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123篇
地球物理   119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居里等温面深度的探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壳居里等温面的研究对确定深部磁体结构和了解深部热状态及结构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探测居里等温面深度的方法进行了科学地总结,分类和评估,并主要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较直接的探测居里等温面的方法是根据大地热流值,地温\|深度关系或岩石矿物实验来确定,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中并不常用.最常用的方法是应用航磁和卫星磁数据.根据所研究的目标的不同,磁法又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单体磁异常法和组合磁异常法.这两大类下又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应用技术,其中功率谱分析方法最为流行.虽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完美的,针对组合磁异常的统计功率谱分析方法被认为是较成熟的一项技术,并得到了很多的应用及讨论.组合磁异常的功率谱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是Spector\|Grant 统计模型,这个统计模型很适用于对区域磁异常组合的分析.为了提高分辨率,无论单体磁异常法或组合磁异常法都需要考虑很大的一片研究区域,这样的结果会降低所获得的居里等温面的横向分辨率,由此所获得的居里等温面深度通常只是某一区域平均居里点深度的一级近似.一项比较特别的技术是Mayhew的最初为分析卫星磁数据而建立起来的等层模型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一些校准点,将一等厚度层上所观测到的不同的磁场强度转换为等磁场强度的深度差异.这一技术与功率谱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它不需要对磁体顶部和底部所引起的功率谱进行区分,而这种区分是功率谱分析方法中所必需的.由于对居里等温面深度的探测是一种反演技术并包含了反演中的非唯一性和数学上的不稳定性,在各种方法的应用中应采取谨慎的态度.近年来,自相似和分形理论的应用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崭新的研究机会和科学思想.自相似和分形模型是对Spector\|Grant统计模型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自相似模型考虑了更真实的磁场强度差异的分形分布.另外,这一新理论也揭示了以前很多种方法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2.
利用布放在琼州海峡西口的一个座底式锚系站获取的2007年2、4月各30 d的高精度海流连续观测数据,在常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矢量经验正交分析(Vector EOF)方法对其余流场进行时空分解,结果表明:(1)4月各层余流的最大值均大于2月.在月平均意义上,2、4月各层余流分别介于5.3~6.7和2.3~4.1 cm/s之间,两月均以西向流为主.(2)风是造成琼州海峡西口西向余流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3) Vector EOF分解后,两月的第一模态贡献率均高于90%,表明两月的佘流均以东西向的流动为主.两月的第二模态均表明余流在垂向结构上有上、下水层流向相反的特点,2月表现为南北反向,4月表现为东西反向.(4)琼州海峡西口余流的流态主要有5d左右的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93.
根据夏季琼州海峡新海附近15 m处地层潮流谱分析结果可得,无论是f>0 或f<0,全日潮谱峰都高于半日潮谱峰。其中,半日潮周期,约为12 h,12.4 h,日潮存在两个,一个在23.9 h,另一个在25.8 h前后;在半日潮和全日潮分量中,反时针分量是主要的、顺时针的日潮能谱只有反时针的84%;顺时针的半日潮能谱只有反时针的63%;浅水分潮8.3 h,6.2 h和超过24 h的4.2 d,3 d等也很明显,但是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大多数余流流速在5~10 cm/s之间,个别情况超过40 cm/s。受反时针运动涡旋影响,余流主要向偏东北、北、西北方向运动。在这个区间内的流向,占总观测数68%以上;风对余流也有重要影响:东北风将使余流方向偏向西北,偏北向风将使余流方向偏南。  相似文献   
94.
以某新型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为分析对象,依据三维绕射理论计算单位波幅下波浪诱导载荷,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完成了热点应力响应。运用热点应力的谱分析法计算得到危险节点的疲劳寿命,并进一步分析了各个短期海况和不同浪向对节点总的疲劳损伤度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危险节点的疲劳寿命都满足设计寿命要求;在各种中低海况下,疲劳损伤主要来自于平均跨零周期在6 s附近,有义波高转大的短期海况;平台关键连接部位的疲劳损伤主要是在横浪和斜浪状态下产生的,并且对某单一方向的波浪非常敏感。此研究对该类型平台的连接处结构设计和疲劳分析方法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5.
风是海水运动的重要动力因素,也是海洋内部的主要能量来源.本文在应用陆架海洋模式HAMSOM对东中国海海水运动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傅里叶变换、旋转谱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风向海洋的能量输运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风场向海洋输运的最有效途径是风杨扰动量与流场扰动量的相互作用;惯性能量主要来源于海洋表层,由风场提供,向下传递;而潮频率能量大部分来自海底的内潮与底地形相互作用,向上传递.  相似文献   
96.
基于1986-1995年民航广汉机场气象台逐日逐时人工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分析,带通滤波方法、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汉机场云的周期性变化。结果表明:广汉机场主要受层积云Sc、积云Cu两种低云影响,且二者具有相反的日变化特征,碎层云Fs、雨层云Ns、碎雨云Fn等出现频率很低。广汉机场云量的变化明显具有60-120d的准季节周期、30-60d季节内周期和10-20d准双周振荡。  相似文献   
97.
南海北部陆缘的磁异常特征及居里面深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南海北部张裂大陆边缘的地壳热结构,利用船载测量磁力数据,通过功率谱方法反演南海北部陆缘居里等温面,并结合深地震剖面、区域断裂及大地热流分布,讨论了深部热结构状态.结果显示研究区居里面深度在13~26 km之间,在上下陆坡转换带处与莫霍面相交,北东向断裂多位于居里面梯度带上,北西向断裂多具有分割、错断的特点,居里面深度和大地热流值具有相关性.结果揭示了陆架、上陆坡地区磁性体可能主要位于上地壳和下地壳上部,下陆坡及洋壳区地壳与地幔顶部有被磁化的迹象.磁静区位于居里面上隆区边缘,F3断裂和F4断裂之间可能是残留古洋壳.潮汕凹陷和台西南盆地中央隆起是发生底侵的主要区域,F2断裂为其北界.   相似文献   
98.
采用成都基准地震台JCZ-1型和JCZ-1T甚宽频带数字地震仪同一时间段记录的地方震、近震和远震的地脉动噪声做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JCZ-1和JCZ-1T型甚宽频带地震仪在主要频带内对地噪声的响应程度是一致的.在高频端和低频端JCZ-1T型地震计分辨率更高,且信噪比更高,高出10 ~ 20 dB.JCZ-1型地震计由于长期使用导致材料老化以及受环境温度或气流微量变化的影响,地震计的噪声较高,可能对地震波记录的幅值产生5%左右的影响.JCZ-1T型地震计在安装过程中所采取的保温、防气流扰动等各种防护措施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9.
根据地脉动测试获得的安宁河和邛海周边地区45个场点的地脉动数据,采用谱分析方法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结合场地条件对地脉动谱曲线进行分析总结,得到了该区地脉动频谱特性,给出了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场地地脉动卓越周期建议值,所得结果可以为西昌市防震减灾规划提供场地背景资料和分析依据,也可为西昌市以后的工程场地选址、场地类别划分和结构抗震设计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北半球环状模周期变化和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OAA提供的1871-2008年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雪盖、海冰等再分析资料、NASA提供的地表温度场资料、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采用小波分析、带通滤波和凝聚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半球环状模(NAM)周期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NAM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尺度周期突变,NAM在1895-1955年存在显著的准35年周期振荡,而在1971-2008年则主要以准15年周期振荡为主.NAM年代际尺度周期突变与外强迫源振荡周期变化有关,但突变前后与NAM周期振荡密切相关的外强迫因子并不尽相同.在1960年代之前,PDO、ATM、北美雪盖以及南极海冰涛动等外源强迫因子与NAM在准35年尺度上关系密切;而在1960年之后,NAM准15年振荡则与ATM和欧洲雪盖、南极海冰涛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