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4篇
  免费   749篇
  国内免费   855篇
测绘学   319篇
大气科学   340篇
地球物理   304篇
地质学   2893篇
海洋学   460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315篇
自然地理   656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305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86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1年   2篇
  1942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圆头山黑云母花岗斑岩位于尼勒克县城南,岩体普遍发育的铜矿化,以中部碎裂带中矿化最强。岩石具有典型的斑状结构,斑晶由碱性长石和黑云母组成,基质以长石、云母和石英为主,并含有少量的硫化物。圆头山黑云母花岗斑岩的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并且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除Sr外)和Pb,同时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和Nb、Ta、P、Ti,显示出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圆头山黑云母花岗形成年龄为269±3Ma,其源区以具有弧火山岩特征的下地壳为主,同时含有少量的幔源物质,而且在岩体的侵位过程中有高(87Sr/86Sr)i (0.706054~0.709228)和高Pb含量(5.05×10-6~32.5×10-6)的陆壳物质混染。在下地壳物质熔融过程中,位于下地壳底部的富水和成矿元素的MASH带物质也被圈入,使原始岩浆富水和成矿物质。圆头山黑云母花岗斑形成于碰撞后阶段,岩石的形成主要受岩石圈地幔拆沉作用的控制,而岩石圈地幔的拆沉可能与中亚造山带的垮塌或塔里木地幔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62.
油罐区下部为回填三十多年的露天采矿剥离物,其厚度50-70米。3.0米以下有不同程度的冒气、发热、自燃等现象,在其上部拟建油罐,其安全性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其建筑物的安全,需对油罐区深部火区进行处理,经方案对比,采用水、粉煤灰、阻化剂压密注浆的方法对拟建油罐区地基土深部火区进行处理。达到理想效果,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963.
李廷友 《四川地质学报》2013,(3):332-335,339
概述了硬梁包水电站左岸磨子沟泥石流的基本特征、泥石流危险性、泥石流发展趋势,泥石流对工程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解决该泥石流沟治理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64.
恢复重建将用时3年,资金总需求约860亿元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优先安排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及恢复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功能本刊讯报道近日,国务院印发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针对重建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居民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对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进行全面规划,是芦山地震灾  相似文献   
965.
李华  彭勃 《城市地质》2013,8(2):25-27,48
王家山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达维乡境内,流域面积8.02km2,沟长5.14km,相对高度1614m,纵坡降314.0‰,沟内滑坡发育,形成泥石流的地形和松散固体物质条件充分;偶尔出现的高强度、短历时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条件和激发因素。针对危害特征,对泥石流采取了以拦挡工程为主,辅以防护堤及生物措施的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966.
一次槽后型大暴雨伴冰雹的形成机制和雷达观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西北气流形势下一次局地大暴雨伴多次降雹的强对流天气形成机制和对流系统结构进行了精细化分析。结果表明:(1)局地大暴雨伴冰雹发生在西北气流控制和大气层结极不稳定的形势下,14:00(北京时,下同)CAPE较08:00显著增大,为大暴雨和冰雹提供了不稳定能量;对流层低层的水汽含量大值中心为后向和前向传播新生单体的不断生成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地面局地加热不均匀,午后地面温度达到对流温度临界值使地面暖气团自由上升,从而产生初始对流回波。在达到热力对流的条件下,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露点锋对局地大暴雨伴多次冰雹天气的发生有加强触发作用,地面中尺度低压是辐合维持和水汽集中的重要原因。(2)雷达图上,初始回波在周口附近生成、加强并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其后侧和右后侧不断有中γ尺度对流单体生成,新生单体经历了积云生成加强、成熟合并、减弱消散阶段,其传播方向和移动方向近于相反,使周口附近强回波呈准静止动态平衡状态而持续存在。随后,在许昌到太康近东西向带状回波的前侧不断有中γ尺度新对流单体生成,并与周口附近后向传播的对流单体相接,排列成西北—东南向的线状多单体回波带,前向传播和后向传播分别经历了后侧减弱和前侧减弱阶段,中间回波在周口附近发展最旺盛。向前和向后两种传播形式多单体结构中的中γ尺度对流单体形成显著的"列车效应"使周口、西华出现局地大暴雨和多次降雹。在平均径向速度图上有中尺度涡旋,西北—东南向线状对流回波带在中低层有辐合—辐散—辐合相间的结构特征,在高层则与中低层相反,线状雷暴系统的形成和演变与强雷暴下沉气流抬升暖湿空气有较大关系,对流单体生成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处。  相似文献   
967.
Q矢量的改进与完善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潜热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湿Q矢量(以下记为Q^M)的表达式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并结合一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将改进前、后的湿Q矢量诊断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改进后的湿Q矢量对同时刻的地面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原湿Q矢量(Q^*)有显著的提高。(2)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600hPa高度上的改进后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辐合强度及其辐合中心的位置对同时刻的地面实际降水的强度及雨区位置都有非常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68.
华南后汛期降雨量的振动和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959至1988年华南后汛期(7-9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的大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前汛期(4-6月)降雨量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同时探讨了后汛期降雨量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华南后汛期雨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且地区差异显著;后汛期降雨量的异常与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水温度、南海地区大气的对流活动及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的频数有关。  相似文献   
969.
东天山古生代板块构造特点及其演化模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方国庆 《甘肃地质》1994,3(1):34-40
东天山的古板块构造格局主要由塔里木陆壳板块、西伯利亚陆壳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洋壳板块在古生代的活动所奠定的。在古生代,东天山的板块构造格局主要表现为多列岛弧及其间弧间盆地和弧后盆地的形式。自北而南依次发育:博格达-哈尔里克泥盆-石炭纪岛弧,吐哈弧间盆地,觉罗塔格泥盆-石炭纪岛弧,吐哈弧间盆地,觉罗塔格泥盆-石炭纪岛弧,中天山志留-石炭纪岛弧,南天山-红柳河弧后盆地和北山陆缘裂谷带。其主要成因是由于准噶尔洋壳板块向塔里木陆壳板块下俯冲,俯冲带不断后退所形成的。奥陶纪中后期,中天山由塔里木北缘分出,形成具有古老陆块基底的类似于现今日本列岛的中天山岛弧。在其后形成南天山-红柳河弧后盆地和北山陆缘裂谷带。泥盆纪早期,俯冲带后退至觉罗塔格北侧形成觉罗塔格岛弧。泥盆纪晚期,俯冲带后退至博格达-哈尔里克北缘,形成博格达-哈尔里克岛弧。中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博格达同准噶尔陆块碰撞造山,哈尔里克同麦钦乌拉岛弧碰撞造山。与此同时,南天山-红柳河弧后盆地和北山裂谷带也相继闭合,而吐哈弧间盆地则成为未被消减完的弧间盆地残留下来。东天山古生代板块演化可与现今印度尼西亚地区的板块演化相类比。  相似文献   
970.
The different timing results of the magnetar Swift J1822.3—1606 are analyzed and understood theoretically.It is noted that different timing solutions are caused not only by timing noise,but also because the period derivative is decreasing after the outburst.Both the decreasing period derivative and the large timing noise may originate from wind braking associated with the magnetar.Future timing of Swift J1822.3—1606 will help clarify whether or not its period derivative is decreasing with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