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88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形态及其地文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通过河床比降和凹度两个指标,研究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形态的自动调整作用,结果发现比降和下凹度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28和1.35,偏离均值为1~2%,变化很小,说明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抬升的形态调整,标志着河道已进入了老年期发育阶段。对于研究河道发育史和老年期河道的特点,以及在治河上均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2.
甬江河床演变及航道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承烈 《地理研究》1988,7(3):58-66
本文分析甬江动力、泥沙、边界及河床演变的基本特征,提出甬江航道整治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63.
王平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2):183-197
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河水温度对干旱区宽浅型河床渗透系数影响的定量研究”,并梳理了其他相关研究,总结了中国西北干旱区间歇性河流与含水层水量交换研究所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及当前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主要结论为:以宽浅型沙质河床为基本特征的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下游河流,其河床每年经历数次干湿交替与冻融过程。受河水温度与河流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河床作为河流与含水层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其渗透性能具有高度时空变异性,已成为河水与地下水水量交换研究的难点与热点。分析指出,在环境变化和当前交叉学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以河流与含水层相互作用为核心的潜流带水文学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64.
师长兴 《地理科学》1997,17(1):56-62
以西辽河红山水库修建后上游河道调整为例,说明了除来水来沙等的变化所引起的河流系统调整外,存在由于河流系统可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水库水位上升后造成的溯源淤积发展中,主、支流河道、上、下游河段冲淤相互影响,槽,滩淤积相互转换,地生态系统调整的影响下,产生的可调要素的复杂多向的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65.
本文对Einstein输沙模式进行了简化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严格的数学推导,求出了Einstein床沙质挟沙能力公式中的J1、J2及p积分,从而给出了Einstein床沙质输沙函数的解析关系.通过与数值解的比较,表明本文的结论是正确的.由于本文所给的解析结果较简单,所以使Einstein输沙公式有可能在实际中,特别是在河床变形计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本文是在悬浮指数z<1的情况讨论的,因此结论只适用于以悬移质运动为主的细沙河流.  相似文献   
66.
下切古河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基面抬升、溯源堆积、依次退积叠置是下游河段古河谷厚层连续沉积产生的关键。基于此点,对现有古河谷沉积模式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7.
崔克信 《地质论评》1940,5(Z1):45-52
緒言民國二十七年五月初本所有長潭工業區地質調查計劃,由本所及湖南地質調查所同人分幅調查。著者担任湘潭以南之洪塘幅,五月九日前往工作。所用地形圖,係湖南陸軍測量局民國四年所测製者,縮尺爲二萬五千分之一,等高線距爲十公尺  相似文献   
68.
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及其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钱塘江口是世界著名的强潮型河口湾。平面上呈典型的喇叭状,具明显的三分性:上部的正常河流段、中部的河口湾漏斗、下部的口门带。据沉积作用和沉积相组合,钱塘江河口湾的形成及其发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末次冰期(20000-15000aB,R)──下切河谷形成;(2)冰后期早期海侵(15000-7500aB,P.)─-河口湾充填;(3)最大海侵(7500-6000aB.P.)──海湾形成;(4)海面相对稳定期(6000aB.P.至今)──河口湾发育。其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退-海侵进积旋回沉积层序。下切河谷底部的厚度异常的河床相砂砾层,从形成阶段上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是河流下切的滞留沉积,晚期是基面抬升河流加积作用形成,它们的界限即为初次海泛面。加积作用形成的河床相砂砾层,有别于滞留沉积作用形成的河床相砂砾层,前者具加积副层序组合、向上变细的正粒序,且形成的地质年代较晚。  相似文献   
69.
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过程研究是科学认识水循环规律及地下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基础。河床沉积层与其下伏潜水含水层岩性差异是河流下伏含水层的主要结构特征,也是控制河流对地下水补给过程的主要因素。为揭示含水介质分层结构特征影响下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基于黄河干流河南段野外试验结果,建立了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概念模型,并以地下水流路径为对象,精细刻画了地表水地下水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1)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主要受河床沉积层渗透性影响,河床沉积层厚度变化对河流向地下水的补给量影响不大。即:河床低渗透性沉积物的存在是河流向地下水补给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当河床沉积层与其下伏含水层厚度比(HS/H)由0增大为0.125时,河流向地下水补给量的减小幅度达72%。(2)与均质条件相比,河床沉积层渗透性及其厚度变化均明显改变了河水向地下水补给的水流路径及径流时间。随着河床沉积物与下伏含水层渗透系数比KU/KL的增大,河水向地下水补给的水流路径穿透深度增大,径流时间延长。(3)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及地下水径流时间对低渗透性河床沉积层渗透系数的敏感性随渗透系数的减小...  相似文献   
70.
冰臼与壶穴之争述评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杨超群 《热带地理》2001,21(1):86-93
一些地质学家在粤东揭西和丰顺所发现的U形谷、冰碛物和石海等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证据不足,该区成群出现的“冰臼”,实际上是河床基岩为河流侵蚀所形成的壶穴。控制壶穴形成的构造、岩性、地貌和河流作用等条件,文中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述。粤西北封开一怀集地区已发现一系列第四纪冰川遗迹,因此广东的第四纪冰川问题,今后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