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6篇
  免费   337篇
  国内免费   398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517篇
地质学   1301篇
海洋学   174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蔺新望 《陕西地质》2003,21(1):45-51
塔里木板块南缘早古生代时期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格局,处于浅海陆棚—半深海环境,沉积了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地层。根据区域地层划分、古生物化石和最新的同位素测年数据,确定了塔里林板块南缘地层时代为早古生代。通过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初步分析,确定了该地区为早古生代的大地构造背景—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性质。因此,系统研究塔里木板块南缘早古生代沉积地层,对于重塑早生代以来该区板块构造格局及演化历史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62.
伊豆-小笠原地区地幔间断面的起伏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德国以及瑞士地震台网(台阵)记录的伊豆-小笠原地区地震的波形资料, 使用N次根倾斜叠加方法提取反射及透射转换震相, 研究了震源下方地幔间断面的分布以及俯冲板块对660和410 km间断面的影响. 研究发现, 该地区在170, 220, 300, 410, 660, 850以及1150 km深度处存在速度间断面; 伊豆-小笠原地区410 km间断面抬升, 660 km间断面下陷, 并存在区域性差异, 但临近的日本海地区410 km间断面未发现变化, 而660 km间断面则在没有俯冲板块明显影响下出现下陷.  相似文献   
63.
Introdu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tectonics and overall detections for global tectonics with multi-geophysical methods, ones can roundly study on the geological tectonics of sampling and magnetic stripe image, so as to summarize and interpret the geometrical and kinemat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ocean and the land, and spreading state of the global tectonics in a global scale. From a comprehensive view, the South and North hemispheres are clearly unsym-metrical…  相似文献   
64.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and seismic dynamics along the border zone between Fujian, Guangdo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seismo-geological data, GPS measurement, and seismi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principal compressional stress of the stress field is oriented in NW-SE direction and the principal extensional stress is in NE-SW direction; (2) the WNW-ward compression and collision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to the eastern coast of Taiwan Island are the most direct and most important dynamic source for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Taiwan area and along the border zone between Fujian, Guangdo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相似文献   
65.
郑魁香 《地震研究》2003,26(2):112-119
在北纬 2 1°~ 2 6° ,东经 119°~ 12 3°内 ,依据板块运动、地体构造界线、活动断层分析和强震震中分布四个因素 ,绘制台湾地区的地震地体构造区分图 ;将台湾地区分成东西两个地震区 ;E1~E4、W1~W4等共八个地震带。根据强震幕式分析、地震活动性水平分析、地震频次与缺震异常分析和空区与条带分析四个地震趋势分析步骤 ,分析 2 0 0 1年和 2 0 0 2年台湾地区的中强地震趋势。实际地震结果表明 ,这种地震趋势分析方法在台湾地区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6.
张天义  朱嘉伟 《河南地质》1997,15(3):179-185
秦岭山脉是古板块的会聚地,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及夹持于其间的古秦岭一大别微板块的拼合碰撞有关。晋宁构造旋回,古秦岭一大别微板块西移与扬子 块实现对接。中里东构造旋回,松潘-甘孜微板块东进与扬子板块拼合。海西构造旋回,泛扬子板块北上与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印支燕山构造旋回,四者联合运动构成秦岭造山带 。  相似文献   
67.
文章对采自华北板块山东潍坊、河北唐山和辽宁大连的寒武系开腔骨类化石的新材料进行了研究,这些化石鉴定为 Chancelloria 属。辽宁大连地区的Chancelloria 产自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馒头组下部的黄绿色页岩;山东潍坊地区的 Chancelloria 产自苗岭统乌溜阶馒头组上部的黄绿色页岩和鼓山阶张夏组的深灰色中厚层灰岩;河北唐山地区的Chancelloria 产于芙蓉统江山阶长山组的薄层灰岩,该层位是目前Chancelloria 属在中国产出的最高层位,也是全球的最高层位之一。这 些来自华北寒武系第二统—芙蓉统的Chancelloria 骨片与早期的骨片相比,展现出骨片形态趋于规则、基面从浑圆趋于平 整、骨片整合度提升的特点,进一步印证了之前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68.
本文根据赣西北地区震旦系至志留系基本层序和板内构造演化,可把古板块构造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开裂期(Z_1l-Z_2p)以中、小规模的重力流和凝缩段为特征;成熟发展期(∈_1-∈_3~1),以沉降沉积作用为主;萎缩期(∈_3~2-O_2h)以大规模重力流和混生动物群为特征;闭合期(O_3-S_3)以双幕式沉积为特征。同时阐述了在板块发展的各个阶段,不能忽视其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69.
对几个重大地质构造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壳-岩石圈是一个复杂的多级次的三维镶嵌体,不均一性是其基本属性。根据板块运动速度、构造变形速度、实地构造分析、可以认为地质构造演化是以均变式发展的。构造变形和造山带演化是相当快速的,另一些构造是长期发育定型的。就是说既使相邻地块上的变形,其变形样式、强度和速度差异可能很大。“褶皱幕”理论不符合地质实际,应予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70.
华北板块南缘栾川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栾川群出露于东秦岭北部。在栾川群分布区域,古华北板块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南逆冲,构成北秦岭的太华推覆体。栾川群存在于该推覆体内部的特定逆冲岩席之中,沿这一逆冲岩席追索,确定古华北板块南缘的栾川群是连续沉积的,而受后期推覆构造的改造,栾川群在推覆体前缘的分布是断续相连的。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的研究,对栾川群的划分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栾川群由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及大红口组构成。栾川群形成于震旦纪晚期,由湖坪及潮下斜坡等滨浅海沉积物构成。栾川群的岩浆岩为具双众数特征的岩套,具典型的大陆裂谷岩浆岩特征。并认为中元古代以来,古华北板块南缘处于裂陷拉张环境。早期的裂陷形成了熊耳群、汝阳群、官道口群及竞坪群,晚期裂陷的过程形成了栾川群、陶湾群,其进一步发育导致以二郎坪群为代表的洋壳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