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8篇
  免费   869篇
  国内免费   1535篇
测绘学   770篇
大气科学   1169篇
地球物理   576篇
地质学   2349篇
海洋学   1444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780篇
自然地理   631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77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229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370篇
  2013年   309篇
  2012年   428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82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383篇
  2007年   347篇
  2006年   331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8篇
  1948年   7篇
  1947年   5篇
  1946年   11篇
  1945年   5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71.
采用红外窗区通道法尝试对FY-2C静止气象卫星图像上的不透明云的云顶气压进行反演,并结合MODIS反演产品和CloudSat/CPR雷达探测产品对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对于厚实密蔽的云层,不透明云云顶气压的反演结果与MODIS反演结果一致性较好,特别是对于发展较强的对流云和厚实密蔽的多层云,易满足云层比辐射率近似为1的条件,可近似看作黑体;(2) 对于单层云和光学厚度不够厚的云层,反演结果更接近辐射中心,尤其是对于锋面云带暖水云上空覆盖卷云的情况,由于FY-2C对于薄卷云的检测不如MODIS细致,导致反演结果与MODIS和CloudSat存在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972.
详细研究了登娄库组底界面的不整合平面展布特征,该界面在地震上有明显的削截上超标志,根据所处位置不同主要表现为5种不同岩性特征,岩相、曲线特征突变明显.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了不整合的控油及对油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受不整合发育程度控制,盆地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油气圈闭特征,其中削藏地层圈闭,超覆地层圈闭,与断裂共同作用控制的削截超覆圈闭控油意义较大,不整合面及其上下的可渗透层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不整合面上的超覆砂体是登娄库组底部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973.
现有的等值线图填充算法一般不能正确判断等值域填充等级,确定等值域填充顺序,因而造成填充失真;同时,边界扫描、快速搜索等常用算法不能实现矢量填充,在对等值线图进行编辑时无法实时更新.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并实现了基于逆生长三角网的物探等值线图自动填充算法,利用不规则三角网边界及内部网格边信息,自动获取等值域边界,排列填充顺序,判断填充等级;通过构建等值域对象,并与拓扑相关的等值线进行关联,实现对等值线图的矢量化填充效果.实例表明,该算法应用于物探等值线图的自动填充,保证了填充结果的正确性,实现了矢量化的充填效果.  相似文献   
974.
石炭系风化壳是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储集层的主要类型,物性明显好于同时代原生型火山岩。通过对陆梁隆起滴西地区的铸体薄片与岩心观测,发现风化淋滤对火山岩储集性能的改造主要体现在孔隙上,对裂缝的改造作用不明显。由于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与古地貌存在差异,不同的海拔高度决定了其接受风化时间的长短。准噶尔盆地内石炭系不整合上覆地层时代存在明显差异,下二叠统至白垩系均有分布。最长风化时长在东部隆起约为150Ma,在陆梁隆起约为100Ma,在西部隆起约为55Ma;而3处隆起最少则仅缺失部分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风化时长的长短与火山岩孔隙度的大小呈近波峰状对应关系,火山岩孔隙度初始随风化时长的增大(至约30Ma)逐渐增大,在到达峰值(对应风化时长约40Ma)后随时长的增大(55~100Ma)逐渐减小。最大的孔隙度均出现在火山角砾岩和玄武岩中,安山岩的孔隙度次之,而凝灰岩的孔隙度最小。  相似文献   
975.
青藏高原典型植被生长季遥感模型提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候变化是衡量全球气候变化最直接、敏感的指示器,针对青藏高原这个独特地域单元上特殊的高寒植被进行关键物候期遥感提取模型及植被物候时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以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算法与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相结合的数据重建模型获得高质量2003-2012年青藏高原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在此数据基础上,分别利用动态阈值法、最大变化斜率法、logistic曲线拟合法3种遥感植被生长季提取模型,对青藏高原地区两种典型植被的生长季(SOS生长季开始期,EOS生长季结束期,LOS生长季长度)进行提取。通过对3种模型提取结果的对比分析,并结合日均温模型对提取结果的验证发现,动态阈值法为青藏高原地区典型植被生长季的最优遥感提取模型。该模型对近10 a的高分辨率典型高寒植被物候参量的反演及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受青藏高原水热及海拔梯度的影响,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变化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的空间分异规律,随春季温度的升高,近10 a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总体呈现生长季开始期(SOS)提前(0.248 d/a)的趋势。  相似文献   
976.
"2003.1"黔东南暴雪天气过程的对称不稳定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3,他引:17  
池再香  胡跃文  白慧 《高原气象》2005,24(5):792-797
采用对称不稳定判据,对发生在2003年1月5~6日一次罕见的黔东南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雪产生在对称不稳定大气中,低空急流促使对流层低层暖湿气流辐合上升,触发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暴雪天气。西南涡、横切变和暴雪区有向对称不稳定区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977.
某软基砂井堆载预压失效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某防洪工程的软基砂井堆载预压处理中,两预压段虽然采用相同的预压加固设计方案.但在预压加固后的检测中发现.其中一预压段预压效果良好,达到设计要求,另一预压段软土特性未能得以明显改善。通过比较分析后认为,砂井堆载预压效果影响因素有井径、井距、砂料、垫层及软土成分等因素,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能有效地对软基进行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978.
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科学,其不确定度的评定就越来越重要。在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检测贵金属质量分数的过程中,测量系统以标准曲线法为基础,测量仪器直接给出测量结果,故可将该测量方法等同于直接测量。以样品Au750为例,探讨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过程与步骤。结果显示,该方法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与测量系统有关,其主要的不确定度分量有标准样品的给定值与误差、仪器的分辨率、准确度以及校准不确定度等,忽略了环境及操作不当的人为影响因素。该评定过程简化,评定方法趋干合理。  相似文献   
979.
川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古岩溶储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川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后,存在一个抬升剥蚀阶段,与上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区域性平行不整合接触。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可确定该工区在退后生期有岩溶作用,主要表现为岩溶角砾岩、去膏化、去白云石化、硅化和溶孔、溶缝的形成,还可见渗流带的产物-渗流豆石。通过对δ^13C、δ^18O、^87Sr/^86Sr比值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发现雷口坡组顶部存在一个地球化学跃变带,与典型古岩溶界面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类比。测井解释表明,该工区古岩溶局部发育。但雷口坡组顶部原有的大部份溶蚀孔洞缝被后期成岩作用破坏(被泥质不同程度充填),影响了油气的运移和聚集。通过分析认为,应对该层位进行加深研究,对保存较好的,但目前勘探程度较低的古岩溶有利区块地区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80.
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的耦合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快速、宏观、准确、客观、及时、动态等特点,在大范围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遥感监测常常受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因素的影响,且遥感信息大多反映的是瞬间物理状况。作物生长模型是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进行数学描述,是一种面向过程、机理性的动态模型。但是,当作物模拟从单点研究发展到区域应用时,由于随空间尺度的增大导致模型中一些宏观资料的获取和参数的区域化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的耦合应用可以解决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等一系列农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已经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因此,随着作物模型和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将两者结合,进行互补性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在查阅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的耦合应用以及发展历程,分别阐述了两种遥感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的结合方法——强迫法和同化法,总结了两类方法的应用情况。最后提出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解决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