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亚热带红土与水稻土铁锰结核理化特性与形成环境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亚热带第四纪红土和金衢盆地现代水稻土中铁锰结核的理化特征对比发现,水稻土铁锰结核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化学组成与第四纪红土中的结核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存在着明显差别.第四纪红土中的结核与水稻土中的结核都是在于湿交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水稻土中结核的形成是水稻生长期的渍水、还原作用和收获后的控水、弱氧化作用交替进行的结果,形成时间短暂,环境较为稳定;第四纪红土结核的形成是气候环境周期性干湿变化的结果,结核淀积时段气候干热,氧化作用强烈,反映第四纪红土形成环境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42.
本文运用GM(1,1)分解模型和ARIMA模型分别模拟柳林泉流量。根据影响特征将泉水流量变化分为两个时段研究:1957—1973年泉水流量处于自然状态;1974—2009年泉水流量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运用第1时段的数据建模获得自然状态下泉水流量的模型,将模型外推,获得第2阶段自然状态下泉水流量,然后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减去同期实测流量,获得人类活动对泉水流量衰减的贡献。GM(1,1)分解模型的结果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柳林泉衰减量为2.26m3/s;ARIMA模型的结果为2.32m3/s;与同期实际衰减量2.27m3/s比,相对误差分别为0.44%和2.20%,表明两种模型都适用于泉水流量的模拟。对比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柳林泉流量衰减的贡献,两个模型得到同样结果,即人类活动的贡献是气候变化的8~9倍。实证研究显示,GM(1,1)模型适用于指数序列的模拟,对具有周期波动的泉水流量,可通过周期修正提高精度;而ARIMA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泉水流量相对于降水量的时间滞后效应,能比较准确地模拟泉水流量与降水量的量化关系。   相似文献   
43.
研究了我国青藏块体地区每一地震活跃幕里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地震活动强度和地震活动持续时间,认为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意味着我国青藏块体自1995年或1997年开始的地震活跃幕已经进入后期,同时也意味着这一地区自1920年以来更长时间尺度里的地震活动期也进入了收尾阶段.未来几年青藏块体地震活动水平为7级...  相似文献   
44.
大地震的18.6年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全球分为15个研究区,用1900~2009年MW≥7.0地震目录,统计分析了各区大地震与月球交点运动周期的关系,得出15个研究区中有10个区,大地震存在统计意义上的18.6 a周期:活跃段为12.4 a,平静段为6.2 a;环太平洋地震带北、南、西、东4大区的大地震,不仅有这样的周期,而且其地震活跃段的时间存在一定规律.用第6个18.6 a(1991~2009年)期间的大地震,检验据前5个18.6 a(1900~1990年)地震目录所得18.6 a 周期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发现有这种周期的地区多数的周期性是稳定的.大地震18.6 a周期的可能成因有: (1)18.6 a潮波通过调制日潮和半日潮调制大地震; (2)上地幔内流体的潮汐(地内潮)作用; (3)18.6 a潮波通过影响地球自转变化调制大地震.  相似文献   
45.
197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历了第V个活跃幕(或轮回)的平静和活跃时段,通过分析研究这两个时段地震活动在时空强上的差异,定量提取其活动演化过程参量,为该区未来地震活动期判定提供相对定量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6.
用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的周期关系做多雨时段的预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赵改英  刘冰  齐收金 《高原气象》2000,19(2):172-178
对100hPa南亚高压的振荡指数及500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指数、西进指数进行了谱分析,着重考察了5天到一个月的振荡周期。通过分析得出,南亚高压的显著周期主要是准两周周期,西太平洋副高的显著周期主要是准一周周期,其次是准 两周周期;在多数情况下,南亚高压东进比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加强提前1 ̄2天;南亚高压的显著周期与西太平洋副高的显著周期叠加时,陕西地区可出现多雨时段。  相似文献   
47.
应用低频滤波方法分析大气的低频振荡 ,并绘制成低频天气图 ,分析了大气低频天气系统特征及其与陕西初夏多少雨时段的关系。指出 :当河套附近有低频气旋生成或有低频气旋移经该地区时 ,预计未来陕西省将转为多雨时段 ;当河套附近有低频反气旋生成或有低频反气旋移经该地区时 ,则未来陕西将转为少雨的干旱时段。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可靠气象资料分析,发现盆东大洪峰出现在5~7月(汛前期)的机率明显比8~9 月(汛后期)的高,这是环流形势明显差异造成的.从而提出了盆东的最佳蓄水时段,为用好水、管好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9.
残余和现今应力场重迭法预测强震危险时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红河断裂带测区为例,用X射线法测量了测区的古构造残余应力场及其应变能密度场,用有限单元法计算了测区在两种边界条件下的水平最大剪应力场,用实验和理论证明了古构造残余主压应力大小和方向对岩石破坏、破裂扩展和震级的影响。用上述方法预测,松平—南涧、玉溪—开远、普洱为测区内强震危险区段。结合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对变率的天文观测曲线在时间轴上的外延,预测得1989-1996、1999-2004、2007-2013、2016-2018年为测区内强震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50.
统计时段对地震活动性参数估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玮琼  吴宣 《地震学报》2001,24(6):588-595
就统计时段选取的不唯一性对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和年平均发生率v4的影响,作了广泛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统计时段对b值产生的影响一般比对年平均发生率的影响要小.由于年平均发生率与b值间的指数函数关系,因而改变统计时段所引起的b值变化,对各震级档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影响呈幂级数规律减少或增大.这些结果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的计算将产生综合效应,对进一步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范围是十分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