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是松辽坳陷盆地萎缩阶段的产物。松科1井北孔的连续岩心显示:四方台组发育曲流河亚相和浅湖亚相的沉积,其中以曲流河亚相为主,曲流河亚相发育河床滞留、点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水道、河漫滩、河漫湖等7种沉积微相,浅湖亚相发育临滨砂坝微相和静水泥质沉积微相;明水组发育曲流河亚相、浅湖亚相和滨湖亚相,明一段以浅湖亚相为主,明二段曲流河、浅湖亚相交替发育。明水组曲流河亚相发育河床滞留、点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水道、河漫滩、河漫湖等7种微相;浅湖亚相发育浅湖静水泥沉积、临滨砂坝和风暴沉积微相;滨湖亚相发育砂滩和泥滩微相。盆地沉积时期松辽盆地经历了多次湖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四方台湖平面最低、明水组二段形成时期湖平面次之、明水组一段形成时期湖平面最高,自下而上形成了一个低—高—低的湖平面变化旋回。沉积物颜色-古气候关系显示四方台组是气温普遍偏高的干旱、半干旱气候;明一段下部是气温偏低的干旱、半干旱环境,上部是气温偏低的干、湿交替环境;明二段气温高低交替变化,下部和中部是干、湿交替环境,上部是干旱、半干旱环境。四方台组—明水组垂向沉积相带的演变是横向上以小型浅水湖泊为沉积中心的沉积体相带向北西方向迁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32.
《地学前缘》2017,(1):143-153
对松辽盆地松科1井南孔嫩江组(嫩一段上部至嫩二段下部,972.46~1 060.24m)开展了岩石磁学研究,发现其顶部层段(A段,972.46~979m)的磁化率和剩磁均受控于磁铁矿,中间层段(B段,979~1 025m)和下部层段(C段,1 025~1 060.24m)的磁化率主要受控于顺磁性矿物,但其主要携磁矿物仍是少量的磁铁矿。A段沉积物中的磁铁矿含量最多,且粒度最粗;B段沉积物中的磁铁矿含量最少,粒度中等;C段沉积物中的磁铁矿含量中等,粒度最细。松科1井南孔嫩江组不同层段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组合的不同特征揭示了还原成岩作用对沉积物的影响、盆地的构造抬升运动和古气候变化。首先,不同层段沉积物受到还原成岩作用不同程度的影响,A段沉积物几乎不受影响,B段和C段沉积物均受到较强的影响,从而形成A/B界线。其次,磁学参数的周期性小幅波动记录了松辽盆地古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最后,B/C段界线处磁学参数的突然快速变化可能与松辽盆地东部逐渐抬升所引起的物源变化(由南北向转变为东西向)有关。  相似文献   
33.
松辽盆地深部油气已成为今后油气战略性接替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松科二井连续取样的6042组103种单体的轻烃组分数据显示,轻烃组分垂向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分段性,整体可划分为6个区段:Ⅰ段(井段470~1000 m)罐顶气峰面积小,出峰个数少,主要以甲烷为主,重烃较低,为浅层低熟油气段。Ⅱ段(井段1000~2800 m)罐顶气峰面积小,出峰个数多;甲烷含量中等,重烃含量普遍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处于成熟阶段,为常规油气段。Ⅲ段(井段2800~3320 m)罐顶气峰面积小,出峰个数较少、零散;甲烷含量整体较高,重烃含量与Ⅳ段相似,表明该段气源可能来源于Ⅳ段。Ⅳ段(井段3320~5940 m)罐顶气峰面积大,集中分布在3400~3800 m和5200~5400 m井段,明显高于Ⅲ段和Ⅴ段;为Ⅲ型烃源岩,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Ⅴ段(井段5940~6200 m)罐顶气峰面积、出峰个数低;甲烷和重烃含量较低。Ⅵ段(井段6200~7018 m)出峰个数、罐顶气峰面积低;甲烷含量较高,重烃含量中等,其总体特征与Ⅳ和Ⅴ段不同,推测深部可能存在气源。上述垂向分布特征反映了白垩系、侏罗系和前侏罗系在油气成因类型、成熟度和含气性及其油气来源等具有不同的特征,为松辽盆地深部非常规天然气探索拓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4.
国际上公认的上、下白垩统界线绝对年龄为100.5 Ma,该界线的“金钉子”位于海相地层中,而陆相层序中有关该地层界线的“金钉子”迄今尚无报道。陆相上、下白垩统界线的研究对于了解白垩纪中期温室条件下陆地上所经历的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价值。我国东北地区的松辽盆地发育完整的白垩纪陆相地层,可能为陆相的上、下白垩统地层界线的研究提供连续的地质记录。本文基于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松辽盆地南部松科3井全取心资料,通过对岩石类型、岩性序列和沉积相研究,于井深1 191.6 m处的泉头组二段上部滨浅湖相沉积序列中发现灰色、灰绿色流纹质岩屑晶屑沉凝灰岩。通过同沉积期岩浆锆石U-Pb测年获得年龄(96.8±2.9) Ma,时代属于塞诺曼中期。结合前人资料得到研究区登娄库组—泉头组沉积速率为90.54~110 m/Ma,由此确定出上、下白垩统界线位于松科3井泉一段中部(井段1 526.6~1 598.6 m)。本文在考虑测年结果误差的情况下,另外计算出松科3井上、下白垩统界线介于泉二段中部至登四段上部(井段1 279.6~1 917.6 m)。其他学者基于松辽盆地北部松科1井和松科2井...  相似文献   
35.
获取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记录是世界科学钻探发展的必然趋势.白垩纪作为地质历史时期"温室气候"的典型范例时期,提供了温室气候条件下地球气候系统运作和变化的良好档案.但是目前国际上针对白垩纪地层的科学钻探主要限于海相地层,对陆相白垩系的科学钻探尚属空白.在我国松辽盆地北部新近完成的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1井项目有望在此方面取得重要的突破.该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钻探工程已经全都结束,总计获取岩心长2485.89 m,收获率达96.46%,是目前为止所获取的国际上第一条最长而且连续的白垩系陆相沉积记录.针对岩心的全面研究工作正在开展并已取得初步成果.相关研究工作进展突出表现在通过厘米级样品的取样与分析,将传统地质学百万年的时间分辨率提高到万年尺度,预计其研究结果可为解决当今的全球变暖问题提供重要的参照.利用松科1井科学钻探工程的原始科学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岩心已经和在建的包括岩石地层、古生物、沉积相、古地磁、有机地化、旋回地层、地微生物等十大剖面系列,进行科学钻探成果的集成.初步研究在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旋回地层学、松辽古湖泊温度变化、地微生物和古大气中CO2浓度定量重建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松科1井"全部岩心剖切后,38%将馆藏保存,其余将用于现阶段研究,并向全世界科学家开放.后续工程"松科2井"也已经被列入国际大陆钻探计划(ICDP)候选项目.  相似文献   
36.
中国白垩纪科学钻探松科一井(主井)钻探工程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科一井是为获取白垩系完整的地层资料而在我国松辽盆地布置的环境科学钻探工程,是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要介绍和总结了松科一井(主井)施工情况和所取得的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37.
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深部钻探工程是针对白垩纪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地球深部资源调查以及基础地质研究等一系列科学问题而实施的科学钻探。松科二井是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的主体钻孔,设计的测井项目齐全,采集了丰富、连续、原位的地球物理测井资料。本文主要利用该孔的测井资料研究深部火石岭组地层岩石物理学特征;结合实验室岩心核磁共振测试结果,分析不同岩性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表明,火石岭组地层主要发育安山岩、凝灰岩、复成分砾岩和凝灰质泥岩,其中火成岩岩相以爆发相和喷溢相为主,安山岩和复成分砾岩表现为高电阻率、低声波时差特征,凝灰岩为低电阻率、高声波时差特征,凝灰质泥岩电阻率最低;储层整体上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但凝灰岩储层小孔和中孔发育,物性相对较好,是较为有利的储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评价松辽盆地深部油气资源和地层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8.
王三牛  牛庆磊  杨引娥 《探矿工程》2012,39(Z2):145-148
介绍了科学深钻的特点,针对科钻需要小钻取心大钻扩眼成井的独特施工工艺,对用于科钻扩孔钻进的扩孔钻头进行了详细的结构探讨,并针对即将实施的科松二井的地层提出了一整套适合该孔地层的PDC金刚石复合片扩孔钻头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9.
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松科1井南孔连续取青山口组一段岩心81.41m,收获率为100%。青一段沉积时期应与土仑阶对应。通过对松科1井南孔青一段岩心的精细描述,揭示其岩性-岩相-旋回的沉积序列及其过程。青一段识别出6种岩石类型(泥岩、白云岩、泥灰岩、重结晶灰岩、介形虫灰岩和火山灰)。相类型为深湖亚相以及白云岩沉积、泥灰岩沉积、灰岩沉积、深湖浊流沉积、火山灰沉积和深湖静水泥沉积共6种沉积微相。青一段中可识别的米级旋回(六级旋回)有4种类型,可划分出81个米级旋回。这些米级旋回叠加成25个五级旋回、6个四级旋回,识别出1个三级旋回界面。对青山口组一段暗色泥岩、白云岩、火山灰等特殊事件层的精细刻画对于松辽盆地的缺氧事件、烃源岩、湖海沟通事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新疆表土松科花粉分布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根据新疆94个表土中松科(包括云杉属和松属,下同)花粉含量讨论其散布规律。在远离林区的荒漠、荒漠草原表土中、松科花粉普遍出现,含量较稳定。小于5%。在沙漠荒漠中,松科花粉的百分含量不稳定。在距林地10~0.5km处,松科花粉含量随近林地而明显增长。平原河谷林及低地草甸中松科花粉含量变幅较大、在高山、亚高山草甸中含量偏高,主因流水作用和地形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