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1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87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姜能  王英兰 《世界地质》1995,14(4):29-34
脉型金矿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含金的成矿流体多为低盐度,含较多的CO2和一定量的CH4。在金大量沉淀阶段的石英中往往有不混溶包裹体发育,因此一般认为流体的不混溶导致了金的沉淀。前人的高温高压实验资料表明在CO2-H2O-NaCl体系中有少量CH4的加主,可以扩大该体系的不混溶区。三个实例一方面说明了CH4与金的成矿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CH4的存在反映了成矿流体的还原性,这正是金迁移沉淀折必需  相似文献   
102.
长英质岩浆中液态不混溶与成矿作用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本文的实验研究表明:1250℃(105Pa)条件下呈均一状态的花岗岩-KBF4-Na2MoO4体系,在1000℃条件下发生液态不混溶形成三种熔体:相对偏酸性的液滴、相对偏基性的熔体和成矿熔体。成矿熔体中富含CaO、MgO和MoO2组分。红外光谱研究表明:硅酸盐熔体结构以[SiO4]基团为主,而成矿熔体结构中存在Ca—F、Ca—O—Mo、H—O—H以及X─OH(X=阳离子)基团,说明H2O和F富集在成矿熔体中。液态不混溶作用产生的三种不混溶熔体的结构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结构单元中桥氧数目的变化,相对偏酸性的A类小球体的结构单元中桥氧数最高,基底玻璃熔体中桥氧数则相对较少,而成矿熔体中不存在桥氧。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长英质岩浆中的液态不混溶可直接导致成矿熔体的形成。这意味着长英质岩浆中的液态不混溶可直接导致斑岩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3.
岩浆不混溶作用过程中的岩浆动力学研究是岩石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空白。本文以粘性流体力学,流变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某些岩浆动力学实验结果,首次探讨了在岩浆发生不混溶作用过程中,某些岩浆的物理性质及贵浆运动的动力学的约束条件,主要包括:不混溶作用产生的两液相的分离速率,球体的沉浮条件,分布特征及雷诺数的计算方法,并探讨了这些参数在研究岩浆不混溶作用过程中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4.
Abundant melt-and fluid inclusions occur in corundum megacrysts of alkaline basalt from the Changle area,Shandong province,eastern China.One type of melt inclusions,i.e.muhiphase melt inclusions(glass bubbles daughter minerals)were identified,which occur along growth zones of host corundum megacrysts.Microthermometry and laser Raman microprobe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on the melt inclusions.The bubbles within the melt inclusions are confirmed to be CO_2-rich phase and the daughter minerals are probably silicates,such as augite and okenite.The results of high temperature homogenization experiment strongly suggest that two immiscible melts,i.e.a H_2O-and CO_2-rich melt and an anhydrous and CO_2-poor melt were trapped by melt inclusions in corundum megacryst.  相似文献   
105.
吉林夹皮沟金矿带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夹皮沟地区夹皮沟群变质岩—斜长角闪岩及夹皮沟和二道沟金矿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及单个包裹体成分激光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金矿石中发育水溶液相、含 CO_2相及 CO_2相等三类包裹体,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 NaCl-H_2O-CO_2体系的不混溶作用,各类包裹体均一温度157.2℃~440℃,盐度1.8%~11.6%NaCl eqv,流体密度0.54~0.96g/cm~3;变质岩中以发育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为主,其均一温度为260℃~480℃,盐度为36.5%~54.8%NaCl eqv,流体密度为1.06~1.17g/cm~3,反映了变质流体为一中温、高盐度、高密度均匀 NaCl-H_2O 热液体系。成矿流体与变质流体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该区金矿床成矿流体并非来自太古代变质热液。结合新近的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和测年数据,认为本区金矿成矿流体以来自岩浆热液为主,矿床成因属中生代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06.
文章利用子波沉积相预测方法,在井旁的地震记录中提取出研究目的层的优势相所对应的地震子波,经研究发现,沉积相的改变和地震子波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关联。利用从井中提取到该优势相的地震子波对研究目的层进行相关计算,就能够预测这种优势相。分别提取在不同沉积微相控制下生成且彼此重叠的砂体,有助于实现对单一砂体的识别,这对砂体十分发育的川东南河流相沉积区会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7.
对川西甲基卡地区二云母花岗岩及伟晶岩脉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二云母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背景及其与伟晶岩脉的成因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的SiO_2含量在73.93%~75.06%之间;全碱含量7.90%~8.36%,钾质含量较高,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Al_2O_3含量为14.24%~14.77%,A/CNK=1.14~1.24,具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ΣREE=31.18×10~(-6)~41.67×10~(-6),LREE/HREE=4.15~6.41,δEu=0.46~0.70;CaO/Na_2O=0.07~0.12(0.3),指示其物源可能是含砂屑物质极少的泥质岩;Al_2O_3/TiO_2=133.1~279.8,比值较高,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属高压低温型后碰撞强过铝质岩石。花岗伟晶岩脉SiO_2含量在72.59%~80.91%之间,全碱含量5.26%~10.60%,Al_2O_3含量11.79%~17.64%,σ=0.74~3.80,A/CNK=0.98~2.38,ΣREE=4.03×10~(-6)~8.29×10~(-6),LREE/HREE=2.61~10.40,δEu=0.18~0.68,与岩体差异明显,主、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也较大。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脉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岩浆不混溶作用可能是形成甲基卡含矿伟晶岩脉的关键因素,花岗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通过不混溶作用分离出富含挥发分的伟晶岩熔体,在运移或侵位过程中可能交代围岩矿物而使稀有金属元素进一步富集。二云母花岗岩浆和伟晶岩熔体性质的不同导致稀土元素和Th、Sr、Ti、Y、Rb、N等微量元素在两者中含量有明显差异。伟晶岩熔体在运移或就位过程中所经的路径不同和周围环境的差异导致不同位置产出的伟晶岩的元素含量有较大的变化。与二云母花岗岩相比,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跳跃性。  相似文献   
108.
对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渤中35区东营组古地貌、古沟谷进行研究,明确沉积体系宏观分布规律。建立已钻井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地质-地球物理的响应关系,应用多属性分析、沿层切片、地震反演、频谱分解等技术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几何形态、分布以及厚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相控多属性储层预测结果与钻井吻合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09.
为进一步厘定广东河台金矿成矿流体的来源并深刻揭示其成矿过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阴极发光(SEM-CL)成像技术对河台金矿含金石英脉中的石英进行了世代划分,并对不同世代石英开展了流体包裹体研究.通过观察石英的阴极发光图像,将含金石英脉中的石英分为早世代石英(Q1)和晚世代石英(Q2),两世代石英中均可见金矿化.Q1中流体包裹体可分为3类:ⅠQ1型H2O-CO2包裹体、ⅡQ1型气液两相富H2O包裹体和ⅢQ1型富CO2包裹体,其中ⅡQ1、ⅢQ1型包裹体可见共生,其均一温度分别为214~349℃(均一到液相)和368~406℃(均一到气相),盐度分别为1.4%~9.2%NaCleqv和0.8%~3.7%NaCleqvo Q1中记录的早期成矿流体发生了不混溶作用,流体特征与造山型金矿相似.Q2中流体包裹体可分为4类:Ⅰ Q2型H2O-CO2包裹体、ⅡQ2型气液两相富H2O包裹体、ⅢQ2型富CO2包裹体和ⅣQ2型含子晶包裹体,其中ⅢQ2、ⅣQ2型包裹体密切共生,其盐度分别为0.4%~4.6%NaCleqv和32.9%~37.4% NaCleqv,均一温度分别为312~398℃(均一到气相)和273~349℃(均一到液相).Q2中记录的晚期成矿流体发生了沸腾作用,其流体特征类似一些高温岩浆热液系统.综合前人的年代学研究结果,本文认为河台金矿经历了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两期矿化事件,加里东期形成造山型金矿并在燕山期被岩浆热液作用改造.  相似文献   
110.
针对渤海中深层薄互层储层普遍存在的埋藏深、地震资料品质差、储层厚度薄,薄互层沉积,储层横向变化快等特点,以及开发程度的加深对地震分辨率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在分析储层组合和地震沉积学基础上,提出地震相控非线性反演方法,以期提高储层预测精度。该方法通过非线性最优化理论综合约束反演与模型反演的优点,根据实际地震资料建立反演目标层段的宏观相控模型,在测井资料约束下采用非线性随机算法逐道、逐次进行外推反演,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随机特性,使反演结果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在K油田应用表明,该技术提高了薄互层储层预测精度,为类似油田的储层预测、注采连通、井网部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