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文百红  李萌  刘喜方  杨辉 《地质学报》2015,89(11):1953-1961
利用露头和岩心物性的统计资料和对羌塘盆地统一改算后的1∶50万重力资料的波谱结构分析,应用匹配滤波法分离出羌塘盆地6个构造层。通过带地形的重力反演法计算了侏罗系构造层顶底界面深度及构造层厚度,预测了羌北坳陷中5个沉积洼陷和羌南坳陷中4个沉积洼陷。这9个侏罗纪洼陷分布在中央隆起带的南北两侧,羌北坳陷侏罗纪沉积岩以海陆过渡相蒸发盐岩为主,沉积体量比羌南坳陷略小。结合地面岩矿地层分析、湖水和泉水化学测试分析和卫星遥感图像解译资料综合评价认为,羌北坳陷比羌南坳陷具有更有利的蒸发岩沉积条件,初步预测羌北坳陷QB2和QB3洼陷为一级有利的含钾沉积洼陷,羌南坳陷QN1和QN2洼陷为二级有利的含钾沉积洼陷。  相似文献   
102.
杨田  操应长  王艳忠  王健  张会娜 《地球科学》2015,40(12):2067-2080
优质储层成因已成为制约中深层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录井、三维地震等资料,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分析测试等技术方法, 对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扇三角洲前缘优质储层成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 沉积相带原始物性好坏、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弱差异、地层超压强弱及发生时间、油气充注强弱及发生时间、断层/不整合对流体的输导以及膏盐层的作用是控制沙四下亚段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优质储层发育是特定"源-流-汇"成岩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利沉积条件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 储层与烃源岩之间的有利通道(断裂、不整合、相对高孔渗储层)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前提; 储集层与烃源岩较短的运移路径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 充足的流体来源、油气充注、地层超压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3.
根据地层基准面原理,通过对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将辽河清水洼陷东营组划分为4个3级地层旋回(层序):东三下、东三上、东二和东一层序;识别出3种类型的沉积体系:较深水湖—水下扇、浅湖—三角洲以及河流—泛滥平原体系;并在层序格架内分析了各旋回的沉积体系构成和储层砂体的发育情况。综合分析生、储、盖条件后认为,在纵向上,东三下和东三上旋回为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层段;在平面上,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应主要寻找洼陷中部的水下扇砂体和洼陷北部、西部与构造及断层相配合的辫状三角洲或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主要储层砂体类型为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河口坝和席状砂。  相似文献   
104.
孤南洼陷古近系沙三段中亚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层序地层学认为,在盆地演化过程中,海(湖)平面或可容空间的变化是统一的。然而根据对可容空间变化的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受到基底的差异沉降、沉积物的沉积以及绝对湖平面的变化三种因素的控制,断陷盆地内可容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是非统一性的。根据可容空间的变化划分出的可容空间增加带、减小带以及转换带所组成的体系及其在平面和垂向上的空间展布称之为可容空间转换系统。文中首先从理论模型的角度分析了断陷盆地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论述了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组成和划分方案,并以孤南洼陷沙三中亚段为研究对象,划分了一个三级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并细分为7个四级可容空间转换系统。最后从石油地质学理论以及可容空间转换带处准层序垂向发育特征两方面阐述了转换带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典型油气藏实例解剖,认为可容空间转换带控制了有利的成藏组合的发育位置。  相似文献   
105.
郝玺  李双应 《安徽地质》2008,18(4):258-263
根据对山东东营博兴洼陷沙四段砂岩粒度特征统计,对沙四段砂岩的分选性、偏度、峰度等进行了分析,并利用萨胡粒度判别函数和C—M图解识别出浊流和三角洲(河流)沉积环境。归纳出了6种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形态样式,最后别出湖底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等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6.
基于前人对富林洼陷F117-F121井区的精细构造解释、油源分析,创新性地提出本区中生界油藏类型为下排式;采用流体包裹体压力恢复方法,并结合岩心、岩石薄片观察,分别从源岩超压和裂缝输导体系两方面论证,证实了研究区油气成藏类型确为下排式;采用数学公式演绎法,引入"压降"概念,量化评价下排式油气运聚最大波及范围为172.84m,该结果与实际试油成果排烃范围为180m吻合。  相似文献   
107.
依据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车西洼陷陡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段岩心、测井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的“源-汇”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车西洼陷沙三下段为一个三级层序,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低位、湖侵与高位3个体系域,其陡坡带沙三下段发育杂基支撑中砾岩、碎屑支撑中砾岩、杂基支撑细砾岩、碎屑支撑细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递变层理砂岩、滑塌岩等11种重力流成因岩石类型及深湖泥岩,表现为典型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整体呈“由大变小,再变大”的演化趋势。(2)车西洼陷陡坡带自西向东识别出6套供源体系,可分为有沟道为主供源体系和滑塌为主供源体系,分别形成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和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类型,其中滑塌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中的滑塌变形构造更发育、更普遍,但其扇体规模较沟道供源为主近岸水下扇小。(3)进一步的“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沙三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物源区母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其在强烈的构造活动、湿热气候作用下,易于发育石漠化古地貌,剥蚀作用较为强烈,由此形成的频发的季节性重力流进入湖盆,形成该地区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不同体系域时期扇体规模的差异主要受物源区气候和植被覆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8.
阐明了深部非常规性硬石膏型储层研究的迫切性。从气候、沉积特征、岩性分布、包裹体均一温度、高温热液蚀变矿物硅灰石、低温热液蚀变矿物片钠铝石等10个方面证据厘定了热液型硬石膏的存在。这种热液型硬石膏,面孔率达28%,是深部有利的储层,同时也是深部热液存在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9.
渤南洼陷沙四段膏泥岩样品中检出了高丰度孕甾烷(相对于规则甾烷),孕甾烷/规则甾烷值为0.52~7.88,平均值为3.12。这些膏泥岩样品具有指示性较强的盐湖相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如较低的姥鲛烷/植烷值(Pr/Ph=0.12~0.76)、高伽马蜡烷指数(GI=0.04~1.45)、高升藿烷指数(HHI=0.03~0.22)和较高的二苯并噻吩/菲值(DBT/P多大于1),均指示了高盐度水体、强还原性和富硫沉积环境,生源输入主要为嗜盐菌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根据渤南洼陷沙四段原油中检出丰富的含硫甾烷,推测渤南洼陷高丰度孕甾烷可能与含硫甾烷形成过程中的不完全硫化作用有关。通过剖面上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随埋深的纵向变化特征发现,孕甾烷与Pr/Ph、HHI和GI值等呈现良好的相关性,它们均指示还原、高盐度以及富硫贫铁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0.
确定油气运移时期和路径是分析油气成藏的关键。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测试、盆地模拟和含油气包裹体指数GOI统计法,研究了辽河西部凹陷南段的油气运移时空展布特征和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该地区的成藏期有3期,分别为东二期、东一期和明化镇期,其中以前两期为主。盆地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尽管沙河街组烃源岩在沙一期末开始生油,但在东营期才开始大规模排烃和成藏。GOI的统计和分析表明,GOI>5%的高值区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已发现的欢喜岭油田和双南油田即分布在GOI>5%的区域内。利用流体包裹体信息结合盆地模拟能更精确地反映出油气运移的时空展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