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235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222.
沉积物不同赋存态水作为地球表生过程水岩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氢氧同位素组成对于探讨古气候、古环境演变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热重-真空抽提-液态水同位素测试三者联立技术,提取湖南风化剖面样品不同赋存态水,并测试其氢氧同位素组成。热重分析确立4段抽提温度区间:0~120℃、120~300℃、300~600℃和600~900℃;除120~300℃及300~600℃抽提出的赋存态水性质无法确定外,其余2个温度段赋存态水分别对应吸附水和结构水;0~120℃提取的吸附水主要为现代大气降水的蒸发残余水。由于同位素平衡分馏的原因,赋存态水与矿物晶格结合越紧密,其氢同位素值越偏负,氧同位素值越偏正。本研究方法可为地球表生过程和水循环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23.
Mineral and organic matter either soluble or suspended are transported by the rivers and when deposited in the bed of the river or in the water reservoir, sediments are formed, whose chemical composition may serve as a fingerprint of the history of the ecosystem. Th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of sediments in water systems (river catchments, reservoirs) can be used not only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ecosystem but also to prevent any dangerous environmental changes. Bottom sediments can in many ways accumulate both suspended and soluble components. The process is influenced by several factors like pH, red-ox potential, oxygen content, interactions, etc. The complexity of those phenomena causes that in order to study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es of compounds in sediments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analytical techniques is required. The authors participate in two big projects on sediment studies. The AquaTerra Project is the EU funded project on understanding river-sediment-soil-groundwater interactions for support of management of river basins and catchment areas. Our group's studies are focused on mercury determination and its speciation in sediments and fish from the Ebro River in Spain. The Dobczyce Project is the national project fund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s of Poland which is also a EU member country. The latter covers many aspects of accumulation and fate processes of chemical compounds in sediments of the reservoir which supplies 60% of drinking water to about one million population in the city of Krakow in Poland.  相似文献   
224.
结合在苏州吴越岭秀软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了真空一复水联合预压法的加固机理和效果,并与真空预压法和堆载预压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加固方法在提高超软大面积地基承载力方面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25.
简述了真空挖掘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介绍了真空挖掘技术及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并且探讨了我国发展真空挖掘技术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26.
简述了真空热压烧结金刚石钻头的特点、优越性,介绍了几个厂家的钻头的试验情况,对其综合效果进行了评价,并阐述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7.
分级真空预压法加固吹填土过程中孔隙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实际工程中吹填土自重固结时间过长和真空预压加固过程中排水管容易淤堵、固结、速度减慢的问题,提出了分级真空预压即逐级施加真空荷载的加固方案,进行了室内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吹填土在固结过程中含水率逐渐减小,易溶盐含量逐渐减小,土体强度逐渐增大,吹填土的物理化学性质得到改善,土体固结效果较均匀;同时对吹填土固结过程中取样进行压汞试验,利用分形理论划分了吹填土孔隙分布区间。探讨了固结过程中孔隙分布特征的变化规律: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加,吹填土中超大孔隙和大孔隙先被压缩成中孔隙,中孔隙再被压缩成小孔隙;孔径分布由大孔隙集中分布(占50%以上)向中孔隙(占35%以上)和小孔隙(占35%以上)发展。  相似文献   
228.
刘春原  朱楠  赵献辉  王文静 《岩土力学》2015,36(Z1):310-314
依托高速公路试验段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软土路基的现场试验,根据实际路基情况建立离心模型,对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湖泊相软土地基进行离心机试验,分析了在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联合作用下软土路基的沉降规律,并将试验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了两者沉降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可知,采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湖泊相软土路基,地基土在工期内的沉降占总沉降87%以上,加固效果明显;用该方法加固后软基的工后沉降发展缓慢,两年内工后沉降最多为2.5 cm,路堤断面沉降差不超过5 mm,不会影响公路正常使用;试验结果与现场实测值沉降趋势基本相同,但由于现场试验条件及离心试验误差影响,导致两者沉降值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29.
通过对临近长峙岛一侧的海相吹填泥浆的物理化学及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海相吹填泥浆的含水率高,初始孔隙比大,初始极限抗剪强度低;海相吹填泥浆含盐量高,且离子交换量偏大,致使微观颗粒被较厚的扩散水膜所包围;土粒骨架间的水膜较厚,各向异性的超载会加剧吹填料的体积变形,破坏粒间结构;天然状态下吹填泥浆的"片架-片堆"结构特征极为显著,微观-介观结构极不稳定,若盐类矿物出现降解、析出,其固相骨架将被局部化破坏。本文对舟山长峙岛海域的原位海洋土的研究可以了解吹填泥浆的性状,以期为真空预压排水固结技术用于区域内围海造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0.
低裙式吸力桩真空沉贯及抗拔极限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裙式吸力桩的承载力,使其更易于沉贯且能更好地保护主桶周围土体免受洋流刨蚀,提出了一种新型低裙式吸力桩模型,采用双桶负压法沉贯该桩,能有效减小土塞高度。提出的超低位真空预压法能够快速固结土体,缩短试验周期,采用该方法加固的土体,能够较好地模拟强度沿深度增加的地基土。在该土体上采用抽真空法沉贯不同规格的吸力桩模型,对比研究低裙式吸力桩的可贯性,分析其沉贯阻力,结合试验数据拟合出了沉贯阻力公式。最后,通过45°斜拉试验并结合PLAXIS 3D软件对吸力桩承载力展开研究,对比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新型低裙式吸力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