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325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1017篇
海洋学   173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土地沙漠化问题十分突出。防风固沙,恢复植被,遏制沙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西部经济腾飞的主要任务之一。防风治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固沙保水。文章提出了利用宁夏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中卫县沙坡头地区香山北麓的黑色泥质页岩在自然条件下天然胶结成壳作用于固沙的可能性。这类黑色泥质页岩具有遇水则吸水软化,风干则形成薄硬壳之特点。在斜坡坡面上或坡脚风化破碎或构造破碎或人工开挖的黑色泥质页岩碎块堆积的表面常形成1层1~5cm的硬壳。这类黑色泥质页岩在500℃时灼减量高达17.56%,说明具有很高的有机质含量,同时P2O5,和K2O含量也较高,有利于成壤和植物生长。黑色泥质页岩的天然胶结成壳作用与地表破碎的黑色泥质页岩堆积和特定的干旱半干旱气候以及本身成分、结构有关。这一硬壳层不但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抗风蚀能力,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和保水性。因此,借鉴草方格固沙方法,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黑色泥质页岩在自然条件下的天然胶结成壳性能,用于沙漠治理中的固沙。进一步对黑色泥质页岩天然胶结成壳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开展黑色泥质页岩固沙试验研究,有可能为腾格里沙漠治理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2.
苏干湖盆地是嵌套在柴达木盆地中的一个封闭盆地。苏干湖是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中心,也是地下水的循环基准面,由源自小苏干湖的苏干河及其以南的天鹅河、绿草河与水鸭子河补给,这些河流均为地下水出渗形成的河流,具有较低的矿化度;湖水面积103.68km2,平均矿化度31.83g/L,现代湖水为ClSO4NaMg型。盆地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高度3000m;盆地西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7mm,蒸发量为2967.2mm,属于极端干旱区;苏干湖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3℃;盆地植被稀少,盆地东部山麓地带、中部努呼图一带以及地下水出渗的湖泊东部小苏干湖  相似文献   
53.
曾承  余俊清 《盐湖研究》2004,12(2):14-18
湖泊化学沉积碳酸盐δ18O是研究区域气候演变的重要环境指标之一。青海湖等闭流湖泊的研究结果证实,在对δ18O环境记录进行共生碳酸盐氧同位素分馏效应校正时,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0-1‰的分馏差值。由高温实验结果推断出的常温分馏差值(4‰-7‰)不能被应用到自然条件下湖泊共生碳酸盐氧同位素分馏效应的校正。  相似文献   
54.
在中国甘肃省的黑方台阶地上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人类定居和开垦活动,并自1968年发展为灌溉农业。随着灌溉的进行地面已出现沉陷和滑坡。地表沉陷是由灌溉水的充填引起黄土结构崩塌造成的。然而崩塌和湿润化对剪切特征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为了研究湿化后的黄土剪切特征的变化,进行了对马兰黄土未经扰动和重塑土样的直接剪切盒测试。结果显示未扰动土样的粘合力和内摩擦角在湿润化后都下降了,而所观察到的重塑土的弹度参数只有少许变化。未扰动土的不饱合粘合力,据认为其受胶结物质的影响,在饱合后消失了。经灌溉的土的不饱合强度参数与未灌溉土相比表现出差异,它们可能受土壤水分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55.
钙质碳酸盐的微生物沉淀作用从太古代开始一直在碳酸盐台地的发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碳酸盐在重大的环境变化中(包括台地环境的海侵事件和生物绝灭后的复苏阶段)是碳酸盐沉积体的重要贡献者; 在层序地层不同体系域中有不同的微生物形成的碳酸盐沉积.桂林晚泥盆世法门期碳酸盐台地中的生物礁和丘完全由微生物和胶结物形成, 代表了弗拉-法门期生物事件后骨骼后生生物完全缺失的礁生态系中微生物为主的、独特的生物礁类型; 它们与特定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有关, 可以用作研究环境变化和生物事件的指标.  相似文献   
56.
57.
湖南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发育大量的混积岩及混积层系,其沉积特征、成因及时空分布,对研究寒武纪中上扬子地区东南缘的沉积环境及碳酸盐台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野外观察、微观岩石学分析方法对混积岩时空分布、沉积特征、矿物组分进行了研究,首次系统总结了湖南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发育的混积层系类型与组合方式,及其分布的6类不同的岩相分区,并按照成分分类依据划分出4种混积岩类型。研究表明,混积岩分布在湘西北地区及湘中地区,靖州—涟源—隆回—宁乡一线以北的区域。混积层系的沉积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受周期性强风浪、风暴作用影响的浅水混积陆棚环境或风暴浪基面以下的深水混积陆棚环境,主要成因为机械成因的相缘渐变沉积混合及事件突变沉积混合。混积陆棚的存在,表明寒武纪第三世时期,中上扬子东南缘湘西北地区不发育台缘相带,未建立起完整的镶边碳酸盐台地模式,而为相对平缓的碳酸盐岩为主的浅海混积陆棚模式,混有碎屑岩沉积物。  相似文献   
58.
陈世忠  杨经绥  许志琴  朱筱婷 《地质学报》2016,90(10):2721-273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第三先导孔(PP3钻孔),位于秦岭-大别-苏鲁超高压造山带的东部,赣榆岗上超镁铁岩体中。钻孔中超镁铁岩的岩性包括纯橄岩和石榴超镁铁岩等,该超镁铁岩的SiO_2含量均值在43.68%,变化范围为41.9%~47.11%;MgO均值在44.71%,变化范围为47.12%~48.62%;Cr_2O_3均值在0.39%,变化范围为0.30%~0.47%;CaO均值0.12%(变化范围为0.006%~0.34%);Na2O均值在0.05%(变化范围为0.005%~0.32%)。超镁铁质岩的Mg#(Mg/(Mg+Fe)×100)稳定在91.9~93.0之间,Cr#(Cr/(Cr+Fe)×100)均值在38,较高;变化在30~45之间,变化小。其中闪石化金云母超镁铁岩具有最低的值(Cr#=19)。Ni含量在2100×10~(-6)~2500×10~(-6),CaO含量均值为0.13%,Al_2O_3含量均值为0.41%。岩体成分均一,表现为高镁,低钙和低铝的特征。超镁铁岩的不相容元素和稀土元素总量很低,稀土元素总量均值在0.60×10~(-6)。(La/Yb)N比值在6.9~51.2,均值在16.1,重稀土元素严重亏损,是中国东部最亏损的地幔岩之一。超镁铁岩中橄榄石成分(Fo在88.7~93.1之间,Fa在6.8~11.1之间),从早期到晚期,岩石Fo值从93→91~92.4→88.7~89.1。铬尖晶石Cr#值从51到89变化,TiO_2和MnO_2值分别低于0.26%和0.46%,晚期铬尖晶石Cr#值增大,Ti含量减小。单斜辉石由透辉石(Wo_(45.9)8En_(47.89)Fs_(2.73)Ac_(3.39))和顽透辉石(Wo_(27.61)En_(68.78)Fs_(2.27)Ac_(1.34))两种,透辉石(Cpx_Ⅰ)在顽透辉石(Cpx_Ⅱ)中呈被交代的残余粒状。角闪石和金云母呈明显的条带状和脉状,局部发育。岩石具有弱的Na和K交代作用,较高的Sr和Ba等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HSFE),以及特征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岩石中主要组成矿物橄榄石从早期到晚期,矿物Mg#指数下降(Mg#从93→88);单斜辉石中可看到透辉石被顽透辉石交代现象;次生角闪石和金云母的形成等特征都显示超镁铁岩经历了碳酸盐交代作用。在超镁铁岩矿物橄榄石中发现细小白云石和菱镁矿等碳酸盐矿物更有力证明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超镁铁岩经历了深部碳酸盐交代作用。PP3钻孔超镁铁岩属于强烈亏损地幔岩区域,单斜辉石和角闪石等含水矿物在超镁铁岩中含量低,交代作用的范围和规模有限,且交代作用在动力学上是快速的和不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59.
进行压汞试验和SEM-EDS试验研究复合改性前后水玻璃加固黄土,分析其孔隙分布特征、颗粒和孔隙形态以及胶结物形态和化学元素含量,探讨宏观力学特性与微观特征的联系。压汞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前后加固黄土具有相近的孔隙分布特征,入口孔径主要分布在0.06~8μm之间,大、中、小和微孔隙分界值分别为8、2、0.06μm,加固时生成的凝胶填充作用不显著。SEM-EDS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黄土仍保持其粒状、架空、接触-胶结结构不变,但加入硅酸钾材料后黄土颗粒表面变得粗糙并吸附有絮状物,EDS数据显示K元素含量随着硅酸钾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大,且试样无侧限强度与K元素百分含量正相关。研究还表明,土的颗粒联结强度和结构形态特征是导致黄土宏观力学性质差异的本质原因,在复合改性水玻璃加固黄土时在保持黄土架空孔隙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生成的含K凝胶在改变颗粒表面形态的同时强化了骨架颗粒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改善了土体的强度。  相似文献   
60.
杨振  张光学  张莉 《地球科学》2016,41(8):1349-1360
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是南海南部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但目前对万安盆地生物礁的识别及碳酸盐台地沉积相带的划分尚不够深入.基于钻井和地震数据对该区的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进行了精细刻画,万安盆地中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的发育可分为4个演化阶段:早中新世时期,碳酸盐台地初始发育,台地规模小、数量少,零星分布于盆地中部;中中新世台地发育进入繁盛阶段,主要分布于北部隆起、中部隆起及隆起周缘的斜坡之上,横向上呈东、西带状展布,此时期的生物礁以台地边缘礁和块状礁为主;至晚中新世时期,碳酸盐台地开始衰退,而生物礁类型全、数量多,包括台地边缘礁、块状礁、塔礁、点礁等;上新世以来,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全面被淹没,盆地内部不再有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的发育.构造作用和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了碳酸盐台地的发育演化过程,古近纪基底断裂产生的地形控制了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初始发育位置及后期发育的空间分布,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沉降和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台地的衰退及淹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