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3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21.
禾谷缢管蚜种群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在麦田的聚集和扩散具有周期性发生的规律,种群在不同时间也表现不同状态。用模型聚类法分析了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将发生动态分为5个状态,即初盛状态、凋落(点片)状态、盛发状态,以及因外迁和死亡形成的衰减状态。经分析认为,化学防治应在初盛期进行。  相似文献   
222.
在干热谷地区的研究中,大都根据海拔高度划定干热谷气候区的范围.而实际上,干热谷景观同时受地形特征(包括高程、坡度和坡向)和人类活动的多重影响.单纯利用高程信息划分干热谷景观区,而没有考虑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显然难以正确地识别不同的自然景观.本文以最为典型的元谋干热谷为例,首先利用多波段混合运算方法提取山体阴影区,从而剔除坡向的影响;然后,以DEM数据为基础,针对陆地卫星影像,分别采用土地利用绘图法、陆面温度阈值法和干热指数法(RTVI,Ratio of Temperature and NDVI)三种方法对干热谷景观进行识别; 最后,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以上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干热指数用于识别干热谷景观区域是最为简单可行的方法; 从研究区域的典型干热谷景观分布特征来看,该景观虽然已远远超出传统高程划分的1350m上限,但是,超出这一上限的干热谷景观斑块相对破碎,水体及植被斑块与干热谷景观斑块交错连接,说明这一区域生态恢复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23.
关于深切谷的形成因素,考虑较多的还是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此因素也是大家一直都非常认可的;对于气候和构造运动等因素对深切谷形成和充填的影响,目前研究的比较少。冰后期深切谷开始充填,但对于其充填模式存在较大分歧,目前国外流行的是Zaitlin等建立的波浪型河口湾深切谷充填模式,但此模式不能应用于沙量丰富的大河河口湾,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深切谷充填模式。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经历了半个变化周期,却在深切谷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海侵、海退沉积序列,但对其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的确定,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不是很统一,对于体系域的划分也存在一些分歧。  相似文献   
224.
太行山中段左权羊角镇发育新生代玄武岩, 记录了太行山新生代以来的构造隆升事件。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与玄武岩发育相关的地貌面及其上的地层特征分析, 初步确定该玄武岩是上新世末期到早更新世初期的喷发产物, 初步揭示了太行山中段区域上晚上新世以来地貌发育历史, 主要存在6次构造隆升与剥蚀期: 在唐县期宽谷面形成的基础上, 于上新世晚期存在一次隆升和一次稳定侵蚀期, 并侵蚀形成“U”形谷; 早更新世初, 玄武岩开始间歇性喷发, 同时发生以西武家坪为中心的地区上拱, “U”形谷为玄武岩充填, 之后经剥蚀堆积形成第四级阶地面; 早更新世末, 该区再次发生隆升, 并形成第四级阶地; 中更新世末, 该区发生隆升, 形成第三级阶地; 晚更新世以来, 太行山中段又连续发生两次抬升, 从而在玄武岩体上形成了4级阶地, 形成太行山现今地貌。研究同时表明, 太行山中段上新世晚期以来的隆升主要发生于上新世末到早更新世时期。这一认识为探讨太行山中段晚上新世以来的构造隆升提供了具体证据。  相似文献   
225.
雅鲁藏布江米林宽谷段爬升沙丘粒度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雅鲁藏布江米林宽谷段爬升沙丘分布广泛。选择卧龙镇西侧雅鲁藏布江右岸典型爬升沙丘,根据沙丘爬升高度和叠置沙丘地貌部位对其表面沉积物进行了系统采样。作为河谷风沙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采集了河漫滩、阶地沙丘沙样品。粒度分析表明,爬升沙丘对河漫滩沙丘、阶地沙丘在物源和形成过程方面具有继承性,其表面沉积物以细沙和极细沙为主(2.07~3.71Φ),分选中等或较好(0.20~1.41Φ),细偏,多峰。由坡脚向丘顶的沉积物粒径变细,分选变好,偏度和峰度降低。爬升沙丘表面叠置沙丘的粒度向丘顶变粗、分选变好。细沙、极细沙等粒级组分与高度相关,反映颗粒爬升能力不同。叠置条带状沙丘脊部和槽部的粒度存在分异。  相似文献   
226.
《地理研究》2012,31(1)
地形格局对大气环流与区域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已有研究认为纵向岭谷区主要受到印度洋季风与太平洋季风的共同影响,二者在哀牢山山脉附近交汇,哀牢山山脉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本文从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区域气候、河川径流以及植物稳定氧同位素等多个方面研究发现:纵向岭谷地区主要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太平洋季风的影响在8月份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够明显;在地形格局作用下,地表水汽、降水以及河川径流在纵向岭谷区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差异、经向延伸的特征;大流环流、水汽输送、区域气候以及河川径流等的空间差异,是特殊环境对水热再分配的结果,即“通道一阻隔”作用的效应;这些差异不是地理地带性的表现,而是非地带性作用的结果;这种“通道一阻隔”作用导致地表水热条件的再分配,是该区生态地理格局形成与演化的主驱动力之一。纵向岭谷地形对季风的“通道-阻隔”作用导致了一系列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和相关联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227.
简述了CCD数字摄影天文定位的基本原理,针对依巴谷星表精度情况,提出了新天文参考系下依巴谷恒星星位转换模型。通过对我国两个地区的实例分析,预测了在CCD视场内的恒星星数分布情况,为今后CCD天文摄影测量定位提供了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228.
密西西比谷中部比起落基山脉以东美国的任何其他地方有更多的地震发生,造成这些地震的地质结构深埋在沉积物中。不断深入的地球物理研究正在揭示这些潜藏的构造,使得本地区的居民对未来的地震有更好的准备。1811~1812年的冬天对于密西西比谷的欧洲定居者来说是极其困难的。当肖尼人族长、空想家Tecumseh正在试图联合这个  相似文献   
229.
宫阿都  何毓蓉 《山地学报》2001,19(3):213-219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是我国典型的土壤退化区域。通过分析土壤机械组成、团聚体及微团聚体组成、孔隙分布状况等指标,探讨了土壤结构对土壤退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采用分散率、侵蚀率、团聚度、团聚状况、结构体破坏率、受蚀性指数EVA、孔隙度等量化指标可以较好反映土壤退化程度;2.土壤颗粒分散特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孔隙度是土壤结构稳定性评价的三个重要方面,也可反映土壤退化特征。  相似文献   
230.
利用一个时变电离层理论模式,研究武昌地区(30.5°N,114.4°E)电离层F_1-ledse现象.表明利用当前关于中性气体和太阳辐射的经验模式,观测到的F_1-ledge出现与演化的基本规律将可基于现有电离层理论加以再现.指出较明显的F_1-ledge结构同较低的中性原子-分子含量比有直接关系,并同原子-分子成份的过渡高度、背景温度及其垂直分布形态有一定联系.同F_1-ledge形态相关联的F_1-F_2谷,其出现主要是由于亚稳态氧离子参与光化过程,以及电离气体参与具有一定垂直变化的输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