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1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滇西北宾川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其活动构造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卫星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对滇西北宾川地区活动断层进行了相对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对该区活动构造体系提出了新认识。研究表明,该区发育以北东向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的活动断裂,并构成了典型的张扭性帚状构造,控制了宾川地区构造地貌的发育。该活动构造体系的主干活动断裂是近南北向程海—宾川断裂向南至宾川处分解后形成的2条分支断层,即近南北向以正断性质为主兼具左旋的宾川断裂(F1)和北东向左旋走滑的上沧—鱼棚断裂(F2)。宾川地区活动构造体系是在区域近东西向伸展和微地块顺时旋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反映了滇西北裂陷带在青藏高原整体瞬时旋转背景下的左旋拉分运动模式。同时,对宾川地区活动构造体系的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该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对于其中主干断裂(F1、F2)的大震危险性应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52.
针对云南大理洱源县进行遥感解译、地质构造及地貌的初步调查,认为洱源Ms5.5地震的发震构造是点苍山西南侧NNW向的炼铁盆地东缘主边界正断层发生垂直活动的结果。区域构造与地貌分析揭示,炼铁盆地是沿通甸—巍山断裂带发育的上新世—第四纪伸展断陷盆地,据此认为通甸—巍山断裂现今的活动性主要表现为NEE向的伸展运动。引发此次地震的主边界正断层全长约40km,至少包含了3条倾向SWW的阶梯状正断层。  相似文献   
53.
方解石是白秧坪多金属矿集区东矿带矿石中的主要脉石矿物。不同产状矿体中方解石的REE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3个矿段成矿期方解石具有2种稀土模式:LREE(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和相对平坦型;前者表明成矿过程中没有LREE明显带出的迹象,残余热液继承了前期成矿热液的特征,而后者表明成矿过程中有LREE带出。不同类型矿体方解石中REE含量、有关参数和稀土配分模式等均变化较大,但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具有连续变化规律,显示为同源不同阶段的产物。方解石为热液成因方解石,结合其他同位素的资料和矿区的地质背景,得出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与围岩反应形成的热卤水为主、深部流体参与其成矿作用的观点。成矿过程中,由早到晚,成矿环境表现为还原向氧化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54.
弥渡地区位于滇西北断陷带东南缘,红河断裂带尾端与程海断裂交汇部位,是揭示滇西北断陷带形成机制及其与红河断裂带间运动学关系的关键区域。综合利用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发现,区内主要发育有北东向的毛栗坡断裂,北西—北北西向的凤仪-定西岭断裂、弥渡断裂、密祉断裂、寅街断裂。对断裂错动地质、地貌体及擦痕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毛栗坡断裂第四纪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兼具有正断分量;弧形的弥渡断裂及北西向的寅街断裂第四纪期间均以正断活动为主;上新世期间凤仪-定西岭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密祉断裂主要为伸展正断,二者第四纪期间均无明显活动。据弥渡地区主要断裂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及红河断裂带晚新生代活动性变化过程推测,控制弥渡盆地展布的弥渡断裂、寅街断裂等主要第四纪活动断裂是在继承和改造红河断裂带原有断层行迹的基础上形成的。上新世或更早,弥渡地区及滇西北断陷带的断裂活动与地壳张扭变形可能与红河断裂带尾端伸展变形作用有关,但第四纪期间,程海断裂基本上完全控制了弥渡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发育,这一时期区内张扭变形的动力可能来自于川滇内弧带的顺时针旋转以及周缘南汀河断裂、畹町断裂与理塘断裂等左旋走滑断裂引起的区域性走滑拉分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55.
56.
滇西北德钦—维西一带有一类重要的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含矿岩石为一套夹中酸性—基性火山岩的沉积岩系。目前的地质文献中,该沉积岩系的时代和名称争论颇多。笔者研究后认为应是中三叠统攀天阁组、中—上三叠统崔衣比组。建议以巍山地区歪古村组、三合洞组、挖鲁八组及麦初箐组作为兰坪—思茅中、新生代上叠陆内盆地的上三叠统地层名称;而攀天阁组、崔衣比组及石钟山组则为金沙江构造带维西陆缘弧带的三叠系地层名称,便于两个不同大地构造单元三叠系地层的对比。  相似文献   
57.
白秧坪多金属矿床位于滇西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北部,是在著名的三江成矿带内新近发现的重要矿床之一。为确定该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金属元素来源,对白秧坪多金属矿床开展了系统的C、H、O、S和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白秧坪多金属矿石硫化物δ34S为-5.6‰~11.2‰,具有兰坪盆地中—新生界蒸发岩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性质;矿石与盆地中—新生界沉积岩铅同位素组成相似,成矿金属源于盆地沉积地层。成矿流体中水的δDV-SMOW=-122‰~-86‰,δ18OV-SMOW=-4.52‰~-15.34‰,为大气降水补给的盆地热卤水。研究区热液成矿早阶段白云石δ13CV-PDB=-3.4‰~0.5‰,δ18OV-SMOW=4.8‰~20.3‰,晚阶段方解石δ13CV-PDB=-3.1‰~0.5‰,δ18OV-SMOW=4.1‰~18.6‰,说明成矿流体中CO2来自盆地地层中灰岩的溶解。  相似文献   
58.
研究区矿体产于三叠系中窝组底部油页岩与下伏中三叠统北衙组灰岩、白云质灰岩不整合面上,矿体呈透镜状、漏斗状,受岩浆侵入、岩溶发育影响,矿层厚度不稳定.主要矿石矿物有一水硬铝石和三水硬铝石,呈鲕状、致密豆状、松散状(土状).该矿床的Al/Si比值等岩石化学数据总体反映出Al2O3与SiO2、TiO2含量均成正相关关系.矿石样品∑REE富集,δCe显示正异常,δEu负异常明显.微量元素研究显示出沉积成因特征和成矿物源的多源性,铝土矿矿石结构构造、沉积特点及生物组成反映其形成环境主要为海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59.
休瓦促W-Mo矿床位于滇西北义敦-格咱岛弧中部,为一中大型斑岩岩浆热液矿床。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对该区晚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于富碱岩浆成岩成矿年代学、岩石成因、动力学背景、流体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等方面,但对岩浆成矿作用构造应力场和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文中对休瓦促W-Mo矿床东、西矿区重点坑道和剖面开展构造岩相蚀变特征解析研究,并结合锆石U-Pb、Lu-Hf和O同位素特征,认为休瓦促花岗岩体为一个两期复式岩体,以近S-N向F4断层为界可分为东、西矿区。东矿区以晚三叠世(212~201 Ma)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西矿区以晚白垩世(85.6~84.4 Ma)似斑状石英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为主。西矿区W-Mo矿床寄主石英二长花岗岩锆石原位U-Pb、Lu-Hf和O同位素显示其形成时代为(80.18±0.80) Ma (LA-ICP-MC U-Pb),εHf(t)和δ18O值分别为-4.49~-8.07和5.98‰~7.45‰,Hf同位素TDM2模式年龄分别为1 432~1 239 Ma,结合前人地球化学特征资料,推知晚白垩世石英二长花岗岩物质来源于加厚下地壳部分融熔作用。对矿区135个晚白垩世石英二长花岗岩岩脉和白钨矿辉钼矿石英脉产状数据进行区域构造解析研究,可判断义敦-格咱地区晚白垩世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为NE-SW向伸展。综上所述,义敦-格咱地区晚白垩世花岗岩可能形成于NW-SE向延伸的新特提斯洋盆俯冲作用致使先存古特提斯-中特提斯碰撞造山加厚下地壳减压部分熔融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60.
滇西北地区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庆  虢顺民  向宏发 《地震地质》2004,26(4):761-771
在收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多次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野外调查与分析结果,确定了滇西北及其邻区的地震构造标志,进而在该地区重新划分潜在震源区。在有强震发生的地区依地震重复原则划分潜在震源区并确定其震级上限;对于发震构造明显但没有强震记录的地区,根据发震构造规模和活动性特征,依构造类比原则划分潜在震源区;对于活动断裂分段性研究较为清楚的地方,潜在震源区被划分得更细一些;而在断裂隐伏区,则依据地震活动图像及地球物理异常判断潜在源震区的长轴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