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7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行为转向与社会转向下个体行为模式分析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微观视角,然而以往研究关注行为决策与空间的关系,忽视了空间对人心理与认知层面的反馈作用。“神经转向”强调了人的心智与空间的关系,运用神经机制探究人的感知、情感、行为与空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在神经转向的背景下,结合行为主义研究范式,构建“认知—决策—反馈”的“人—行为—空间”闭环分析框架,在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人脑的环境感知、经验学习、综合决策能力在重构认知与重塑偏好中的作用,并进一步从行为主体、空间行为的角度分析“空间—人”反馈过程。论文以北京市望京地区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和活动日志分析方法对典型案例日常活动进行解读,结果表明,该框架能较好地解释个体短期行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空间图谱、空间偏好和行为决策在个体与空间互动中的中间作用。  相似文献   
22.
双酚A及其类似物双酚S、双酚F、双酚AF和卤代双酚A等双酚类化合物广泛用于生产聚碳酸酯塑料和环氧树脂,生产量大且目前在各种环境介质、食品及人体内均有检出。近年来,研究发现很多神经疾病的发生与双酚类化合物的暴露密切相关,有关双酚A及其类似物的神经毒性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关注。本研究从对动物行为、神经发育、神经递质含量及神经递质代谢等方面综述了双酚类化合物的神经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为今后进一步探究双酚A类似物的神经毒性作用及其安全性评价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3.
原位杂交技术在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s)神经坏死病毒(orang-spotted nervous necrosis virus,0GNNV)的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从感染0GNNV的斜带石斑鱼组织匀浆液提取R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得到426bp的cDNA片断。用得到的RT-PCR产物加上地高辛(DIG)标记作为核酸探针。通过注射病毒提取液人工感染一组斜带石斑鱼,解剖感染病毒的斜带石斑鱼,从中分离出脑和眼睛,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组织中的OGNNV。实验表明,原位杂交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以用原位杂交的办法来检测养殖的石斑鱼是否有携带该病毒,达到监控和预防神经坏死病爆发的目的。本实验还采用了H&E染色方法检测了感染NNV的石斑鱼脑部和眼部组织,观察细胞内的坏死部分。与原位杂交做对比,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实验建立的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ISH检测方法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易于操作,有助于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组织定位、发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4.
根据Olney及其同事[1]以及更早的Lucas、Newhouse和其他研究者的工作,Olney在70年代提出了兴奋性毒性(excitotoxin)的原始概念及兴奋性毒性这一专门术语。这些工作认为过量的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aminoacid,EAA)─—谷氨酸(glutamicacid,GLU)、GLU的类似物门冬氨酸(asparticacid,ASP)等─—能过度兴奋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内的GLU敏感神经元而达到使它们致死的程度。在过去…  相似文献   
25.
兴奋性毒性与神经和精神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6.
曹祖宝 《探矿工程》2008,35(5):38-41
分析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基坑变形预测中的建模方法,并通过实例应用,证明这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结果和灰色系统模型及时序模型预测进行比较,充分证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变形预测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7.
神经源性尿崩症(附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我院1990.12-1994.12月四年间在神经外科收治的11例社会源性尿崩症,并对其病历,分类,病理转归,CT和MRI表现,诊断治疗进行了讨论,并认为脑垂体后叶素是目前临床治疗神经源性尿崩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8.
利用膜片钳技术对体外培养24—48h中国对虾的视神经节端髓A型和B型神经内分泌细胞进行电生理特征研究。电流钳的结果表明,A型细胞具有自发和诱发放电活动;B型细胞没有记录到明显放电活动。在电压钳模式下,中国对虾视神经神经内分泌细胞表达TTX敏感Na^ 通道、高电压激活L型Ca^2 通道、TEA敏感晚钾通道、早钾通道。Ca^2 通道电流在-40— -30mV被激活,在-10—0mV时达到峰值;Ca电流受钳制电压的影响。一定电压范围内,钳制电压越负,Ca电流就越大。外向的钾通道电流均在-40mV左右被激活。晚钾通道电流对TEA敏感,但TEA不能完全阻断晚钾通道电流。  相似文献   
29.
基于小波分解和ANFIS模型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集成预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小波分解和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集成预报模型。该方法将复杂海温系统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带能分量信号,然后建立分量信号的独立预报模型,最后对预报结果进行集成。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的保留预报对象主要特征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了预报难度,集成预报准确率和预报时效传统方法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30.
河豚毒素的微生物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豚毒素(TTX)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典型的神经Na^+通道阻断剂。最初从纯科(Tetrodontidae)鱼中发现,故被Tahara命名为Tetrodotoxin(TTX)。TTX的分子结构为氨基全氢喹唑啉化合物,分子式C11H17N3O8,相对分子质量为319,该分子中含有原酸酯结构,几乎所有的碳原子均具不对称取代。它微溶于水和浓酸,极易溶于含醋酸的水溶液,不溶于有机溶剂,纯品为无嗅无色针状固体结晶,易被碱还原。TTX非常稳定,在日光下曝晒20d或在盐水中盐腌30d,其毒性仍不能被全部破坏,只有在高温加热30min以上或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被分解。其具有胍基是TTX的活性部位,通过它TTX可特异地结合于神经细胞膜钠通道上,进而抑制Na^+内流,阻断神经兴奋的传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