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360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71.
分别于2000年4月、2001年4月和2002年8月对珠江河口水域海洋经济动物体内Cu、Pb、Zn、Cd四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4种经济动物体肌肉Cd、Cu、Pb、Zn各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是0.08、2.67、0.05、5.69mg·kg~(-1),其变化范围为nd~0.46mg·kg~(-1)、0.24~11.85mg·kg~(-1)、nd~0.26mg·kg~(-1)、1.55~18.36mg·kg~(-1)。甲壳类与头足类生物体内铜铅锌镉含量比较接近,远远高于鱼类的含量。所检测的14种经济类海洋动物中,虾姑、乌贼Cu的含量高于其余三种元素的含量,其余12种生物Zn的含量比另三种元素含量高。三次调查该水域经济类海洋动物体铜铅锌镉的含量基本一致。与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比较,14种被测样品铜、铅和镉的含量全部符合该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7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壤重金属的超标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Cd。土壤Cd活动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成土母质对土壤Cd活动性影响的研究成果还鲜有报道。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系统采集了由第四纪沉积物、酸性侵入岩和陆源碎屑岩3种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形成的水稻土样品235件,查明了土壤理化特征,探讨了Cd全量及其活动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成土母质发育形成的水稻土理化性质、Cd全量及其活动态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第四纪沉积物发育形成的水稻土CaO、K2O、Na2O、TFe2O3、阳离子交换量(CEC)、pH、有机质、黏粒平均含量显著高于酸性侵入岩和陆源碎屑岩,Cd超标最为严重,不同方法提取的Cd活动态含量也最高;陆源碎屑岩发育形成的水稻土中Cd全量与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均强于其他两类成土母质;酸性侵入岩发育形成的水稻土中Cd全量与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较弱。Cd全量对其活动态含量有重要影响,此外,第四纪沉积物发育的水稻土中Cd活动态含量与pH、有机质和TFe2O3  相似文献   
73.
时硕  吉俊熹 《第四纪研究》2022,42(2):397-411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可以有效地区分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来源,进而分析人类活动对三角洲演变的影响。文章对珠江三角洲洪奇沥水道附近2个钻孔(HP和MZ,它们的研究深度分别是18.00 m和45.00 m)全新世沉积物进行了AMS14C测年和全样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同时收集和对比了已有表层及钻孔沉积物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平原全新世地层中有机质来源以陆源输入为主,反映了半封闭的古珠江河口湾内径流作用强盛,陆架高盐水难以入侵。晚全新世、尤其是近2000年以来,δ13C迅速增大,反映了流域内C4植物贡献的显著增加,推测是珠江流域自汉代以来甘蔗种植业发展的体现,也证实了珠江流域近2000年以来农业活动对三角洲建造的影响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74.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东部L16井中新统珠江组的岩心观察分析,岩性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以及碎屑-碳酸盐的混积岩。珠江组可划分为11种沉积微相类型;建立了三角洲—滨岸—碎屑与碳酸盐混积滨岸—碳酸盐台地—浅海陆棚(23.8 Ma~18.5 Ma)沉积演化序列。地震地质解释证实了珠江组早期东沙三角洲的存在;古珠江三角洲与东沙三角洲构成了研究区珠江组下段的沉积主体。恢复了研究区珠江组沉积相及其演化,重点刻画了SQ2—TST时期由陆到海的变迁,而海平面变化是这一变迁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5.
76.
2009年秋季珠江口咸潮与风场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珠江口大万山站潮位资料,横栏岛风资料和磨刀门、横门水道咸潮观测资料,采用对比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2009年秋季珠江口咸潮与潮位、风场变化的关系,1984~2009年秋、冬月份海平面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咸潮的发生均对应着高海面期且风向偏东,而低潮位时期且偏北风有利于补水。月平均海平面变化方面,珠江口与南海呈准同步变化。大万山站1984~2009年9、11和12月的海平面上升率高达5~6mm/月。2009年9、10月的海平面为近30年来的最高值年,11月为第3高值年。  相似文献   
77.
估算水系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和识别其异常对人为污染判别与环境风险评估非常重要。采集并分析了珠江58件水系沉积物样品,经分析检验,Al、Fe和Sc被选作参考元素,并对比了确定地球化学背景及识别异常值的方法。其中,基于最小截断二乘法的回归分析是定义地球化学背景的有效方法,它是一种对异常值不敏感的稳健统计方法,而基于局部富集因子的箱线图和回归诊断图更适用于识别异常值。珠江不同河段重金属污染存在差异,北江和河网区主要受As、Cd、Cu、Pb和Zn污染,东江主要受Cu、Cr和Ni污染,而西江几乎不存在重金属污染。水系沉积物的主要污染类型是点源污染,主要污染来源是采矿和电镀等相关的工业活动。  相似文献   
78.
运用近年来采集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多波束测深数据,在珠江海谷及西北次海盆深海平原区发现大规模发育的第四纪重力流沉积体系,该沉积体系沿珠江海谷以北西-南南东方向贯穿整个北部陆坡,进入西北次海盆后呈扇形展开,形成珠江海谷-西北次海盆大型深水浊积扇系统。据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差异,将珠江海谷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为过路侵蚀和水道下切,中段以水道充填和天然堤沉积为主,南段以水道-天然堤和朵叶体沉积共存为特征,揭示出北部陆坡珠江海谷是珠江口外陆缘物质输送海盆深海平原的主要通道;海盆区总体以朵叶体发育为特色,呈扇形展布。深水扇系统可分为三期次沉积体,其区域结构记录了重力流沉积物从侵蚀、卸载到南海海盆作为限制性盆地接收陆源沉积物的全过程,为“源-渠-汇”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完美的范例。本文以珠江海谷-西北次海盆第四纪深水浊积扇沉积体系为例,完整地揭示了水道-扇体的组构和特征,清晰呈现了陆坡-海盆砂体展布的规律,可为建立南海北部新近纪早期深水扇形成模式提供参考,有助于指导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底拖网作业对珠江口香港海域底层鱼类的影响。【方法】根据2007-2009年及2014-2016年在珠江口香港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在禁止底拖网捕捞实施前后鱼类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和生态多样性指数,评估5种典型底层鱼类资源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该海域捕获鱼类种类数在禁止底拖网作业后明显增加,鱼类种类数量从44种升至73种。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2007至2009年,4.937~5.711,2014至2016年,6.559~7.074;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007至2009年,1.945~2.841,2014至2016年,2.220~2.381;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2007至2009年,0.539~0.776,2014至2016年,0.557~0.600。卵鳎Solea ovata、韦式羊舌鮃Arnoglossus waitei、尖嘴魟Dasyatis zugei这3种底层鱼类禁止底拖网实施后在数量(number)和生物量(biomass)上都增幅明显。不同站位数量和生物量的数值在“禁拖令”实施后也都有所增加,其中以站位2(大屿山以北,较靠近香港国际机场海域)增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0.
吴超羽 《第四纪研究》1997,17(4):354-366
珠江口伶仃洋两岸5000年来沉积差异显著。西岸沉积了数千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平原,却失去了所有深水良港;而东岸的香港海岸,则长期处于侵蚀状态,保留了曲折的海岸和陡峻的水下岸坡,形成众多的深水港湾。以上差异对香港城市发展有深远影响。文章提出城港关系演变的3个阶段。香港高度发达的商业中心和现代化港口的各种功能系统在最狭小的空间里交叠在一起,带来城市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最后对今后50年香港城市发展进行情景分析。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出计划的大屿山新港址有严重的策略选择问题。提出未来香港都市向大屿山东北扩展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