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测绘学   170篇
大气科学   155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374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利用LM-BP神经网络估算西北地区太阳辐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生态、水文等模型的应用需要空间连续分布的太阳辐射数据,由于地形等条件的制约,气象站点的分布有限,无法利用稀少的站点获得空间连续分布的辐射数据,而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对太阳辐射具有很好的预测性,但以往的研究都是基于单个站点估算太阳辐射,而且BP神经网络模型存在收敛速度慢、学习时间长等问题,为解决BP算法存在的不足,采用LM(Levenberg-Marquardt)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简称LM-BP神经网络)结合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据估算西北地区128个气象站点2011年的太阳总辐射月均值,通过乌鲁木齐和银川两台站的实测数据进行验证,两台站的平均百分比误差分别为2.89%和3.24%,平均偏离误差分别为0.27 MJ·m-2和0.61 MJ·m-2,且拟合优度均0.90。该模型各项误差指标较小,估算精度较高。最后将模型模拟出的辐射值,结合已有的24个辐射站点的实测值进行空间插值,得到西北地区2011年逐月太阳辐射精细化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112.
过去百年青海和西藏耕地空间格局重建及其时空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网格化的历史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可为历史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估算了1910年,并订正了1950-2000年青海和西藏的省域耕地面积数据;基于现代耕地空间格局,量化了海拔高程和地面坡度与耕地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历史耕地网格化重建模型。将1910、1960、1980和2000年的省域耕地面积数据带入网格化重建模型,得到了4个时间断面的耕地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青藏两省耕地面积1910-1950年稳定,1950-1980年快速增加,1980-2000年基本稳定,略有降低。就空间格局而言,1960-1980年,河湟谷地和"一江两河"地区土地开垦范围的扩张和垦殖强度的增长在过去百年最为明显。模型检验表明,模型重建的2000年耕地空间格局与2000年遥感数据相关系数达0.92。  相似文献   
113.
核电厂冷却塔设计气象条件中,湿球温度是重要的设计气象参数之一。近年来,由于实行自动观测,相对湿度值由仪器自动测定,因此不少气象站已经停止了湿球温度的观测,这给电厂气象参数的分析计算造成了一定困难。为此,根据气压分布型特点和分段函数,提出利用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来计算湿球温度的新方法,经河南省郑州、南阳和商丘3站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4.
拉萨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趋势及其估算方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中国生态研究网络拉萨农田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拉萨地区光合有效辐射Qp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萨地区的Qp与太阳总辐射Rs具有相同的月变化和日变化特征,Rs与Qp的平均日累计值分别为20.2 MJ·m-2和37.2 mol·m-2,Qp呈逐年递减趋势.Rs与Qp的月变化表现为6月最大、1月最小,其最大、最小值分别为25.4 MJ·m-2、14.0 M J·m-2和48.7 mol·m-2、25.2 mol·m-2.日变化表现为正午大、早晚小.光合有效辐射系数(Qp/Rs)的变化范围在1.3~3.2 mol·MJ-1之间,年平均值为1.89 mol·MJ-1,呈逐年递减趋势,2010年比2005年降低了6.7%.Qp/Rs的日变化表现为早晚大、正午小,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而且夏、冬两季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冬季比夏季低10.6%.通过分析Qp与晴空指数和太阳天顶角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拉萨地区Qp的估算方程,相对误差在4.49%左右.  相似文献   
115.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年煤炭产量占全国产量的近1/4,煤炭资源开采形成大量的采空地下空间。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山西风电、光伏发电的大力发展,如何合理利用煤矿采空地下空间,尤其是将地下空间与新能源结合将成为煤炭产业低碳发展的关键。本次研究运用比例系数法和采空地下空间守恒定律,测算出2022年山西省开采煤矿井巷可利用空间为1.54亿m3,“十五”到“十三五”期间关闭/退出煤矿的井巷可利用空间为1.05亿m3,估算1949至2021年山西省煤矿因工作面开采形成的采空地下空间约38.98亿m3,预测到2030年山西省煤矿工作面开采还可形成采空地下空间约19.56亿m3。根据山西省能源低碳发展需求提出了山西省煤矿采空地下空间未来可利用的四种模式:煤矿地下旅游或地下仓储、煤矿地下抽水蓄能、煤矿地下压缩空气储能和煤矿地下封存二氧化碳等。  相似文献   
116.
当前广泛开展的网络多媒体业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服务不稳定情况,其原因是架构于网络上的多媒体业务缺乏整体有效的网络控制机制.基于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聚合点的拥塞控制方法,能对网络多媒体业务进行有效的拥塞控制.与现有业务实施机制相比,该方案实现简单,能更有效保证业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7.
118.
区域生态环境生产能力评估:以半干旱农牧交错带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估算基本模型与参照模型对比分析并应用模糊综合评方法进行灾害性生态因子有效系数订正,初步探讨了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区域生态环境生产能力估算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9.
基于青藏高原GPS形变1991-1999年间的测量成果,通过对中尼(中国与尼泊尔)、中印(中国与印度)边界及中不(中国与不丹)边界附近GPS测站地壳水平运动速率的统计分析,运用平均速度法估算了近10a西部边境地区的形变面积。初步计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形变对我国西部边界存在影响,在1991-1999年之间西部边界的不均匀形变导致国土面积缩小0.37km2。  相似文献   
120.
随着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也应引起关注。本研究利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碳和氧气的原理,通过模拟植物各级生产力,估算出区域氧气生产量。利用MODIS的GPP产品,通过投影转换、影像裁切等处理,与GIS融合,采用C-FIX模型估算区域NPP、NEP,实现区域氧气生产量的总量估算和空间分布。以哈尔滨市为例估算了2008年区域氧气生产量,主要结论如下:①2008年哈尔滨市生产净氧气量394423.95t,植物自养呼吸消耗占初始氧气生产量的30.787%,异养呼吸消耗占0.001%,初始氧气生产量越多,植物自养呼吸消耗和异养呼吸消耗也多;②哈尔滨市处于高寒地带,2-12月氧气生产量基本趋近于0,夏季最高,秋季略高于春季;③哈尔滨市各月及全年以阿城区氧气产量最多,呼兰区、松北区次之,主城区即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及平房区最低。本研究采用RS、GIS等技术,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实现了区域氧气生产日、月、年总量估算和空间分布变化,为区域氧气生产量的估算提出了新的思路,为研究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和评价人类生活环境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