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57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川西北磁组构演化及其揭示的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北段前锋带至四川盆地边缘的川西北地区进行了磁组构研究.在江油和广元之间,沿着垂直于龙门山构造走向的4条采样路线,在18个采样点钻取了173个定向样品,样品采自侏罗纪和白垩纪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综合分析表明川西北磁组构反映的是新生代的变形,并在研究区域内总结出了3类磁组构:沉积磁组构、初始变形磁组构和铅笔状磁组构.除沉积磁组构之外的所有采样点样品的K1优势方向都是NE-SW向,说明研究区域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主要来源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在垂直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走向上,从四川盆地到龙门山前锋,磁组构由沉积磁组构逐渐变为初始变形磁组构,直至铅笔状磁组构,说明盆地内部应变十分微弱,靠近造山带应变逐渐增强,且侏罗纪、白垩纪以来研究区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造山带边缘或者还未传递到盆地内部.  相似文献   
82.
新疆库米什早泥盆世侵入岩时代、地球化学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详细的野外考察发现,新疆库米什地区发育强变形的花岗岩与辉长岩,花岗岩时代晚于辉长岩,两者相互交插,形成黑白相间的地貌格局。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两者没有发生明显的地球化学同化混染。辉长岩轻稀土、不相容元素强烈富集,而重稀土、相容元素相对亏损,高的Sr含量及低的Rb/Sr比值表明岩浆来自强烈富集地幔源区,曾被源自沉积岩的流体混染,属于火山弧环境;HREE元素也存在分异,表明岩浆形成时涉及石榴石的形成。花岗岩锆石阴极发光结构研究显示,锆石内部普遍见浑圆状碎屑核,表明花岗岩可能为变质沉积岩经局部熔融形成;SHRIMPU_Pb测年结果表明岩体侵位时代为396±4Ma。结合其他地质资料,推测库米什变形侵入岩的形成与南天山洋的向北俯冲消减有关,早泥盆世时库米什地区属于俯冲带上盘活动陆缘环境,中、南天山地质单元的界线应位于库米什南、榆树沟蛇绿岩套以北。  相似文献   
83.
与碳酸盐岩地层相似、与地球轨道效应有关的高频率海平面变化旋回在碎屑岩地层中也形成类似的米级旋回层序。这种异成因机制控制下的自旋回沉过程的产物,根据沉积动力机械发为潮汐动力型及波浪动力型,前者以“环境总体向上变浅、颗粒向上变细、岩层向上变薄”的正粒序序列后者以“环境向上变浅、颗粒上向变粗、岩层上向变厚”的反粒序序列为特征,这不同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不但是基本的地层工作单元。而且其有序垂向叠加形式是识别  相似文献   
84.
米仓山澄江期基性侵入杂岩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米仓山地区岩浆杂岩的综合调查研究,采用同源岩浆演经序列理论,首次确认了区内澄江期侵入杂岩的存在。云雾山超单元即为该期早期基性岩浆作用的产物。同位素年龄介于776.5-766.7Ma之间,由四个单元组成,具富Ti,Al,Fe的特征,其SI-40-15,DI=11-56,σ=1.8-3.7;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均显示具良好的同源岩浆演化特点。原始岩浆温度850-1125℃,成岩压力约为0.710-9  相似文献   
85.
米仓山西段地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米仓山西段1∶5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从元古界火地垭群中解体出后河岩群,属太古-早元古代。认为前震旦纪变质基底以穹盆构造、叠加褶皱、多期面理置换、韧性剪切带为特色,确立了光雾山推覆构造,提出盖层变形以层滑褶皱为主。对岩浆杂岩成功地进行了解体,认为侵入岩具多种成因类型并具多旋回演化特点,指出地台边缘的层序地层有别于陆棚边缘经典模式。  相似文献   
86.
米仓山西段晚元古代-古生代层序地层及地层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仓山西段位于扬子地台北缘,该区除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各时代地层均有发育。从震旦系灯影组至二叠系大隆(或长兴)组可划分出13个相当于Ⅱ~Ⅲ级沉积旋回的层序或复合层序,并建立了地层模型。地台边缘的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域具有它自身的某些特点。由局部构造活动引起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对沉积体系域和界面类型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沉积序列和其它特征,与相应的典型体系域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为此,我们引用或引入了上超体系域(OST)、滨浅海边缘楔(SMW)、最大海泛沉积层(MFS)和Ⅲ类层序界面等概念。  相似文献   
87.
米仓山西段南缘前震旦系结晶基底中多处产有小规模的晋宁期基性超基性岩体。这些岩体具层状侵入岩特点,有密切的同源演化关系。按岩石谱系单位等级体制划分原则,我们将其归为正源超单元,由四个单元组成。通过对其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研究,认为原始岩浆属拉斑玄武岩浆,源于地幔物质29%的部分熔融;岩浆经深部岩浆房初步分异后多次脉动侵位,并再经原地结晶分异堆积形成韵律层状构造。成岩温度925℃~1204℃,岩体就位深度18~24km;岩浆演化方向主要趋向于富铁,SiO2的富集不明显,这种演化特点与低氧逸度条件下的还原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88.
川北米仓山地区褶皱基底火地垭群中普遍发育倾竖褶皱或陡倾覆褶皱,区调及构造解析表明,它们为两期褶皱叠加而成,第一期褶皱为北西-北西西向,紧闭倒转,第二期褶皱为北东向,经非共轴重褶后形成U形或W形露头干涉型式。本区非共轴重褶的首次发现,对研究其构造样式及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9.
90.
从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典型剖面构造分析,确定了米仓山东段-大巴山区域应力方向,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特征,重点解析了构造样式特征。通过界牌1井和磨子坪一瓦房湾局部构造分析,认为:(1)圈闭主要为背斜圈闭,圈闭受构造控制,断层对圈闭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完整的背斜圈闭向断鼻圈闭转化,分化构造高点,构造裂缝发育;(2)界牌1井为低幅背斜圈闭(断鼻圈闭),其断层可能不具有封堵性,因此未能形成工业性油气流;(3)磨子坪-瓦房湾区块发育一系列构造规模中等、背斜圈闭完整、闭合度高、面积大的圈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