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129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本文对龙门山断裂带金河磷矿浅钻岩芯中的三种断层泥开展了低速到高速摩擦滑动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变形样品开展了BET比表面积研究.摩擦实验在干燥和孔隙水压条件下开展,速率范围涵盖20 μm·s-1~1.4 m·s-1.实验结果显示,三种断层泥在干燥条件下的摩擦性质差别不大,但在孔隙水压条件下,三者的中低速摩擦强度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种类而非总含量紧密相关,蒙脱石和伊利石相比绿泥石更能有效地弱化断层.三种断层泥在孔隙水压条件下存在中低速率域的速度强化,暗示着对断层的加速滑动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孔隙水压下,黄绿色和灰绿色断层泥的初始动态弱化非常迅速并伴随断层泥层的瞬时扩容,凹凸体急剧加热导致的局部热压作用可能是造成这种力学行为的物理机制.在经历高速滑动之后,三种断层泥在干、湿条件下的BET比表面积都显著降低,暗示着可能发生了颗粒烧结.中低速域内,孔隙水的存在使得断层泥呈现分散式的剪切变形,BET比表面积的增加因此比干燥条件下更加明显.对表面能的估算表明,颗粒磨碎所消耗的能量至多不超过摩擦力做功的8%,暗示着断层作用中颗粒磨碎所占的能量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222.
邵济安 《地质学报》2020,94(8):2190-2199
中生代华北燕山造山带是陆内造山作用的典型,但长期来对造山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存在多种分歧观点。本文尝试将岩石圈不同深度的构造整合在一起,探索陆内造山作用的主因。本文拟从燕山带中生代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入手,选择集宁-承德基底岩石圈断裂带作为先存构造薄弱带,结合不同深度层次的地质作用:①地表的断陷盆地及其火山-沉积岩建造;②断块构造的差异隆升;③固态流变和地热活动;④幔源或者壳幔混溶的火山岩,论证先存构造薄弱带的活化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幔源熔-流体的交代作用讨论了岩石圈强度的弱化,结合岩石圈结构的层析成像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地幔底辟体上涌是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构造活化的重要背景。不排除不同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最后,从与国外典型的陆内造山带的对比中,进一步认识到:深部地幔物质上涌和上部岩石圈物质的均衡调整,是陆内造山与陆缘造山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223.
为高质化利用南美白对虾加工副产物蛋白资源,本研究以南美白对虾加工副产物虾头虾壳为原料,蛋白水解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酶解工艺。检测虾蛋白肽分子量的分布范围,评价其抗氧化能力及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与虾头内源酶自溶酶解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最佳酶解工艺参数值为:酶添加量4%、酶解时间6.5 h、酶解温度40℃、料液比1∶5。经蛋白层析仪检测,分子质量分布在75~1 355 Da的蛋白肽占比达到76.35%。虾蛋白肽的羟自由基清除率IC50为4.64 mg/mL、DPPH自由基清除率IC50为3.08 mg/mL,提示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虾蛋白肽中剂量组(10 mg/kg)能显著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并提高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免疫器官指数和吞噬指数,表明虾蛋白肽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24.
桶形基础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海洋油气平台、海上风机、输电塔、防波堤等构筑物,研究其循环承载特性对以上构筑物服役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软黏土中开展单桶循环上拔以及小间距群桶循环上拔和循环下压超重力离心模型试验,发现循环上拔地基破坏模式为整体破坏,裂隙均呈现圆弧形,循环下压呈现渐进式整体破坏模式,下压过程的挤压作用可明显减小桶周泥面高度,导致其承载力降低。模拟双向受荷工况的循环上拔试验在5次加载后荷载弱化系数开始趋于稳定,远早于单向受荷工况;单向和双向受荷工况循环上拔荷载弱化系数残余稳定值分别为0.31和0.32,循环下压荷载弱化系数最小值为0.35,表明不同加载方式竖向循环荷载作用下,此三者大小均可用软黏土地基灵敏度倒数预估。  相似文献   
225.
采用多阶段水解 -好氧串联工艺处理高浓度玉米淀粉废水。试验结果表明 :①废水经多阶段水解 -好氧工艺的水解段H1后 ,废水的 ρ(BOD5) /ρ(CODCr)从 0 .90提高到 0 .95 ;废水经水解段H2 后 ,废水的 ρ(BOD5) /ρ(CODCr)从 0 .81提高到 0 .97,说明水解段具有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的功能。②在总水力停留时间 (HRT)为 6 0h、进水pH为 5 .9~ 6 .0 8和进水 ρ(CODCr)、ρ(BOD5)、ρ(NH+ 4)平均分别为 82 0 5mg/L、7395mg/L、16 0 .0mg/L的情况下 ,CODCr、BOD5和NH+ 4去除率分别达97.7%、99.1%和 88.1% ,出水水质达到或接近国家污水排放二级标准 (GB8978- 96 )。③各处理单元对CODCr、NH+ 4去除效果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26.
坚硬顶板条件下采煤工作面容易诱发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矿震及采空区飓风等动力灾害,严重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基于裸眼分段压裂超前弱化模式,结合“压裂垮落体+煤柱+承重岩层”协同支撑理念,提出坚硬顶板分段压裂超前弱化解危技术。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技术研发、工程应用等方法,探索顶板分段压裂超前弱化解危机理,研究形成稳定协同支撑系统的定量判定公式,并在河东煤田保德煤矿开展工程应用。结果表明:根据判定公式可优选压裂目标层位,顶板分段水力压裂弱化技术实施过程中,最高压力22.43 MPa,破裂压降最大达6.17 MPa,单个钻场3个钻孔累计出现3.0 MPa以上压力降167次;根据压裂前后工作面来压情况可知,压裂后顶板来压步距、动载系数、来压均值分别降低35.02%、14.29%、13.87%,巷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验证分段压裂能够形成人造协同支撑系统,实现坚硬顶板动力灾害的弱化解危。研究实践可为同类地质条件下顶板强矿压灾害防治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227.
在分析华北地台结晶基底形成演化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大型古老的韧性剪切带,以及它们作为主要的基底弱化带在后期的继承性活动。结合现今位移调整的总趋势和地震活动规律,讨论了沿基底弱化带的再活动与地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28.
利用贝类废弃物制造水解动物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扇贝加工废弃物—扇贝边为原料 ,采用枯草杆菌蛋白酶、胰蛋白酶、Flavourzyme对其进行深度水解 ;然后应用超滤技术对酶解液进行分离 ,除去未水解的蛋白质、细菌、微细的颗粒等物质 ,得到富含氨基酸和小分子肽的超滤透过液 ;再应用反渗透技术进行预浓缩 ,以除去其中过多水分 ;最后 ,对该浓缩液进行减压浓缩或喷雾干燥 ,即得到浓液状或粉状的水解动物蛋白产品。其中 ,粉状产品的粗蛋白含量为 6 6 .88% ,氨基酸态氮含量为 6 .96 % ,氨基酸态氮 /总氮 6 5 .0 5 % ,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229.
水解方法对坡缕石负载TiO2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水解和直接加水水解方法制备了负载型坡缕石/TiO2,并以300W高压汞灯为光源,活性金黄BES的降解活性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催化剂的投加量、催化剂煅烧温度以及实验重复次数对活性金黄染料溶液光降解作用的影响,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光催化氧化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最佳煅烧温度是300℃,最佳投加量为1g/L,并且直接加水水解方法优于蒸气水解法,直接加水水解方法能得到锐钛矿型TiO2,而蒸气水解方法只能得到无定形态TiO2。2h后,直接加酸水解制备的催化剂对活性金黄BES的去除率可达93%。  相似文献   
230.
聚丙烯酰胺钻进液虽具有失水量低,流变性能好的优点,但对浓度比较敏感,并且遇水敏性地层时,絮凝效果差,在添加稀释剂时,易失去不分散低固相钻井液的特性。针对上述问题,开发出低固相钻井液体系:水解聚丙烯腈胺使用浓度0.3%~0.4%,防塌效果好;聚丙烯酸钾,加量0.05%~0.1%,能够有效抑制泥页岩分散;硝基磺化腐植酸钾,加量1%~3%,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抑制泥页岩水化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