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8篇
  免费   1251篇
  国内免费   1561篇
测绘学   471篇
大气科学   96篇
地球物理   416篇
地质学   7279篇
海洋学   910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466篇
自然地理   406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229篇
  2021年   270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272篇
  2014年   448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425篇
  2011年   425篇
  2010年   342篇
  2009年   380篇
  2008年   415篇
  2007年   360篇
  2006年   385篇
  2005年   304篇
  2004年   347篇
  2003年   407篇
  2002年   406篇
  2001年   334篇
  2000年   399篇
  1999年   321篇
  1998年   347篇
  1997年   372篇
  1996年   279篇
  1995年   257篇
  1994年   215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4篇
  193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81.
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长江三峡地区陡山沱组层型剖面--田家园子剖面成冰系南沱组顶部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102个岩石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Zn,Co,U,Mo,Ni,V)的富集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机制以及三峡地区成冰纪-埃迪卡拉纪转换时期的水体特征。结果表明:在南沱组顶部仅Zn和Co富集;在盖帽白云岩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富集,而在盖帽白云岩上部,除Zn和V外,其他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亏损;在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由最初的亏损,逐渐变为较稳定的富集。在陡山沱组下部,出现2次明显的富集峰值,分别出现在剖面的0.4m处(盖帽白云岩中间)和6.5m处(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整个剖面大部分样品具有Eu的轻微正异常(Eu/Eu*<1.6), 而在剖面0.4m和6.5m处,Eu具有明显的正异常,结合稀土配分类型、Y/Ho值、La异常、Ce异常等指标,推测这2次异常均可能受到深海热液流的影响,而缺氧海水的上涌造成水体缺氧,导致这些元素出现富集峰值。U/Th、V/(V+Ni)以及稀土元素指标综合指示,三峡地区南沱组顶部冰碛岩应为氧化环境下的沉积物;随着冰川消融,冰融淡水注入古海洋,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的沉积受冰融淡水的影响,深部缺氧海水的上涌使沉积水体经历氧化-缺氧-氧化的转变,海水的分层性较强;而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沉积环境以分层性较弱的弱氧化环境为主。  相似文献   
982.
澳大利亚蕴藏了丰富的铀矿资源,目前铀矿储量位居世界第二。在大地构造上,澳大利亚可划分为中西部前寒武纪克拉通和东部显生宙造山带。在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铀矿在北澳、南澳、西澳、中澳和东澳五大成矿区带中的分布情况,勾勒了北澳的派恩克里克、南澳的奥林匹克坝、西澳的伊利列等15个矿集区中的34个类型迥异的矿区的总体地质环境与矿床特征。根据成矿地质作用、成因类型、矿物特征等因素,结合该国铀矿床的具体情况,归纳出8种典型的矿床类型。选取代表性铀矿进行地质环境、矿床地质的分析与总结,认为澳大利亚铀矿的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床类型丰富,资源潜力巨大,并指出这些类型可作为今后找铀的靶向类型。  相似文献   
983.
新疆北部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的一套重要致密含油岩类一直被误认为是泥岩、泥晶白云岩、粉砂岩或油页岩。经过详细而系统的X衍射研究发现,在这套所谓"泥岩"的岩石中,以泥晶级别(30μm)的火山灰为主要组分,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和自生硅质成分,还有少量方沸石和黄铁矿,黏土的含量极低(5%)或无,属于火山凝灰岩中最细的一级,可定性为沉火山尘凝灰岩。全岩X衍射分析还表明,随着芦草沟组中白云石含量的递变,沉火山尘凝灰岩呈现向白云岩的渐变序列。沉火山尘凝灰岩在镜下具有非常好的荧光显示,TOC含量达2%~20%,有机质具有似层状和分散状两种赋存状态。岩石中有几种重要的储集空间:泄水通道、泄气孔、构造缝、硅质岩的碎裂缝、火山灰方沸石化溶孔及藻类(?)溶孔等。与非火山成因类泥岩和页岩的岩石学特征对比表明,芦草沟组沉火山尘凝灰岩可成为重要的烃源岩,而沉火山尘凝灰岩生烃过程中,大量的黏土矿物并非是必需的。沉火山尘凝灰岩可以是一种很好的自生自储岩类。  相似文献   
984.
桂中坳陷浅层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显示丰富,其组分主要包括CH4、CO2和N2三种。自北向南,天然气的组分呈现明显分异,石炭系广泛出露区多见富N2气聚集,体积分数达80%~90%,忻城—合山一带二叠系—三叠系残存区,烃类相对富集;中部桂中1井CH4与CO2共存,体积分数相当;向南至D907井见到CH4体积分数达80%。区内CO2为深部热作用下碳酸盐岩分解成因;N2来源于大气,与地面淡水下渗、岩溶作用发育有关。认为坳陷内天然气的较好显示及其组分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系由该区保存条件存在差异性所致。  相似文献   
985.
渤海湾盆地埕北低凸起潜山断裂特征及其控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地震资料的精细构造解释,结合区域地质分析表明,埕岛潜山受印支、燕山等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发育了负反转、走滑拉张、构造调节三种断裂;紧邻古近系凹陷的负反转断裂以及与不整合面沟通的走滑拉张断裂在油气的纵向输导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构造调节断裂对油气聚集起到了侧向遮挡作用。总体上断裂体系控制了油气展布,形成了多个油气富集条带。  相似文献   
986.
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11个省(直辖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油气资源长期安全可靠的储存对于该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长江经济带战略油气储库基地建设规划布局的需求,在充分收集利用前人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内岩盐矿床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评价了盐穴油气储库建设的可行性。长江经济带除上海和贵州外,其余9省(直辖市)均发现了大量的岩盐矿床,主要成盐时代为震旦纪、三叠纪、白垩纪和古近纪; 成盐盆地范围0.29~10 000 km2,盐层累计厚度3~1 050 m,矿体埋藏深度40~3 400 m; 矿石中NaCl含量20%~99.86%; 矿体顶底板及夹层岩石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地质调查揭示出区内大部分地下盐穴远离地震活动带,构造稳定,因此可以改造为石油储库。考虑储气库的密闭性及安全性,江苏金坛盆地等6个盐矿埋深适中,建穴地质条件较好,适合建造储气盐穴库; 江苏淮安等14个盆地的局部地区适合建造天然气储库; 重庆垫江等11个盐矿埋深较大,可以建造储气盐穴库,但建造成本较高; 湖南澧县等21个盐矿埋藏偏浅,应选择更深部的盐层空间建造油气储库。建议在江苏金坛、淮安、赵集和丰县,江西清江和会昌,湖北云应、天门小板和潜江等盐矿地区优先开发利用盐穴。  相似文献   
987.
新乌地1井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西构造带,断裂发育,且缺乏邻井参考资料,区域地质调查程度较浅,所钻遇地层复杂,漏失、破碎、缩径等现象时常发生,给钻探施工带来巨大挑战。针对该井井身结构设计缺乏依据、地层极端复杂、事故处理难度大等问题,研发应用了超前裸眼钻进、深厚覆盖层堵漏、井内事故处理和复杂地层冲洗液护壁等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上述各项难题,降低了施工成本,形成了一套适宜于塔里木盆地西南与东南坳陷区复杂地层的小口径油气调查井钻探技术体系,为今后该地区同类钻探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88.
正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刊物《Palaeoworld》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自2006年开始由世界著名出版社Elsevier出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从2013年起《Palaeoworld》正式成为SCI刊物,被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收录(SCI-Expanded)。《Palaeoworld》主要发表以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为主的古生物学、地层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面向广大地球科学工作者以及对演化生物学、历史地质学等感兴趣的专家和学生。发表文章主要包括以下领域:各门类化石  相似文献   
989.
在盐湖沉积演化过程中,钾盐矿物在盐类沉积的中晚期阶段才开始析出。因此,研究含盐系盐类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不仅可以从侧面获取岩盐的沉积物源和成盐古卤水蒸发浓缩程度等地球化学信息,而且更能揭示古盐湖钾盐富集趋势。文章通过对库车盆地钾盐科探1井钻取的岩芯样品进行高精度采样测试,得出岩盐中Mg×103/Cl、K×103/Cl、Li×103/Cl与K+、Mg2+、Li+、Ca2+、Cl-含量的垂向变化规律。并与库车盆地其他钻孔中的岩盐含钾性进行对比,同时,依据钻井剖面岩性特征,与潜江凹陷和大汶口凹陷含盐系剖面进行对比,论述研究区成盐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钾盐成矿前景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990.
胡庆成  闫浩  吴春明 《地质论评》2014,60(3):601-610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成矿流体最具代表性的是H2O—Cl—S流体。流体的性质强烈控制着Cu、Au的成矿行为,包括溶解性、迁移形式和气—液分配。流体的氧逸度和流体中Cl、S物种相对含量决定金属在流体中的溶解形式,高氧逸度的高温高盐度流体中Cu、Au主要和Cl络合,S-3也可能是促进Au溶解的重要S物种形式。而过量的S有利于Cu、Au等元素以含S离子络合物进入液相流体,与含S中性络合物配分进入气相流体并迁移Au至浅成低温热液环境形成矿床。岩浆需要经历充分的分异,出溶成分和性质有利于金属迁移的流体,形成高品位的斑岩型Cu、Au矿体;上覆叠加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体可能需要初始的成矿流体状态进入NaCl—H2O的超临界区、有效的演化方式、良好的流体缓冲环境和有利的Au沉淀场所。相分离和流体—流体反应是沉淀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Au矿体最重要的流体演化方式。气相流体具有独特的流体性质和演化方式,可能成为十分重要的成矿流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