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1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滇西北强震活动特征及短期震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研究了滇西北强震活动韵律特征及最近10多年来6.0级以上强震前震中附近中小地震活动空间演化图像。对1986年以来滇西北5.0级以上中强震前该地区M≥3.0和M≥4.0地震的活跃和平静异常以及3级以上震群进行了清理和配套性研究,定量地给出了滇西北强震短期震兆指标。得到以下主要结果:滇西北6.0级以上强震前,在全省4.0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阶段或3.0级以上地震活跃阶段,震中附近3级地震比较活跃,并形成明显的条带、围空、密集等地震活动有序分布异常图像;滇西北6.0级以上地震短期异常综合预报量Y≥0.56。短期震兆模型可分为两种:①滇西北3.0级以上地震活跃异常和3~4级震群活动同时出现;②滇西北4级以上地震出现平静异常后又出现3.0级以上地震平静异常。  相似文献   
92.
铜厂沟斑岩型钼铜矿床位于云南中甸地区斑岩成矿带的南端,形成于燕山晚期陆-陆碰撞至造山后伸展构造的转换阶段。文章通过对铜厂沟钼铜矿床蚀变分带特征和脉体穿切关系的详细研究,系统厘定了矿床蚀变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查明了蚀变和脉体系统与矿化的关系。根据矿物组合、蚀变类型等因素,将分为A脉、B脉和D脉3大类,共16种不同的脉体类型。其中,A脉和B脉与成矿关系密切,对钼铜资源量贡献最大。早期的A脉,主要以钾长石化为主,矿化较弱;晚期形成的A脉多发育有黑云母化且与钾长石化蚀变叠加,矿化增强,以石英+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钾长石脉为主;B脉主要贡献于辉钼矿矿体的形成,是区内矿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且叠加于钾硅酸盐化,形成于钾硅酸盐化向石英-绢云母化的转变阶段;D脉中铜钼矿化明显减弱,属于矿化体外围的脉体,对矿体影响较小。因此,铜厂沟钼铜矿床蚀变分带规律在空间上表现为钾硅酸盐化(石英-钾长石-黑云母化)发育于斑岩体核部,向外依次是石英-绢云母化(石英-绢云母±黄铁矿化),和青磐岩化(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岩化),对应的矿化组合分别为辉钼矿-白钨矿-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白钨矿,以及外带的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显示出成矿元素由高温向低温变化的规律。铜厂沟斑岩型钼铜矿床的形成与区内燕山晚期伸展作用相伴的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相关,源自深部的含矿热液在花岗质斑岩体内形成了脉状、网脉状的辉钼矿化,同时沿断裂带运移并扩散,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部位形成了矽卡岩型的铜钼矿化。因此,有利的构造环境、强烈的蚀变作用、多样的脉体类型导致铜厂沟大型斑岩型钼铜矿床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93.
采用流动采样、定点观测分析方法,对滇西北地区部分典型活动断裂带上天然出露的温泉,进行水汞背景值(本底值)调查和观测研究,得出各点位温泉中水汞的正常变化范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活动构造的关系,用于滇西北地区地震短临跟踪加密观测,以及强震现场周围的前兆异常监视工作。  相似文献   
94.
浪都夕卡岩型铜矿床位于滇西北香格里拉县格咱乡,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西南三江义敦岛弧南端的中甸岛弧。该矿由原云南省地矿局第一区调队于1964年发现。矿体主要产于斑岩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围岩具角岩化、大理岩化、夕卡岩化、绢云母化,并形成较为典型的夕卡岩型矿体。矿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上统曲嘎寺组三  相似文献   
95.
澜沧江结合带的东、西边界断裂分别为位于澜沧江西岸的吉岔断裂和位于碧罗雪山主峰的碧罗雪山断裂.澜沧江结合带由上古生界吉东龙组(P1j)、沙木组(P2sm)组成,形成于浅海陆棚-陆棚边缘盆地环境.其中,沙木组上段(P2sm2)的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沿吉岔断裂出露的超镁铁-镁铁岩划分为2个部分:吉岔超镁铁-镁铁-斜长花岗岩具蛇绿岩特征,很可能属澜沧江洋壳的零星残片,在澜沧江洋消亡过程(早中三叠世?)中迁移定位;维登镁铁岩属阿拉斯加型,是兰坪-思茅中生代沉积盆地消亡过程(白垩纪)中沿吉岔断裂上侵的产物.  相似文献   
96.
文章通过对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的系统总结,认为从岩体内部到外接触带,矿化样式以"脉-块体-层-脉"的内外多元结构模式产出:岩体内部Au-Fe(Cu)矿体呈透镜状脉、平行脉沿断层破碎带陡倾斜产出;岩体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带围绕岩体呈环状分布,Au-Fe-Cu矿体以大透镜状、块体状在矽卡岩带中断续产出;外带Au-Fe、Pb-Ag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沿层间破碎带产出;远程带Au-Fe矿体呈小透镜状脉、平行脉沿断层破碎带陡倾斜产出。矿体对应的矿物组合、成矿元素和蚀变分带具有自高温到低温的分布规律和矽卡岩型矿床的特征。矿床的热液成矿作用阶段可划分为早矽卡岩、晚矽卡岩、磁铁矿、石英硫化物以及碳酸盐五个热液阶段,各阶段流体包裹体划分为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子晶矿物包裹体、富含CO_2三相包裹体等四类。成矿年龄为36.46 Ma—39.44 Ma,与石英正长斑岩的成岩年龄35.00 Ma—36.72 Ma基本一致。矿床成矿深度范围为0.7~2.2km。矿床类型为斑岩-矽卡岩型金多金属矿床。北衙组碳酸盐岩(T_2b)+多期断裂构造系统(接触带构造、岩性界面及层间破碎带、断裂裂隙、不整合面构造)+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侵位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7.
云南格咱岛弧是西南三江构造-岩浆岩带中义敦岛弧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义敦岛弧带的南端,是中国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和印支期斑岩铜矿带,其中普朗斑岩型铜矿是印支期斑岩铜矿的典型代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普朗斑岩铜矿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与全球埃达克岩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到506个元素组合,获得交叠率比值127765个。结果表明,普朗斑岩与全球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基本上重叠,具有与全球埃达克岩类似的特征;但Cu、Mo、Pb、Zn成矿元素明显超出全球埃达克岩的分布范围,REE和Ga与主元素的比值虽然在全球埃达克岩范围内,却显示了位于全球埃达克岩某个端元的现象。另外,与斑岩铜矿有关的埃达克岩分布于全球埃达克岩范围的局部,数据部分或大部分逸出了全球埃达克岩分布的范围,具有低Sr/Cu、Ta/Cu、Al/Mo、Mn/Zn、Mn/Cu、Mn/Mo以及Hf、K、Ti、P、Co、Th、Ca/Cu比值的特征,数据点偏离全球埃达克岩范围越远,蚀变与矿化作用越强烈,与铜钼成矿关系越密切。本文地球化学数据挖掘结果可以作为找矿标志来使用,这为普朗铜矿床深部及外围的地质找矿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雪鸡坪铜矿床产于印支晚期石英二长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复式侵入体内,为一斑岩型铜矿床。矿床形成经历了多阶段热液成矿作用,主要有微细脉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石英、细脉状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及微细脉状贫硫化物-石英-方解石等。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及碳、氢、氧同位素综合研究表明,微细脉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石英阶段石英中主要发育含Na Cl子矿物三相及气液两相包裹体,与含矿的石英二长斑岩石英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相似,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中高温、高盐度Na Cl-H2O体系热液,可能主要来源于印支期石英二长斑岩侵入体;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中主要发育含CO2三相及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Na Cl-CO2-H2O体系热液,与前者来源明显不同;贫硫化物-石英-方解石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Na Cl-H2O体系热液,推测其可能较多来自于大气降水。因此,雪鸡坪铜矿床为不同来源、不同地球化学性质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
姜丽莉  薛传东  侯增谦  向坤 《岩石学报》2015,31(11):3234-3246
滇西北甭哥金矿区赋矿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辉石正长岩、黑云母正长岩及正长斑岩。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黑云辉石正长岩和黑云母正长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13.8±2.2Ma和219.1±4.7Ma,形成于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向西俯冲时期。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三类岩石均高钾富碱,属于钾玄质系列,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Sr、K、Rb、Ba、Th),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Hf、Ti等),具有高的Mg#、Zr/Nd比值、Cr和Ni含量,黑云辉石正长岩和黑云母正长岩锆石εHf(t)值多集中于-2~+2之间,显示源区为俯冲板片物质交代的富集地幔。二阶段Hf模式年龄(978~1317Ma和998~1611Ma)远大于结晶年龄,结合从黑云母正长岩的部分锆石中获得510~534Ma、598~945Ma和1096~1206三组晚古生代-元古代的年龄信息,显示岩浆在上升侵位的过程中经历了壳源物质的混染。推测此次岩浆活动可能与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向西俯冲,大洋板片断离,形成弧后拉张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00.
滇西北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是西南"三江"多金属成矿带新生代斑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是近些年来取得找矿突破的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运用矿田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大比例尺构造剖面精测,进行典型控岩控矿构造力学性质的鉴定,分析构造对斑岩成岩和成矿作用的控制机制。认为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万硐山矿段自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以来主要经历了近EW向→近SN向→近EW向三期构造主压应力的转变,形成了典型的褶皱–断裂–节理控岩控矿构造系统。构造控岩控矿过程为: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在近EW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形成北衙矿区控岩控矿构造格架,为斑岩侵位和成矿作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成岩成矿构造环境,并伴有石英钠长斑岩的侵位;喜马拉雅中期,主压应力方向转变为近SN向,伴随构造活动发生石英正长斑岩的超浅成侵位和成岩作用,并发生斑岩型金成矿作用,在层间断裂破碎带、断裂带及节理构造内形成带状、"似层状"和脉状金矿体,在岩体内形成斑岩型浸染状金矿体,在斑岩与围岩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型金矿体;喜马拉雅晚期,本区再次经受近EW向挤压作用,主要对先期形成的斑岩和金矿体产生变形、变位,并造成风化剥蚀,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氧化淋滤富集型金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