叠系油田以后才开始取得了重要进展.1988年发现了下古生界的靖边气田,2000年苏6井揭示了苏里格大气田,盆地的勘...  相似文献   
17.
与地震预报     
马胜云 《地球》2009,(5):37-43
1924年3月10日,我国已故的卓越科学家李四光教授曾在《太平洋》第四卷第六期上发表了“辟美博士造谣并浅说地震”一文。文章说:“地震发生之原因,至今其说不一。……;又有为地盘构造变更激烈之处为地震发源之地者。从理想上推测,此说似最为近是,争诸事实,此说亦觉信有可凭。……”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09,(5):44-44
李四光纪念馆位于黄冈西北面龙王山下,“七一”水库旁,与东坡赤壁东北面风景区毗邻,于1989年10月竣工落成并开馆。2005年春,温家宝总理批示,由湖北省政府拨款300多万元和国土资源部拨款270万元,于2006年对馆舍进行全方位维修、改造和展览厅更新。改建后的李四光纪念馆已成为一座现代式玻璃幕墙建筑物。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09,(5):45-45
李四光纪念馆建于1989年,原址是国家专门为李四光建造的住所。1962年李四光入住此地,这里是他晚年工作、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他召开重要会议,与地质部、中科院领导商议工作:经常会见地质科研院校和科研队的负责人;听取汇报、解答问题、部署工作,同时也是他接待海外友人的场所。在这里他完威了《地质力学概论》、《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等数十篇论著。至1971年4月,李四光在这里走过了人生最后10年。  相似文献   
20.
马宗晋 《第四纪研究》2007,27(5):656-658
1 新中国成立前李四光的创业 李四光14岁(1903年)深怀日帝炮击我国舰、民之恨,赴日苦学造船,兼受中山先生革命宏愿之教诲,誓入同盟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