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16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3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1篇
  1924年   1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翻开李世金的“李四光地质奖”推荐意见书,文字资料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相似文献   
42.
地质之光     
《地球》2009,(5):1-1
1999年10月26日,纪念李四光110周年诞辰大会上,温家宝同志在讲话中说:“在新世纪就要到来的时候,我们纪念李四光,就是要弘扬他崇高的科学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和实践,是老一代科学家勤奋钻研、严谨治学优秀品质的凝结和升华,是李四光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3.
赵文津 《地球》2009,(5):7-7
李四光先生留给我们的丰富的科学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在今天,我国面临着新的能源矿产资源瓶颈问题之际,重温这些思想倍感亲切,并越发感受到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4.
柳青 《地球》2009,(5):56-57
李四光晚年曾说过:“科学技术的事业是最富有创造性和革命性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尤其如此:”“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如果他抱定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为人类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攻破自然秘密,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东西,去开辟人类浩荡无际、光明灿烂的前景,那么他的生活就会是多么幸福、愉快、生动活泼!”这些富有激情的语言,充分表连了李四光对祖国、对人民、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所以,今天我们依然纪念他,就是要永远学习他的精神。  相似文献   
45.
张珂 《地质力学学报》2019,25(5):889-898
李四光的学术体系博大精深,科学思路独树一帜,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十分值得传承和创新。其亮点之一就是构造筛分。构造筛分指的是把各不同时期形成的构造从复合构造中按先后顺序分离出来。该思路在复杂构造区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构造筛分的思想在地貌学研究中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地貌学是一门四维科学,它不仅要从三维空间的角度去研究地貌的点、线、面、体等四要素,而且还要从时间的角度,研究地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论文以地貌学时间维作主线,以华南沿海地区宏观地貌(水系、夷平面、晚中生代花岗岩穹窿山、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晚第四纪盆地等)为例,通过对新老嵌合的复合地貌以及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作用的筛分,恢复不同阶段地形原貌并发展历史,探讨地貌发展规律、机理和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表明,尽管华南沿海地貌类型繁多,新老嵌合,成因复杂,但却显示了一幅和谐统一的图像,显示了筛分思路在地貌学研究的指导意义。文章最后讨论地貌学时间维研究以及科学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等哲学问题,指出,纪念李四光,更重要的是传承他思想方法和科学方法的精髓,而不拘泥于个别问题,从而促进在中国学者原始创新的道路上大步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46.
施雅风 《地质论评》2011,57(1):44-49
1 研究历史 第四纪冰川是第四纪研究的一个特殊方面,由于已经消失,必须推理阐明.不同的研究者只能提出不同认识,这在科学界应属正常现象.人们经过长期深入研究,以真理为依归,扬长避短,弃伪存真,认识终会改进与趋同.中国东部海拔2500m以下中低山地是否流行过第四纪冰川,是地学界长期以来争论的关键问题.2500m这个界线是周廷儒院士(1982)首先提出的.  相似文献   
47.
身材魁梧却和蔼可亲,学识渊博且诲人不倦,这是他给人的共同印象。童颜鹤发的他,如今依然行走在恋恋不舍的八闽大地上,寻找开启地下宝藏大门的金钥匙;年近八旬的他,青春依旧,矢志不渝,决心为祖国的煤田地质事业奋斗终生。  相似文献   
48.
1934年,李四光来到江西庐山,看着眼前完美的U型谷、冰擦痕和冰臼,他彻底地被震撼了.这,就是存在了至少50万年的第四纪冰川啊.而在20世纪初,一些外国专家断言"中国绝不可能有第四纪冰川遗迹".  相似文献   
49.
高庆华 《第四纪研究》2007,27(5):665-667
李四光先生逝世后,为了继承和发展李四光先生的学说,孙殿卿先生不遗余力,费尽心机.  相似文献   
50.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发展的历史、特点和主要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1)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是从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化之主因》一文开始的,他肯定大陆漂移说的革命意义和不足之处,提倡和坚持了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运动和变形,主张用多学科方法,构造体系的观点对构造运动和变形进行概括,强调要从原理上探究地质作用的发生是否可行等等,这是中国的光荣传统之一.(2)当代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是以深部调查为基础,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进行三维演化的探讨.提出它是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地测量学,地质力学和高温高压实验地质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地球成矿作用、地震火山地质灾害发生机制的基础.这是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向,且日趋深入和扩大.(3)我国深部调查工作是1958~1962曾融生在柴达木盆地所作地震测深试验开始的.从上世纪80年代扩大了工作规模,并随着国际地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和扩大,先后工作在青藏高原,大别山变质岩带,秦岭造山,华南花岗岩区,以及南海新生边缘海盆等地区,现在又转向天山造山带和华北大陆地区(研究大陆减薄与裂解问题.此外,还结合全国地震带,成矿带进行工作.已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引起国际地学界的重视.(4)工作的主要体会是:如,深部研究要以地壳上地幔为对象,并力求结合实际资源、环境科学问题的探讨,以利于深化认识;要坚持多学科综合应用,特别是加强构造动力学的分析,提高深部探测技术,处理方法和软件水平,重视深源包体采集和研究;大陆深钻应与综合调查紧密结合;要以我为主积极与外国合作,与国际接轨,不能盲目跟“风”.(5)提出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存在“一少”、“二乱”、“三假”、“四霸”的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作了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当前更需要我们有 “志气”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创造一个好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